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25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考虑了一个拥有两种不同成本的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所有者对高成本资源储量信息公布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即如果现在尚未开采、且开采成本较高的不可再生资源储量发生变化时,资源所有者是否会隐瞒信息。依据传统的Hotelling模型,高成本的资源会在低成本的资源开采完毕之后才会投入使用,而即使是未来才会开采的资源的储量也会影响现有的资源的市场价格;通过隐瞒或是宣布未来资源新的储量信息,资源所有者可以获得或失去现有的收益,但同时失去或得到未来的收益。资源所有者必须通过权衡两者的得失来决定最优的资源储量的新信息的宣布时间。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不考虑保密成本的情况下,如果高成本的资源储量变大,资源所有者会把信息隐瞒到最后才宣布;如果储量变小,那么资源所有者会立即宣布。本文还分析了这一结果似乎与现实中实际情况不符的原因,包括:(1)资源所有者可能本身不是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这会导致它们做出符合短期利益的行为。(2)保密本身也需要成本,当保密成本够大时,资源所有者就没有动机去保密了。  相似文献   
2.
木质残体是油松针阔混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陕西省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区域,设置1 hm2(100 m×100 m)的固定样地,研究典型油松针阔混交林木质残体的储量组成、优势树种的空间关系、腐烂特征及密度与含水量,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油松针阔混交林内木质残体的总储量为10.73 t·hm–2,倒木是林分内木质残体的主要来源。在径级组成结构上,径级20 cm以上的木质残体储量占总储量的绝大部分。腐烂等级中,以腐烂等级Ⅱ与腐烂等级Ⅲ的木质残体贮量最多;(2)利用线性模型模拟该林分木质残体的分解密度与含水量,其拟合结果显示木质残体的密度随着腐烂等级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而含水量则随着腐烂等级的增加而呈现升高的趋势;(3)林分内主要研究树种(油松、白桦和山杨)之间在小空间尺度上呈负关联,大尺度下呈正关联,顶级树种与先锋树种间达到互利共生,群落具有较大稳定性。林分内种间竞争的结果将为地带性顶级树种油松代替白桦与山杨等先锋树种。天然油松针阔混交林木质残体的贮量组成及腐烂特征反映了该区森林群落演替后期阶段木质残体的结构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黄土高原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改变土壤呼吸条件,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产生影响,而土壤有机碳储量则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碳平衡领域的重要因素。以上海市崇明岛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 Model)预测2020、2030年土地利用需求变化,结合CLUE-S模型(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 Model)得出各种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并引用碳密度法估算三种发展幕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30年三种发展幕景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低速发展幕景为3 093.03×106kg,惯性发展幕景为3 079.47×106kg,高速发展幕景为3 059.81×106kg;研究期内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人类活动对其扰动较小;SD和CLUE-S耦合模型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对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模拟,具有可行性;建议通过加强城镇用地集约利用、农田保护、林地建设来减少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碳密度-林龄关系的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量化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预测森林碳汇潜力,利用蓄积量-生物量相关方程法对黑龙江省1994-2013年的森林碳储量进行估算,并依据1994-2013年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黑龙江省18种主要森林类型各林龄组数据,建立主要森林类型碳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预测2014-2020年黑龙江省森林的碳储量,并分析其碳汇潜力.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森林类型碳密度与林龄关系拟合较好,18种森林类型中有14个的R2大于0.9;黑龙江省1994-2013年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碳储量分别为693.2、676.3、741.1和805.2 Tg;预计在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中,黑龙江森林碳储量将达到844.0 Tg,并且在预估期间其碳储量逐年递增,2020年将达到868.1 Tg.如果2013年黑龙江省现有森林都达到过熟林,其碳储量将会达到1.40×103 Tg,具有很高的碳汇潜力.为了进一步增加黑龙江省碳汇潜力,建议加强省内寒温带、温带山地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的保护;在更新造林上要侧重于有固碳优势的森林类型(如赤松、杨树等);加大对赤松、针阔混等近熟林、成熟林的保护力度,控制过熟林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安徽滁州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目标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地球化学数据及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滁州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滁州地区近30年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了8.39Mt。区内大部分地区土壤碳储量表现出"碳源"效应,仅局部地区呈现出"碳汇"效应。滁州地区0~0.2m表层土层有机碳储量为53.74Mt,有机碳密度平均为3.42kg/m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滁州地区0~1.8m表层土层中,72%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赋存于0~1.0m土壤中。通过对滁州地区不同统计单元的中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密度的分析,系统查明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为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印江槽谷型喀斯特地区植被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印江槽谷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11种植被类型(人工纯林、人工混交林、天然纯林、天然混交林、疏林、竹林、经果林、灌木林、石山地、宜林地、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区域植被固碳速率、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预测了理论最大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印江研究区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为,乔木层(25.06t/hm2)灌木层(3.51t/hm2)草本层(1.10t/hm2),其平均固碳速率为10.63t/(hm2·a),植被碳储量为172.23×103 t,植被理论最大固碳潜力为94.02t/hm2。研究结果对于评价和估计印江槽谷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森林的碳汇功能,以及提高碳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了中国镉矿的区域分布及长期采选冶活动所带来的土壤镉污染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探明镉资源储量约为719.47kt,保有镉资源储量约为587.37 kt,且多与铅矿、锌矿等以共、伴生形式存在.中国镉矿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南部及华东地区,这些地区的镉资源探明储量占中国累计探明总储量的88.0%,保有储量占中国总保有储量的87.1%.据统计,中国镉采出量约为136.10 kt,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其镉采出量占中国总采出量的59.4%.镉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镉矿相对丰富及采选冶活动较密集的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地区,大部分矿冶区及周边土壤呈现重度镉污染,农作物中含镉量超出《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中限值.  相似文献   
9.
煤炭是一种碳含量高,但氢含量只有5%的固体。与液体燃料(从原油中提取的)相比,煤炭不便于处理和运输。通过脱碳和加氢,煤炭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成适于运输的液体燃料,其中一种方法是焦化或热解,另一种方法是液化。由于将煤炭转化成液体燃料的成本比提炼原油的成本高,但原煤本身价格比较低廉,这是煤炭液化技术能够付诸实施的一个主要激励因素。  相似文献   
10.
川中丘陵区村级景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分析了人口密集的川中丘陵乡村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S)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内SOCD和SOCS平均值分别为5.58kg/m2和75.77×105g,SOCD随丘体高度的降低向四周逐渐增大,SOCS主要分布于旱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中。0~30cm土层和土体深度内,SOCD以冬水田最高,裸岩最低;SOCS则以丘脚旱地和轮作水田最高,裸岩最低。地形、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对SOCD、SOCS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