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代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明代(1368~1644年)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的时空特征、等级序列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水涝灾害多发于夏秋季节,发生频率从早期到晚期呈明显增加趋势,且存在相对高发期;水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关中渭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且主要分布在渭河的干流或支流沿岸;该地区水涝灾害以中度水灾居多,约占56.14%,重度和轻度水灾次之,特大灾很少发生.较集中的大雨和暴雨是明代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发生的的主要因素,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河渠的淤浅使该地区水量承载能力减小,增大了成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胡迟 《绿色视野》2015,(1):65-67
我起初看肘阁、抬阁的录像片时,以为肘阁、抬阁是一种杂技表演,以为它之所以在表演形式上挑战高难度,完全是一种炫技的需要。后来才知道,那样一种表演方式,其实源于无奈。是穷人的智慧催生了这一新型的艺术品种。人常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人找乐子也一样,富人有富人的娱乐,穷人有穷人的消遣。富人的娱乐多半是消费,穷人的乐子却常常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我一直认为,就娱乐智慧来说,老百姓其实比贵族更胜一筹。明代中期,每逢社火、庙会,就有青壮年男子和儿童表  相似文献   
3.
明代“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思想,一般多认为是潘季驯提出的,实际上在潘季驯提出这种观点之前,另一位杰出的治河人物--万恭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本文拟从以河治河、治黄治运合一和防、治相结合三个方面对万恭的治河思想进行归纳,以求对他的治河思想有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根据延安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明清旱灾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延安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15次,平均每2.4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17次,中度旱灾52次,大旱灾34次,特大旱灾12次。清代(1644-1912年)的269年里,共发生旱灾35次,平均7.7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6次,中度旱灾25次,大旱灾3次,特大旱灾1次。延安地区明清旱灾差异显著,明代旱灾频次是清代的3.2倍;明代旱灾等级比清代高,前者大旱灾与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40%,后者的仅占11.6%。明代干旱气候事件频繁,清代干旱气候事件少见。延安地区明代旱灾发生频繁和等级高的原因是当时气候变干和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的,说明明代是气候较为干旱的时期。延安地区清代旱灾频次低和等级低是当时降水量较多的结果,说明清代是较湿润的时期。明代和清代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440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360mm左右。  相似文献   
5.
问道齐云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安徽休宁县境内的齐云山,古称白岳,书曰"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故谓之齐云"。其实齐云山的主峰海拔才585米。它之所以驰名于世,与此地盛行道教这个"仙"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荒政是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明王朝的基本国策。明代洪武永乐时期是明朝荒政的初步形成和完善时期,对整个明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这一时期的荒政措施中归纳出三个重要方面:一、防灾减灾措施;二、救灾赈济政策;三、灾后抚恤安民政策。这些荒政措施的实施,使明王朝从元末明初的经济凋敝、社会混乱的局面中走出来,为"洪武之治"和"永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季靖 《环境》2012,(6):40-43
千岛湖,一座年轻的湖,也是一座秀美的胡,因1959年建造新安江水电站筑坝蓄水而形成.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碧波浩瀚,风姿旖旎的湖水之下,竟然悄悄的"潜伏"着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在静水深流的湖底,她已经沉睡了半个多世纪. 与人类自身的改造力量相比,大自然的演化进程是缓慢的,让我们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慢慢掀开这座千年水下古城的神秘面纱,探访她不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明代277年的山西蝗灾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明代山西蝗灾每4~5年发生一次;在季节上,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其中秋季危害最重,具有明显季节差异;在月份上,主要集中在阴历6月;从地域上看,泽州和平阳府蝗灾分布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是蝗灾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大同府和汾州府蝗灾分布较集中,辽州和汾州府发生蝗灾次数最少,明代山西蝗灾主要沿河分布,主要集中在晋南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明代"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思想,一般多认为是潘季驯提出的,实际上在潘季驯提出这种观点之前,另一位杰出的治河人物——万恭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本文拟从以河治河、治黄治运合一和防、治相结合三个方面对万恭的治河思想进行归纳,以求对他的治河思想有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灾害频仍的国家,几乎无年不灾.无年不荒,西方学者甚至称中国是“饥荒之国度”。尽管当代防灾、救灾能力远超古代.但近年来一系列灾害仍然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