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2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56篇
安全科学   107篇
废物处理   46篇
环保管理   249篇
综合类   618篇
基础理论   115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164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甘肃省的风力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白银地区、玉门地区、酒泉瓜州、金昌地区、敦煌地区和武威地区等几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风能资源优势及风电建设情况,指出了甘肃省风力发电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目前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促进甘肃省风力发电事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复杂性是旅游目的地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认识旅游地网络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的重要研究手段。论文以河北省野三坡旅游地为例,通过构建旅游联系强度模型,建立旅游地空间网络,并运用TOP网络空间分析以及复杂网络理论,揭示旅游地网络空间结构与组织的复杂性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地网络具有空间集聚性,形成了以核心景区为中心,由中心城镇、乡村社区和特色园区共同构成的空间集聚单元,并体现出“邻近连接”与“择优连接”的双重特性;2)旅游地网络服从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特性;3)每个节点的前三名和前五名旅游联系强度网络(Top3和Top5网络)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较大的集聚系数,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4)旅游地网络是典型的异配型网络,度-度呈负相关,而网络节点的集聚系数与其度值之间存在近似的倒数关系,因此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饲料粮区域产消平衡特征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饲料粮消耗量大且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首要影响因素,准确判断我国饲料粮的区域产消平衡特征对农业相关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详细分析各省区不同畜牧产品粮食转化系数的基础上,对区域饲料粮的产消平衡状态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近年来我国饲料粮消费量快速上升,由2000年的21 730万t增长到2015年的30 549万t,15 a间增长了8 819万t。2)2015年生猪饲料粮消耗量最大,比例达到了44.4%,占据了我国饲料消耗总量的半壁江山。其次为禽蛋与禽肉消耗,消费占比分别为15.8%与12.7%;牛肉、羊肉、牛奶与水产品的饲料粮消费量比例均在5%~9%之间。3)2015年全国饲料粮总计短缺4 276万t,区域上呈现“北余南缺”的格局,东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饲料粮供应区域。从粮食转换系数与饲养结构来看,“北粮南运”现象是粮食资源的合理配置。论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转变消费结构,增加牛肉与牛奶的消费量;2)推动“以粮为纲”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3)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从全球视角保护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保障油田正常安全生产,促进油田含聚污水的循环利用。方法采用电絮凝技术单因素研究方法开展净化含聚污水的静态实验研究,探讨外加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初始pH及聚合物浓度等因素对净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当初始pH为7.0,电流密度为4.0 m A/m2,极板间距为1.0 cm,电解16 min时,综合处理效果最佳。此时,含油量与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8.85%,99.93%,处理每克油平均消耗为0.0494 g的Al,处理每立方米含聚污水的能耗为0.2895 k Wh。污水中的聚合物浓度越小,净化效果越好。结论中性处理,极板间距为1.0 cm,外加电流密度为4.0 m A/m2,通电16 min是最佳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5.
Air pollution in the workplace environment due to industrial operation have been found to cause serious occupational health hazard. Similarly, heat stress is still most neglected occupational hazard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ountries like India. The hot climate augments the heat exposure close to sources like furnaces. In this study an attempt is made to assess air pollution and heat exposure levels to workers in the workplace environment in glass manufacturing unit located in the State of Gujarat, India. Samples for workplace air quality were collected for SPM, SO2, NO2 and CO2 at eight locations. Results of workplace air quality showed 8-hourly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SPM: 165–9118 μg/m3, SO2: 6–9 μg/m3 and NO2: 5–42 μg/m3, which were below the threshold limit values of workplace environment. The level of CO2 in workplace air of the plant was found to be in the range 827–2886 μg/m3, which was below TLV but much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centration for CO2 in the air (585 mg/m3). Indoor heat exposure was studied near the furnace and at various locations in an industrial complex for glass manufacturing. The heat exposure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air temperature, the wet bulb temperature, and the globe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The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WBGT), an indicator of heat, exceeded ACGIH TLVs limits most of the time at all the locations in workplace areas. The recommended duration of work and rest have also been estimated.  相似文献   
6.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28,自引:8,他引:1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和临界阈值。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和相关指标,对湿地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各种类型的主要特点,存在特征和关键指标进行了系统剖析,特别对湿地植物需水量,土壤需水量,野生生物栖息地需水量,补水需水量,防止盐水入侵需水量,防止岸线侵蚀及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净化污染物需水量等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普遍存在的冬季处理效果差等问题,研究了在处理系统中构建天然蛭石缓冲单元及其吸附饱和后进行生物再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1.4 m3·m-2·d-1(COD:150~350mg·L-1、NH 4-N:10~30 mg·L-1、TP:1.0~4.5 mg·L-1)和蛭石层填充高度≥60cm的条件下,无植物天然蛭石缓冲单元可至少在45d内保持出水各项水质指标达到一级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从而可基本满足人工湿地在植物换季时期的处理需要,而且,增加系统含氧量和蛭石用量可提高体系缓冲性能.在夏秋季温度较高的条件下(25~30℃),利用微生物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和植物根系的吸收与复氧功能,可有效提高蛭石再吸附的能力,其中有植物的湿地单元90d后蛭石吸附容量的再生率可达88.2%~91.3%,生物再生过程的动力学方程符合指数关系,植物种类、干湿交替时间和碳源对蛭石生物再生过程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Ⅱ套SRU的标定结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技术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装置及其运行状况作出了评价,并提出了一些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目前地勘单元安全工作的现状,提出强化安全管理的对策,并结合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柴油加氢装置的腐蚀现象及腐蚀原因,找出了因腐蚀造成的安全隐患。通过化验分析推断出发生腐蚀的重点部位。采用了加注缓蚀剂等有效的防腐措施,使腐蚀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装置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