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玛曲草原的实地调查,评价青藏地区草原旅游业的生态负效益,分析旅游收益对生态负效益的补偿能力以及旅游生态负效益的补偿现状。研究表明:文化参与旅游模式的生态负效益补偿能力最强,其次是游览观光模式,再次是休闲度假模式;在旅游业实际运营中,旅游生态负效益并未得到有效补偿。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形成青藏地区草原旅游业生态负效益补偿的保障机制:选择生态负效益小的旅游运营模式以降低旅游生态负效益补偿难度;建立旅游生态负效益补偿督促制度;提高旅游经营者的生态补偿意愿;落实资源集体所有制并让集体成员参与资源股分红以扩大旅游收益对减畜还草的促进作用;政府加大二次分配力度以将部分旅游收益用于生态修复;为旅游业受益增设减畜还草等生态建设附加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反贫困是发展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近年来,旅游业作为反贫困(扶贫)的一种方式开始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对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历程、内容、地域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旅游扶贫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研究内容集中于政府、社区、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旅游扶贫的战略、模式与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研究区域集中于云南、广西、湖北、贵州、甘肃等贫困人口较多、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且偏重区域层面的宏观分析,对景区和村镇等微观单元研究不足;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今后应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度,突出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加强定量研究,推进方法多样化,关注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的互动机制、旅游扶贫中的相关利益主体、旅游扶贫中本地化产业链的构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地反贫困的问题与特征比较研究、旅游扶贫工程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餐饮业是旅游城市重要的产业门类,定量分析旅游城市餐饮食物消费规模、结构及其资源环境成本,对于优化旅游城市食物资源供给模式,促进餐饮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论文定量核算了高原旅游城市拉萨市餐饮业食物消费规模与结构,并从生命周期视角,通过构建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拉萨市餐饮业食物消费的资源环境成本,主要结论如下:1)2011与2012年,拉萨市餐饮食物人均消费量为923.7 g,人均食用量为780.3 g。2)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总量由2006年的19 498 t到2013年的41 506 t,增加了112.9%。2013年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总量中,当地居民消费27 983 t,游客消费13 523 t。从消费食物类型分析,包括肉类9 712 t,水产品2 843 t,蔬菜15 696 t,主食6 034 t,水果4 885 t以及饮料、酒水等其他食物1 931 t。3)2013年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的生物生态足迹为226 681 hm2,相当于整个拉萨市耕地总面积的6.3倍,餐饮消费食物垃圾的间接生态足迹为653 hm2。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消耗的生态足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藏自治区外部,内部供应的生态足迹量仅占生态足迹总量的15%。外部供应份额较大的省份包括甘肃、宁夏、青海等临近省份以及河南等中东部省份。  相似文献   
4.
国外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定量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强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定量研究,有助于旅游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SCI/SSCI文献数据库,梳理分析国外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定量研究进展。结果显示,30余年来国外主要采用指标方法、需求模型与选择分析方法开展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指标方法是运用最早、最广泛的方法,主要用于旅游资源环境变化等研究,呈现由单项指标转向综合指标的应用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需求模型主要用于天气状况对旅游需求的影响等研究,呈现由时间序列模型转向累计需求模型的应用趋势;21世纪兴起的选择分析主要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行为意愿等研究,呈现由描述统计转向离散选择模型的应用趋势。这些给我国研究的启示是: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上,重点加强累计需求模型在旅游流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加强离散选择模型在旅游市场结构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加强系统科学方法与大数据技术在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在研究对象上,丰富中国境内气候敏感型旅游活动的相关研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青藏高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界定生态旅游认证、分析建立生态旅游认证体系意义的基础上.对绿色环球21、澳大利亚的NEAP、厄瓜多尔的Smart Voyager等目前国际知名的认证体系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了中国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建立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的必要性及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识别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虞虎  钟林生  曾瑜皙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766-1780
国家公园是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资源的自然生态区域,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论文基于国际经验、国家公园功能和政策内涵,依据国家公园主导定位和生态系统服务理念,构建了包含6个关键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包括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重要性、原真性、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价值与人文遗产价值,分别进行单一要素层评价和多指标空间叠加分析,再结合中国生态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省级行政区管理等因素进行比对和范围遴选提取,初步确定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潜在区域。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原真性的高值集聚区域具有趋同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的区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也较高,原真性保存较好。中国三大阶梯与自然地理区域的叠加分布特征明显,东西部潜在区域的面积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空间连续性较强,潜在区域的跨界性较为明显。初步遴选出55处未来可以重点考虑建设的陆地型国家公园潜在区域。研究可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合理布局提供方法参考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始进入制度化阶段,旅游规划也是其中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写环评报告书的10个专项规划类型之一。但是目前我国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与技术性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处于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承上启下重要环节的环境影响识别就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法。在阐释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定义及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及实践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与探讨了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主体、受体和效应。最后以青海湖景区旅游规划为例,应用矩阵法识别了所规划项目与活动对青海湖地区自然资源、景观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敏感区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可能影响,以给类似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草原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深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内蒙古草原旅游现状,通过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深度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开发理念、开发模式、区域合作和产品开发方面的设想,尤其基于资源的状况提出3种资源开发模式:依托市场模式、组合集聚模式和依托资源模式。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供给场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场类型,场叠加、场结构与场核的作用效应是区域旅游供给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对区域旅游供给场相关概念进行定义与空间解析的基础上,以游客密度作为旅游场强变量,运用GIS技术对由沪苏浙皖这一区域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场的场域分异更为显著,但游客密度的集中程度在下降;(2)区域旅游场内存在较明显的"三阶梯"等级结构特征,且在考察末期,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场域范围不断扩大,尤以第二阶梯的扩大最为明显;(3)由场核向外围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场强呈现出显著的衰减特征,各次级场域的场核间也存在明显的场强波动地带;(4)区域旅游场极化、扩散作用并存,上海这一区域型场核在极化作用的同时在东西方向上对区域旅游场的扩散作用明显,但其扩散作用强度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旅游开发作为适应性管理的有效手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提出较晚,包括旅游开发在内的研究比较薄弱,特别是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则涉及更少.在对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从江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提出了从江"农业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风情"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同时对旅游开发的前提、目标、原则、关键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