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7篇
基础理论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动力地质作用原理探讨沙漠化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规模沙漠化从岩石记录中可以追溯到中生代中期,第四纪以来南北两半球各存在一条中纬度沙漠带,中国的沙漠化是这个全球沙漠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沙漠化是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联合控制的地质事件。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及水圈强烈作用在地壳表层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演化是漫长的和具有周期性的,不会因为局部的条件变化而发生整体意义上的突变。人类活动是局部的,在整个地球沙漠化进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加速剂的作用。沙漠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物理风化与沙源积聚阶段、风沙作用阶段和沙漠化阶段。沙漠期后沙丘沙经过固化生草、胶结成岩阶段后即形成风成砂岩。  相似文献   
2.
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与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边缘工业化城市乌海市下风向典型新月形沙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月形沙丘各部位0~10 cm沙物质、沙丘前50 m处大气降尘的粒度及重金属元素变化特征,探讨了重金属物质的来源及其与粒径的相关性,评价了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沙丘各部位沉积物粒度均以细砂为主,较对照沙丘极细砂含量增高而中砂含量减少.而降尘主要以极细砂、粉粒为主,降尘在沙丘表面的沉降堆积使沙丘表层沙物质细化.沙丘与降尘的重金属含量均为FeMnCrZnCu;Mn、Cu、Zn、Cr含量均高于背景值且发生富集.Mn、Zn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中等变异;Fe、Cu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为高度变异.Mn、Zn、Cu含量与细颗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Zn、Cu含量与中砂含量呈负相关,Fe含量与细砂和中砂含量均呈负相关.Cu、Zn、Cr为人为污染因子,Mn、Fe为自然源因子,但Cr、Mn、Fe又受到自然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的共同控制.乌海市下风向新月形沙丘属于低生态风险状态,为轻度污染,需加强废气的治理控制以防重金属污染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3.
额济纳绿洲沙尘暴沉积的物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额济纳绿洲内广泛分布的沙丘,并采集了称之“额济纳剖面”的典型沙丘不同粒级的样本263个,进行了25个化学元素的分析以及11个14测定.结果表明,该沙丘是距今2500年以来多次沙尘暴堆积的沉积记录.褐黄色风成沙层类似我国内陆沙漠沙,该地沙漠风沙流的产物;黄土状亚沙土与黄河中游的沙黄土、现代沙尘堆积极其相似,且结合历史时期“雨土”资料,说明其是沙尘暴的叠加产物;含红柳枯枝落叶的沙层则是兼有前两者成分的混合堆积.  相似文献   
4.
李渤生 《绿色视野》2009,(11):60-61
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汽车穿过干涸的河道向美马错方向驶去。美马错退缩后形成的湖成平原地势坦平,汽车奔走如飞。或许是已经来到了美马错盆地,大家也不再注意寻找似有似无的“公路”,汽车只管向东南方向前进,结果当一排沙丘阻在面前时我们竟茫然失措了。大家索性就地下车,开始工作。我们爬到沙丘顶上向南眺望,一片奇景使我们惊呆了:  相似文献   
5.
塔中绿化带沙丘剖面地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8月4日~7日,利用MicroLite地温表(16 K LITE5016)获取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东面)人工绿化带沙丘剖面上的底部、中部以及坡顶的地温(0,10,20 cm地温).选取整点数据,分析地温在72 h内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绿化带沙丘底部、中部、坡顶0 cm地温最大值出现在有沙尘天气时,分别为60.53,59.33,50.35℃,沙尘和阵雨天气对0 cm地温的影响很大,有阵雨时地温偏低,沙尘天气时底部和中部只出现1个极大值、坡顶有2个极大值;②10 cm地温变化具有规律性,上升时段的平均变化速率比下降时段大,10 cm的地面升温速率快、降温速率慢;③20 cm地温变化较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很小,沙丘底部、中部、坡顶20 cm地温在72 h中最大差值分别为3.95,3.67,2.76℃.  相似文献   
6.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植被破坏严重,沙丘活化明显,是新疆干旱区植被恢复的重点地区之一,一般缺乏地表水补充,其沙丘的水分状况便成为植被生存和恢复过程的关键条件。为掌握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活化沙丘水分状况,并在其上恢复自然植被,对植物生长期内沙丘水分进行连续监测,并采用当地采集的梭梭、白梭梭种子进行植被恢复实验,结果表明:活化沙丘表层存在干沙层,沙丘中部和下部存在稳定湿沙层,处在距沙丘表面60 cm以下,且厚度超过100 cm,具备植被自然恢复的基础,干沙层的形成速率和风蚀是制约活化沙丘植被自然恢复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2009年以来,建立国家公园的说法也在国内反复被一些专家提及,除了"只留下脚印"的理念外,以黄石公园为代表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还能给我国正在蓬勃兴起的生态旅游带来什么样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9.
雅江河谷佛掌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山带河流的河谷深切,滑坡堰塞湖及其溃决洪水频发,洪水滞流沉积物经风力改造,在两岸形成大面积沙丘(以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为例)。对雅鲁藏布江沿岸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鉴别河谷中的古洪水沉积与风成沉积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并为该区域防风治沙工程提供理论支持。选取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漫滩的爬坡沙丘——佛掌沙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与其上四个叠置的新月形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分异规律,揭示其沉积环境。粒度分析结果表明:佛掌沙丘表层沉积物以中砂为优势粒径,分选较差,极正偏,尖窄峰态。叠置新月形沙丘的粒度分布模式为坡顶粒径最粗,分选最好;就整个佛掌沙丘而言,随高度上升,沉积物的粒径变细,分选变好,这是风力分选与重力分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萨胡判别式判定该沙丘沉积环境为河流沉积,但将粒度数据与其他区域的河岸沙丘粒度特征进行对比发现该沙丘为典型的风成沙丘,可能是由于该区域物源较近,且受地形阻挡风力分选作用不明显,导致萨胡判别式无法很好地区分风力沉积与河流沉积。根据与河漫滩沙样的粒度特征对比发现,佛掌沙丘主要由河流中携带的物质提供沙源。  相似文献   
10.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斑块动态与沙漠化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程度与流动沙丘斑块属性的ANOVA分析和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斑块变化极大地影响着沙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过程,是造成沙地景观动态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在所划分的4个级别中,小斑块和中斑块的斑块数量波动较大,平均值分别为(22.8±8.98)个和(23.2±5.98)个;而大斑块和巨斑块的数量较稳定,分别为(16.7±2.42)和(4.0±1.79)个。相反,小斑块和中斑块的累积面积波动较小,而大斑块和巨斑块的累积面积变化较大。ANOVA和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沙漠化程度与流动沙丘斑块面积的变化为正关联,而斑数量与沙漠化程度为负关联,说明在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斑块数量增加,有利于沙漠化程度的降低。同时斑块分维数的分析结果还表明,近40年来该地区流动沙丘斑块分维数的变化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该地区流沙斑块的空间格局趋向复杂。而复杂的格局导致沙漠化程度的降低。从不同级别斑块分维数的变化来看,小斑块的分维数为1.098±0.054,大斑块的为1.274±0.044,变化趋势为随斑块面积的增大,分维数增大,且稳定性也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