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对急倾斜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保护层开采多参数同时变化时的保护效果变化规律进行量化研究,将被保护层膨胀变形曲线的形态参数作为保护效果考察指标,基于可旋转CCD试验方案进行有限元计算,建立了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的响应面模型,得到了不同保护效果指标受多个保护层开采参数变异影响的敏感度。通过对急倾斜上保护层开采实例进行敏感度分析得到:范围相关保护效果指标受保护层开采参数变异影响的敏感度最高,位置相关保护效果指标敏感度次之,卸压程度相关保护效果指标敏感度最小。范围相关保护效果指标中,上部卸压角受侧压系数变异影响最敏感,敏感度为1.70;下部卸压角受层间距变异影响最敏感,敏感度为1.02;倾向保护范围长度受层间距变异影响最敏感,敏感度为-1.89。  相似文献   
2.
基于MATLAB和有限元的虚拟振动试验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MATLAB平台建立了虚拟振动设备包括振动台和控制器,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振动台动圈、夹具、试件一体化模型作为被控对象,与虚拟振动设备形成闭环的虚拟振动试验系统,可开展仿真试验,成为振动试验辅助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可预期的灾变非至一端,这里仅探讨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问题。地震过程中楼体受到的是地震波和自身固有频率的共同作用,此时楼体是一个多维动态系统,其应力状态比传统方法所描述的力学模型要复杂行多。本文应用ANSYS三维仿真有限元软件,采用单点响应谱的方法,对楼体在纵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应力状态和变形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楼体构件单元型式的选择、网格密度的确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等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后处理中,用列表和图形的方式显示了楼体的位移和应用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不同瓶口壁厚气瓶的外螺纹修复方式,采用数值和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外螺纹修复后气瓶的瓶体应力分布、周向转动和轴向窜动情况,对直接加工和采用热套工艺加装衬环2种瓶口外螺纹修复方式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针对内螺纹规格为3-1/4″-8UN的气瓶,当采用直接加工方式将外螺纹修复至4-1/2″-8UN时,气瓶最大应力位于气瓶筒体上,此时气瓶可安全使用;当已修复至4-1/2″-8UN的瓶口外螺纹再次出现磨损时,直接加工的修复方式会对气瓶的安全使用造成影响,应采用热套工艺加装衬环方式修复瓶口螺纹。  相似文献   
5.
隧道盾构施工下穿地铁车站出入口安全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Ansys软件,对某隧道盾构施工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出入口人行通道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得出其地层变位规律及对结构内力和变形产生的影响;提出结构安全评价新指标(斜率和曲率)并结合水平位移、竖直位移和差异沉降等指标对车站结构变形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其评估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作对比分析,非常吻合。说明该评价指标有效、操作过程可行且结果可信,从而可利用其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相关软件计算结果的使用以及结构安全评估提供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高温碟形双金属片是火警温度继电器的核心元件,结构复杂,为了研究其受热动作响应特性,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Solidworks结合ANSYS对双金属片进行热-结构耦合场分析,获得了碟形双金属片的受热动作响应特性,并且通过不断改变高温碟形双金属片的外形结构进行求解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总结高温碟形双金属片的结构与其受热动作响应特性之间的关系,为高温碟形双金属片的结构参数设计和数据调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Micro and multiscale sheet metal forming processes represent new and attractive solutions to many manufacturing problems. However, evaluating the strains in these products is a difficult endeavor. Larger organizations are utiliz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microscale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systems to measure the strains in microscale parts or on macroscale parts with critical microscale features. The cost of these strain measurement systems is preventing small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from entering this challenging area or they are forgoing the ability to determine strains.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a method for creating microscale grids and measuring strains on microscale parts or microscale locations on larger parts. The method developed was able to measure true strains up to 0.618 for square grids that are 127 μm measured from center-to-center. Microscale strains resulting from sheet bulge hydroforming experiments using 11 mm, 5 mm, and 1 mm diameter dies were evaluated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sheet metal were estimated based upon the strains measured in conjunction with FEA simulations and compared to analytical solutions and microscale tension tests.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determined using the strains and FEM approa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other methods.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火工冲击载荷减缓设计及验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航天器火工冲击缓冲方案,降低火工冲击对航天器上设备的影响。方法根据火工冲击环境防护设计原则设计3种系统级缓冲方案,由NASTRAN软件进行响应预示,用星箭分离局部结构解锁分离试验数据进行验证及模型修正。结果在星箭连接界面增加间断面的加速度响应最大衰减量为62%,增加复杂构型结构的加速度响应最大衰减量为82%,采用冲击隔离的加速度响应最大衰减量为60%。结论在星箭连接界面增加间断面、复杂构型结构或减小星箭界面接触面积均有一定的缓冲效果,系统缓冲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质量、结构连接刚度、缓冲效果、卫星状态、运载火箭状态约束等条件。冲击响应预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在±6 d B内),表明这种预示方法能够较准确预示某卫星结构火工冲击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差速器壳体疲劳寿命分析方法,调查差速器壳体断裂的根本原因.方法 以具体试验工况为输入,以减速器壳体支撑刚度为边界条件,以齿轮啮合力为输入载荷,建立弹性支撑条件下的差速器壳体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强度计算.以强度分析结果为输入,在疲劳寿命计算软件FEMFAT中进行疲劳寿命校核.考虑到差速器壳体分析工况较多、载荷复杂,采用Neuber公式,结合材料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和应力-应变迟滞回线方程,进行线弹性应力修正的方法进行校核.同时,为了更好地模拟差速器的运行极限工况,分析载荷采用了三正一负交替变化的载荷.最后,基于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Miner法则对结果进行判断.结果 基于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Miner法则,初始设计方案的计算结果表明,疲劳破坏发生在壳体过渡圆角处,其可承受的载荷循环次数为270次,不满足大于350次的设计目标,结果与疲劳台架试验相符,且失效区域对应性较好.通过增大差速器壳体过渡圆角半径及增加壳体厚度的方法对差速器壳体进行优化,优化后的疲劳分析结果显示,疲劳寿命增加至417次,满足350次设计目标,并顺利通过耐久台架试验.结论 通过优化前后台架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证实,该仿真分析方法能准确预测差速器壳体的疲劳水平,且该分析方法在计算精度方面是完全可信的,可以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应用,可提前识别并规避风险,减少后期台架验证成本.  相似文献   
10.
李国辉  赵力增  王颖 《火灾科学》2016,25(4):239-244
为提高和优化民航客机安全疏散效率,选取出口个数、出口位置、出口宽度和过道宽度四个因素,基于steering模型构建仿真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疏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后出口疏散效率优于中间出口,且出口大于3个时,增加出口对疏散效率影响不显著;出口宽度从50cm增加到65cm,疏散效率提升明显,大于65cm之后,对疏散影响不显著;过道宽度设置为70cm较为合理;客舱前后区域疏散时间差异明显,前部疏散明显快于后部;通过优化客舱布局,设置合理的结构参数,消除了过道和出口瓶颈,并显著提升了客舱人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