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口罩作为阻隔病毒传染的物理方式之一,其能阻断病原体经飞沫传播,同时具有双向隔离保护作用.佩戴口罩对于公众防范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风险和维持人体基本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居民佩戴口罩的行为模式特征,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调查,分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佩戴口罩的行为特征,并探讨不同潜在风险人群佩戴口罩行为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人群外出佩戴口罩的比例在99%以上,显著高于非疫情期间的口罩佩戴率(16.05%),其中,医务人员以及与人群广泛接触群体的口罩佩戴率最高(100%).②居民以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仅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以及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3种模式为主,占31种口罩佩戴模式的60%以上.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职业人群、不同所属人群以及不同疫情地区人群佩戴口罩的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居民佩戴口罩的更换频次多为累计使用时长4 h更换一次和累计使用时长24 h更换一次.⑤人群外出佩戴口罩的比例随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增加.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分布特征和管控措施存在差异,但居民佩戴口罩行为均表现良好,其中居住地不存在疑似病例的人群比居住地存在疑似病例的人群的口罩佩戴率更高,说明人群佩戴口罩行为与疫情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人群佩戴口罩这一防护行为总体执行较好.   相似文献   
2.
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等方式是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合理的洗手行为是切断暴露途径和降低病毒感染风险的有效防控措施,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于2020年2月25日—3月14日,采用电子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 728个县(区)18岁及以上的居民,收集共计8 330名成人的洗手情形及洗手时长等信息,分析不同暴露情景下的洗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女性、城市地区居民在洗手比例和洗手时长上均分别高于男性、农村地区居民.人群在一般暴露情景下的洗手比例较高,而对于病毒感染风险较高的暴露情景(如咳嗽或打喷嚏后、接触他人后等)的洗手率(分别为73.6%和83.9%)排名靠后,说明人群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有待深入理解;在洗手时间上,根据WHO规定的洗手时长标准(20 s),仅有41.7%的人群洗手时长合格(大于20 s),城区居民洗手时长的合格率(42.0%)显著高于农村地区(39.7%);总体上,具有外出经历的人群洗手比例较未曾外出的人群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住地是否存在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例显著影响居民的洗手行为,但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居民的洗手时长合格率(37.2%)最低,反而疫情最轻的地区居民的洗手时长合格率(43.6%)最高,说明居民的洗手行为可能受疫情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显示,相比于非疫情期间而言,疫情期间我国居民洗手行为发生率提高,洗手时长合格率提高,但是仍然水平偏低.应提高居民洗手行为意识,科学地执行洗手这一防护措施,相关政策制定以及个人防护应当进一步关注和重视洗手行为的防疫作用.   相似文献   
3.
云南绿色经济的公众参与与公众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建设中实施公众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实施公众教育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明确了公众教育的内容、对象、形式以及组织协调原则.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人群交通出行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群出行频次及交通方式,调查收集了2020年2月25日—3月14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 330名居民疫情期间的出行频次及交通方式等信息,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疫情严重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分析不同疫情等级下人群交通出行方式的差异,并与非疫情期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查人群中有75.1%的人有出行行为,其中,5.5%的人一天多次外出,17.6%的人每周出行频次不到一次.出行过程中乘坐公共交通和出租车这两类感染风险较高的交通工具的人数占比分别为6.3%和4.0%.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居民的出行频次和交通方式可能受性别、年龄、城乡、片区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当地或附近疑似/确诊病例情况的影响,还可能与所在省份疫情严重程度有关.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区人群出行频次及交通方式受疫情影响变化相对较小,湖北省居民出行频次及交通方式与非疫情期间相比变化最大.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成人居民选择步行和小轿车(出租车和私家车)出行的人数占比远高于非疫情期间,而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或电动车等交通方式的人数占比与非疫情期间相比有所降低.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人群出行频次及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5.
密闭空间增加了气溶胶传染的几率,开窗通风对于降低感染风险、维持人体健康需求的新风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地区人群开窗通风行为模式特征,通过电子调查问卷获取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 784名居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开窗通风频率和通风时间及人口学信息,分析了不同人群的通风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调查中99.7%的居民会开窗通风,其中有69.2%的居民通风频率大于2次/d,38.2%的居民通风频率大于3次/d,不同人群间通风频率差异显著.②各地区居民的每日通风时间在93~126 min之间,受疫情影响程度高的地区居民开窗通风时间更长;与非疫情期间相比,各地区居民的通风时间在疫情期间均大幅下降.③疫情期间我国人群开窗通风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疫情相关因素和非疫情相关因素.其中,疫情相关因素主要是小区管控措施和小区周边医院分布情况,小区实施疫情管控措施及小区周边有定点医院的人群通风频率较高;非疫情相关因素主要是居民住宅类型、楼层及环境温度,相比于单元楼或公寓,居住在平房的人群通风频率较高,居住在单元楼或公寓的人群通风频率较低.④居住在单元楼或公寓中层的居民通风时间最长,居住在低层的居民通风时间则最短.调查人群的开窗通风频率和通风时间均与环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99.7%受试者具有开窗通风行为,各地区居民的每日通风时间在93~126 min之间,少于非疫情期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