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杭州湾北岸上海段石化集中区臭氧重污染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杭州湾O3污染的形成机制,采用在线监测系统对杭州湾北岸上海段石化集中区O3及其前体物开展了为期1个月(2019年5月)的同步连续观测.采用OZIPR(臭氧等值线研究)模型分析O3生成的敏感性.在O3重度污染期间,利用PMF(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对O3前体物——VOCs进行源解析,采用臭氧生成潜势及气团老化分别估算了VOCs的反应活性和化学消耗.结果表明:①2019年5月杭州湾北岸上海段石化集中区O3的IAQI(空气质量分指数)优良率仅为61.3%,ρ(O3)第90%分位值为173.0 μg/m3.5月22日、23日发生重度O3污染,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分别为(284.4±19.2)(282.0±14.2)μg/m3,分别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160 μg/m3)的77.75%和76.25%.②O3的生成受VOCs控制,降低VOCs的排放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O3的生成,降低NOx的排放反而会促进O3的生成.③O3重度污染期间,VOCs主要来自化工区排放(72.35%)和机动车尾气排放(27.65%).④O3重度污染期间,烯烃、炔烃及芳香烃对O3生成的贡献率之和在80.00%以上,其中丙烯、乙烯和甲苯的贡献率分别为29.97%、15.60%和14.16%;芳香烃及烯烃和炔烃是最主要的VOCs化学消耗物种,其中φ(丙烯)、φ(乙烯)和φ(1,2,4-三甲苯)的消耗量分别为13.57×10-9、4.93×10-9和3.55×10-9.研究显示,杭州湾北岸上海段5月O3的生成受化工区影响显著,丙烯与乙烯是O3重污染期间关键的O3前体物.   相似文献   
2.
东南大陆的地质构造模型,具有欧亚大陆边缘向洋增生的独特形式。除外来地体之外,或以扩张、地幔上涌,洋壳向大陆地壳转化,并不断向洋增生;或是大陆分裂,地幔柱——热点物质不断注入变薄和破裂了的地壳,形成区域性新的生长构造层,构造岩浆地质体表现为有独特属性的“A型”花岗岩和流纹岩链。这些高DI值的富硅富碱富钠质岩石,出现在欧亚大陆边缘的重力梯度带上。裂解带的地壳结构模式是上地壳存在着重力不稳定的硅铝低速带;中地壳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的“类裂谷型”结构,P波速度为6.3~6.4km/s的中间壳层;在下地壳下部有速度为7.0~7.4km/s的壳——幔混合型高速层;随着“异常”的上地幔的形成,有大范围的热活动和壳——幔边界穹窿,穹窿的地盖比正常区为为薄。由于化学库和化学边界层的横向不连续,可划分出古老基底和后期地质发展史完全迥异的两个亚板块;和以壳层(或幔层)断裂为边界特点的八个地体;一个以分裂为主,并具热点径迹的最新生长构造层的扩张——裂解构造岩浆地体。  相似文献   
3.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耗散性和非线性等特点,可以借助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其研究.系统动力学研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系统动力学复杂性.本文在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复杂性问题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当前系统动力学复杂性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有害藻类的暴发、海洋污染物的扩散、海洋生态毒理动力学、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在总结以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对系统动力学复杂性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生物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江口滨岸潮滩作为典型研究区,对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BSi)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物理化性质对BSi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滩沉积物中BSi的含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差异,2月份BSi的含量在0.46%~1.61%之间,总体上具有自陆向海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8月份BSi的含量在0.39%~1.36%之间,其沿程分布模式与2月份相反.沉积物理化性质与BSi之间的相关分析揭示,BSi含量与沉积物机械组成、有机质有密切关系,在细颗粒且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中易于BSi的累积和赋存.此外,底栖硅藻可能是潮滩沉积物中BSi的重要来源,但是底栖硅藻作为BSi来源的相对重要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陕西户-洋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建榕 《灾害学》2003,18(3):39-45
对陕西户(县)-洋(县)高速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考察研究;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区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证;对未来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估预测。  相似文献   
6.
杭州湾表层海水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5年3月和8月杭州湾的海水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特征以及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杭州湾表层海水无机氮变化范围为0.36~4.22 mg/L,活性磷酸盐的含量范围为0.014~1.51 mg/L,化学需氧量含量范围为0.56~3.18 mg/L.该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严重,表层海水已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调查站位EI均大于1.该海域表层海水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富营养化指数高值区均与陆源入海口、养殖区、排污口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有关.  相似文献   
7.
用氯和氢氧同位素揭示洋戴河平原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氯离子浓度和δD、δ18O值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秦皇岛洋戴河平原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结果发现,洋戴河平原地表河水来源于中上游水库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且河水沿程受到δD、δ18O值、氯离子浓度更低的支流或灌渠水补给,从而使δD、δ18O值、氯离子浓度呈现沿程逐渐降低的现象.山前丘陵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洪积扇及山麓地带地下水受到了一定的蒸发作用影响,除了接受丘陵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外,洋河附近地下水还受到洋河水库水的混合.研究区西部咸水带的地下水由上游地下水和大泥河地热咸水混合而成,地热咸水的混合比率约为13%,而东部咸水带的地下水由上游地下水、本地污水和地热咸水混合而成,地热咸水的混合比率不超过9%.在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主要由本区地下淡水和海水(海水混合比率不超过10%)混合而成,并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水或农田灌溉水的补给,其中,浦河一带是地表水或灌溉水补给较为明显的地段.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长江口和杭州湾北部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研究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以及分区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地貌类型以及泥沙来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在纵向分布上,自西向东粒径从粗到细、分选程度从好至差,在横向上自北港-北槽-南槽,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水流动力作用强的河槽和波浪作用强的口门浅滩沉积物粒度较粗,水动力较弱的河口边滩及口外海滨区沉积物则较细。根据沉积物分布特征可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分为河口分汊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口外海滨沉积区和杭州湾北部沉积区等4个沉积区。  相似文献   
9.
纵向通风隧道内火灾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狮子洋水下特长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CFD数值模拟软件FDS 4.01,建立隧道实体物理模型,进行火灾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列车火灾热释放功率为15 MW、不同坡度、不同纵向通风风速下,该类隧道内拱顶附近和2 m高处温度场的纵向分布规律,以及各工况下拱顶的最高温度,并分析其对隧道结构防火和人员疏散救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隧道坡度的增大,在同一通风速率下的烟气回流长度逐渐减小,但随着风速的加大,坡度对烟气回流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通风风速的增大,火区附近的温度下降,而沿程温度上升,纵向通风速率越大,拱顶温度越低。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月7日,上海洋山深水港区盛东码头发生外轮异味事故。事故发生后,我民防特种救援中心和上海海事局洋山港海事处等部门参与了事故的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