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6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对全国多晶硅企业区域分布、工艺技术、四氯化硅综合利用情况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多晶硅企业危险废物的主要种类及产生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识别出多晶硅企业危险废物产生规律、危害特性,抓住多晶硅企业危险废物的日常管理内容和重点,从而促使多晶硅企业危险废物的日常监督管理更加规范、准确。  相似文献   
2.
针对四氯化硅泄漏后形成的重气云的三维大气扩散与反应转化过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进行模拟,研究了四氯化硅气体与水蒸气反应过程中不同时刻四氯化硅、氯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空间分布与转化情形.四氯化硅受重力作用下沉并向周围扩展,迎风面处的四氯化硅下沉触碰到地面后向上风侧移动,但主体向下风向迁移.反应主要发生在气团外层,生成的毒害性氯化氢覆盖范围较四氯化硅广泛,反应物和生成物在近地面的质量分数较大;水解反应消耗水分导致脱水效应和反应放热升温,会对该区域生态造成严重危害.研究了空气湿度和风速对四氯化硅迁移转化的影响.空气湿度对四氯化硅质量分数影响较小,主要影响生成物的质量分数变化,湿度越大氯化氢质量分数越高.风速主要影响反应物和生成物达到质量分数分布波峰的时间,风速越大,高质量分数氯化氢的存在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3.
《化工环保》2004,24(6):443-443
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研究院与吉林石化分公司电石厂共同研发的有机硅废触体合成四氯化硅技术,中试装置已实现连续稳定开车550h,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4.
吴文军 《环境保护》1994,(11):39-39
1.用SiCl_4固体废弃物制备硅酸乙酯的反应原理通过多次试验论证,将SiCl_4同无水乙醇利用酯化反应原理,在常温常压下生产硅酸乙酯,蒸馏过程中产生的盐酸废气采用负压吸收法进行处理,负压吸收法淘汰了传统的喷淋吸收法.负压吸收无酸雾逸出,且在蒸馏工艺中的冷凝水用作负压吸收过程中的溶剂水,实现了清洁生产,同时在制备硅酸乙酯的过程中,也制得了工业纯盐酸(浓度为28%).  相似文献   
5.
四氯化硅,又名四氯化矽,英文名为Silicon tetrachioride,用于制造有机硅化合物,如硅酸酯、有机硅油、高温绝缘漆、有机硅树脂、硅橡胶和耐热垫衬材料。高纯度四氯化硅为制造多晶硅、高纯二氧化硅和无机硅化合物、石英纤维的材料。军事工业用于制造烟幕剂。  相似文献   
6.
硅改性制备疏水性沸石分子筛蜂窝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喜芹  李凯  魏冰  栾志强 《环境科学》2011,32(12):3653-3656
通过氢型沸石分子筛粉体与粘结剂、助剂和水混合成面团状后挤压成型,干燥焙烧,再通过四氯化硅疏水改性处理,制备了一种蜂窝状复合沸石分子筛吸附剂.通过低温N2吸附、XRD、吸苯等手段对所制备的分子筛蜂窝体进行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沸石分子筛蜂窝体经过硅改性处理后,硅铝比由4提高至22,比表面和总孔容略降,P/P0=0.95时吸苯量比改性前稍高,达18.05%.相对湿度80%RH条件下(P/P0=0.95)苯的饱和吸附量还能达到15%,与改性前相比增加了1倍多,疏水性优良.  相似文献   
7.
光伏产业大规模发展在国内引起了较大争议,主要是对污染问题的担忧,突出环节主要在于多晶硅生产时的副产物四氯化硅能否妥善回收.四氯化硅的回收再利用技术难,成本昂贵.多晶硅提纯关键技术寻求自主创新突破点,积极参与产业升级,同时在四氯化硅回收利用领域引入CDM机制,是解决光伏产业发展中污染问题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快速发展,多晶硅主要副产物四氯化硅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效利用四氯化硅、减少环境污染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循环经济理念,建立以多晶硅产业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园区来解决四氯化硅综合利用难题,并从技术、经济和政策上作可行性分析,得出建立以多晶硅产业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园区是解决我国多晶硅行业四氯化硅综合利用难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简讯     
《中国再生资源》2003,(6):41-43
  相似文献   
10.
多晶硅是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要原料,但其主要副产物四氯化硅却是高毒物质。在我国多晶硅产业的超常规发展过程中,技术瓶颈、地方政府和企业环境责任的双缺失导致四氯化硅的环境危害问题日渐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由国家层面的力量突破技术瓶颈,促进地方政府和多晶硅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最终延伸多晶硅企业环境责任,才能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