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9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821篇
安全科学   231篇
废物处理   107篇
环保管理   141篇
综合类   1837篇
基础理论   346篇
污染及防治   436篇
评价与监测   137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远距离传输过程中,土壤既是污染物的主要汇,又是空气中污染物的潜在来源.土气交换过程是POPs环境归宿的重要环节,该交换过程受POPs理化性质、近地面气象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对近期报道的POPs土气交换过程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展望,列出了研究中涉及的重要模型及公式.环境温度的变化既能改变目标物在气固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影响空气中污染物的干湿沉降和气态交换过程,也能够通过近地面温度场的梯度变化影响污染物在土气交换过程中的垂直紊流扩散.此外,近地面水平风速的变化也会影响目标物的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垂直紊流扩散.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种类控制了土壤中POPs的吸附/解吸过程,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污染物的土气分配系数,土壤矿物组成也会影响污染物吸附和解吸过程.地面植被能够吸收和吸附空气中气态和颗粒态POPs,通过雨水淋刷和枯落物凋落转移到土壤中;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的温度变化,减少土壤中POPs的挥发.尽管近年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在土气交换过程多因素耦合影响量化评估、动态评估POPs在典型场地原位复杂环境下的土气交换通量、在区域尺度量化植被对城市中POPs土气交换的影响等方面有待开展深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形态微塑料对生物体的毒性差异,本研究比较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颗粒(直径约70~250μm)和纤维(长度约3~5mm,直径约20μm)与重金属汞(Hg)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联合毒性效果.结果表明,Hg单独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造成了胚胎发育毒性(如血流发育障碍,心跳变缓和孵化率降低)以及心包囊水肿和尾巴畸形效应,48和72h的畸形率分别高达31.3%和91.7%.纤维状(f-PET)和颗粒状(p-PET)微塑料都会减轻Hg的胚胎发育毒性.从代谢组学的数据来看,Hg对机体造成的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效应在微塑料和Hg联合暴露组也显著降低(P<0.01).但是,由于对Hg吸附能力和过程的差异,p-PET更显著缓解Hg造成的24h血流障碍效应,而在暴露后期在降低Hg对斑马鱼胚胎畸形毒性方面不如f-PET显著.因此,微塑料与Hg的联合毒性效果与微塑料的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微塑料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及我国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以及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影响,并从海洋生物摄食微塑料、微塑料与污染物的复合生态风险、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承载作用、微塑料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及对人类健康的风险4个方面探讨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指出,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微塑料-污染物复合体的毒性效应机制、微塑料对人类健康风险的评估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高效率颗粒物微物理模型简介与重污染过程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细颗粒物(PM2.5)导致的空气污染和雾霾天气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低层对流层中很多地方都有显著的二次颗粒物生成过程,因此对颗粒物物理化学转化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转化过程对空气质量模式模拟和预报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高效率颗粒物微物理(APM)模型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在全球化学传输模型(GEOS-Chem)、区域性气象和化学预报模型(WRF-Chem)通用地球系统模型(CESM-CAM5)等气象及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模型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验证,能够在全球/区域等不同尺度对粒子生成、长大、凝聚、消除等微物理过程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直接/间接辐射强迫等进行模拟。应用GEOS-Chem-APM模式模拟了2014年2月京津冀区域的重污染过程。结果显示,湿度模拟的准确性对其他物理和污染物浓度等模拟结果有重要作用;2月20—26日的重污染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较为吻合,主要污染特点是较高的湿度(90%以上),同时,二次颗粒物和包裹了二次物种的一次颗粒物(黑碳/有机碳)是低能见度的最大贡献者。  相似文献   
5.
6.
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VOC)气体高效处理技术是大气污染控制领域关注的重点。采用微气泡臭氧化在水介质中通过吸收-氧化过程对高浓度甲苯气体进行处理,考察微气泡臭氧化强化甲苯吸收-氧化去除性能、机理以及水介质pH对该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气泡能够强化甲苯气体在水介质中的吸收过程,氮气/甲苯微气泡在水介质中的甲苯去除率和吸收量均显著高于氮气/甲苯传统气泡,同时氮气/甲苯微气泡通过产生·OH氧化反应,使得平均甲苯氧化矿化率达到40.97%。微气泡臭氧化在水介质中对甲苯气体具有更高效的去除性能,臭氧/甲苯微气泡处理中甲苯平均去除率为97.08%,甲苯可被完全矿化而几乎无中间产物积累,其平均氧化矿化率为88.56%、平均臭氧利用率为82.54%、臭氧投加量与甲苯矿化量比值为1.26,处理性能显著优于臭氧/甲苯传统气泡处理。水介质pH对臭氧/甲苯微气泡处理甲苯气体具有一定影响,不同pH条件下甲苯气体去除率基本相当,但中性条件下甲苯氧化矿化率最高;碱性和酸性条件下甲苯氧化矿化率有所下降。微气泡臭氧化为高浓度VOC气体高效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BQ油田联合站采出水处理工艺技术优化,由"重力沉降+核桃壳过滤+纤维球过滤"三级工艺简化为"重力沉降+双滤料过滤"两级工艺。优化后设备集成度更高,设计处理能力优化缩减20%,设备负载率提高13.5%;过滤器由12具减少至4具,设备数量减少67%;反洗周期,由12 h延长至48~72 h,降低了反洗能耗;反冲洗水量,由435 m~3/d降至120 m~3/d,减少72.4%;预计采出水处理系统能耗可由改造前的71.2×10~4 kW·h降低至63.5×10~4 kW·h。  相似文献   
8.
9.
结合智能配电网需求侧多能互补的发展现状,提出并定义了户用微能源网的概念;在分析国内外分布式发电及微网并网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等控制、时间配合的户用微能源网并网控制策略,介绍了实际开发运行的户用微能源网并网装置的功能、结构及运行示例。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技术下由于微网中不可控微源出力预测和负荷预测均存在误差较大而引起微网优化调度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在传统微网经济调度模型中增加不确定性描述模型,得到不同侧重点下的微网经济优化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利用区间数描述预测不确定性,并结合隶属度函数推导容忍度概念。其次,在并网运行模式的微网结构上建立以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的微网优化调度模型,并将该模型转换为区间数形式表示。最后,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并以MATLAB为主要工具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微网24 h出力优化区间解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算例通过对某并网型微网进行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