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鄱阳湖区ZK01钻孔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鄱阳湖ZK01钻孔的近7300~50 a BP孢粉记录进行研究,根据岩芯中孢粉主要种属类型及含量变化特征共划分出9个孢粉组合带。同时根据孢粉记录尝试恢复了鄱阳湖流域的古植被和鄱阳湖区的水域面积变迁特征,以及地区气候冷暖变化。其中利用亚热带乔木花粉和山地针叶林植物花粉之间百分比含量差值的变化特征,对鄱阳湖流域近2760 a BP以来的冷暖气候变化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佳华  孔昭宸 《灾害学》1996,11(2):71-75
通过高分辨率孢粉分析及烧失量、炭屑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结合14C、古地磁等,对北京房山东甘池15000a以来植被变化和环境变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特别强调气候变化的灾害性突变事件。初步得知约在14100~14000aB.P.前后曾出现与哥得堡反转相对应的事件,在10000aB.P.左右出现类似与新仙女木事件相对应的事件,在大约5770aB.P.和4560aB.P.左右及2850~2650aB.P.出现了大暖期的突然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3.
浙江墩头盆地横山组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墩头盆地红色岩层中上部首获丰富的以Cassopllis为主(58.39—62.54%)伴有Exesipollenites(15.21—15.84%),Hsuisporites(0.56—0.62%),Cicatricosisporites(0—0.31%)等孢粉化石。该孢粉组合特征既与国内外晚侏罗世孢粉组合面貌差别较大,又与早白垩世中晚期孢粉组合面貌存在明显差异,显示了早白垩世早期孢粉组合的色彩。笔者认为这套红色岩层应归早白垩世早期横山组为宜。  相似文献   
4.
孢粉、植硅体等为代表的植物微体遗存由于其分布广泛,容易保存,可反映母体植物类型的优点,在第四纪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植物微体遗存的概念、常见类型,以及它们的提取方法和原理,综述了利用植物微体遗存重建古环境的传统方法和近年来发展的几种古植被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方法,最后简述了植物微体遗存在年代测定、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上的应用进展与实例。文末指出了现有研究方法的问题与不足,并对今后的多代用指标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利用孢粉记录追踪过去人类活动历史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青藏高原28处地层化石孢粉序列,采用直接提取和集成方法获得568条具有年代的伴人孢粉(禾本科、石竹科、杨属、十字花科、委陵菜属、车前属、紫菀属、藜科、狼毒属)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建立高原4个分区的人类活动指数。同时结合本区已有研究资料,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的人类活动历史。研究表明:(1)Ⅰ区东北区,6.0~5.3 ka B.P.早期人类已开始活动,但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对植被影响较弱;5.3~4.5 ka B.P.人类活动得到扩展,环境效应开始显现;4.5~3.5 ka B.P.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加剧了对植被的破坏;3.5~2.0 ka B.P.随着人类活动的进一步加强,导致过度放牧、森林面积减少及风沙活动增强。(2)Ⅱ区东南区,5.0 ka B.P.左右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开始显现;4.5~3.5 ka B.P.植被受人为干扰显著;3.5~2.0 ka B.P.人类活动扩张至高海拔地区,对植被影响范围随之扩大;(3)Ⅲ区西南区,5.7~4.5 ka B.P.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且得到发展,环境效应逐渐凸出;4.5~2.0 ka B.P.人类活动进一步增强,对植被影响亦进一步加剧;(4)Ⅳ区西北无人区,受资料所限并未充分讨论,但已有研究表明,全新世早中期本区已有人类进行狩猎采集活动。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张家湾遗址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三峡巫山地区张家湾东周一汉代古遗址文化层中含有丰富的了解粉,孢粉数据分析,为研究本区东周-汉代时期人类活动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资料,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可把该区地层由上到下划为三个孢粉组合带;带1(生土层)海金沙(Lygodium)一卷柏-(Seleginella)-紫萁(Osmunda)-松(Pinus)孢粉带;带2(文化层)菊科(Compositae)-毛莨科的唐僧草(Thalictrum)孢粉带;带3(文化层上部)海金沙-紫萁-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榆(Ulmus)-小芘(Berberis)-栗(Castanea)-慈菇(Sagittaria)-泽泻(Alisma)孢粉带,这种孢粉组合的差异,反映各阶段人类活动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东周一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地景观,东周-汉代后气候逐渐由于变湿,植被由草原向森林转变,同时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洪水泛滥期。  相似文献   
7.
根据表土孢粉分析和植被样方调查,重庆南平养兔场内外5个不同方位的表土孢粉组合较好地揭示了该区孢粉组合特点及其与植被的关系。通过对该区表土孢粉组合差异性的研究,探讨了影响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对应关系的主要因素,即外来孢粉孢粉产量、孢粉保存和孢粉鉴定等。运用LuoPacias孢粉鉴定系统将孢粉鉴定到种,共132种,为在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巫山地区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文化层中含有丰富的孢粉孢粉数据分析 ,为研究本区东周—汉代时期人类活动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资料。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 ,可把该区地层由上到下划为三个孢粉组合带 :带 1(生土层 )海金沙 (Lygodium)—卷柏— (Seleginella)—紫萁 (Osmunda)—松 (Pinus)孢粉带 ;带 2 (文化层 )菊科 (Compositae)—毛茛科的唐僧草(Thalictrum)孢粉带 ;带 3(文化层上部 )海金沙—紫萁—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榆 (Ulmus)—小芘 (Berberis)—栗 (Castanea)—慈菇 (Sagittaria)—泽泻 (Alisma) 孢粉带。这种孢粉组合的差异 ,反映各阶段人类活动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 ,东周—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地景观 ,东周—汉代后气候逐渐由干变湿 ,植被由草原向森林转变 ,同时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洪水泛滥期。  相似文献   
9.
徐哲  侯光良  王小梅  虞敏 《青海环境》2013,23(1):37-40,50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表土孢粉数据和青藏高原气候数据,运用5PSS分析方法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孢粉与气象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建立起对本地区气候有效推测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0.
4200年来青海湖盆地植被及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笃Jun  陈保华 《青海环境》1996,6(3):109-112
通过对青海湖东北岸间歇性河流大水淌一级阶地上冲积—风积剖面的~(14)C年龄和孢粉组合分析,探讨了青海湖盆地4200年来植被及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文结论与近年来在湖区其他地点或用其他方法得出的演化序列有较好的一致性;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向冷干方向的发展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