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219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136篇
综合类   383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引起了全球性大流行,其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在不同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测出,环境作为SARS-CoV-2的潜在传播媒介持续受到关注.综述了SARS-CoV-2的传播途径、环境检出情况、环境生存力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流行病学和消毒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SARS-CoV-2能够稳定存活于特定环境介质一定时间,根据不同环境选用针对性的消毒控制方法能有效提高疫情防控能力.SARS-CoV-2以多种方式污染环境,离开宿主后能在环境中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其生存力受温度、相对湿度、环境介质物理性质、光照、空气污染物、消毒残留物等多方面的影响.环境水体中SARS-CoV-2核酸与疫情暴发存在一定相关性,现有消毒技术通过不同机制对SARS-CoV-2产生不同强度的杀灭效果.因此,加强SARS-CoV-2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归研究,摸清环境传播的影响因素,能更好地切断SARSCoV-2的潜在传播途径;此外加强...  相似文献   
2.
3.
4.
口罩作为阻隔病毒传染的物理方式之一,其能阻断病原体经飞沫传播,同时具有双向隔离保护作用.佩戴口罩对于公众防范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风险和维持人体基本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居民佩戴口罩的行为模式特征,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调查,分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佩戴口罩的行为特征,并探讨不同潜在风险人群佩戴口罩行为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人群外出佩戴口罩的比例在99%以上,显著高于非疫情期间的口罩佩戴率(16.05%),其中,医务人员以及与人群广泛接触群体的口罩佩戴率最高(100%).②居民以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仅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以及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3种模式为主,占31种口罩佩戴模式的60%以上.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职业人群、不同所属人群以及不同疫情地区人群佩戴口罩的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居民佩戴口罩的更换频次多为累计使用时长4 h更换一次和累计使用时长24 h更换一次.⑤人群外出佩戴口罩的比例随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增加.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分布特征和管控措施存在差异,但居民佩戴口罩行为均表现良好,其中居住地不存在疑似病例的人群比居住地存在疑似病例的人群的口罩佩戴率更高,说明人群佩戴口罩行为与疫情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人群佩戴口罩这一防护行为总体执行较好.   相似文献   
5.
张超  刘玲花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6):2435-2444
以铁基质生物载体为核心,将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结合,对化粪池进行功能强化,实现黑水的原位深度处理.探究了溶解氧(DO)和碳氮比(C/N)等因素对黑水中污染物降解的影响,并在最佳运行参数下考察了氮素在系统中的转化机制.结果表明,当C/N为7.3~8.4时,好氧生物铁基质载体池DO为2.3~2.7mg/L时,系统氨氮(NH4+-N)、总氮(TN) 、COD和总磷(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0.74%、85.81%、92.65%和95.78%;当进水C/N降至3.3~4.2时,系统NH4+-N、TN、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仍可维持在81.16%、76.62%、93.87%和94.75%.铁基质生物载体内电解作用显著强化了化粪池内TN的脱除、COD的氧化和TP的固定.氮素转化机制分析表明,内电解与反硝化菌的耦合强化了反硝化作用,降低了反硝化过程对有机碳源的需求,强化了低C/N条件下TN、TP的脱除.  相似文献   
6.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6,22(4):39-39
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超越自我,从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起家,发展到目前拥有新申请专利26项,成为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的锂离子蓄电池专业生产企业,跻身世界绿色电源前5强.  相似文献   
7.
王阳 《环境保护科学》2001,27(2):9-10,25
介绍了新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工艺 ,影响装置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成为国内外环保领域的新热点。本文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括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网络指标和管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电凝聚过程中消除电极钝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凝聚法是一种对环境二次污染很小的废水处理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因其电化学过程中可溶性铝或铁阳极的钝化现象而限制了其高效低能耗应用。从电凝聚电极过程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电极钝化的本质原因及消除电极钝化的措施,并介绍了笔者采用自行研制的交变脉冲电凝聚专用电源,彻底消除电极钝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STCC污水处理及深度净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多种介质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是武汉新天达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应用实践和总结,根据我国国情开发研究的成果。该技术采用木炭等天然材料加工制成填料组成填料床,处理城镇污水后的出水优于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可以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标准。其技术特点是将生物氧化和过滤结合在一起。出水水质优良,设施占地面积小。技术创新点是新型填料“不饱和炭”的运用,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复合型新陈代谢环境,提高了净化效率。[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