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51篇
  免费   1255篇
  国内免费   3109篇
安全科学   1410篇
废物处理   315篇
环保管理   2406篇
综合类   14484篇
基础理论   1433篇
污染及防治   1602篇
评价与监测   1393篇
社会与环境   342篇
灾害及防治   230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456篇
  2022年   573篇
  2021年   743篇
  2020年   661篇
  2019年   710篇
  2018年   389篇
  2017年   477篇
  2016年   663篇
  2015年   827篇
  2014年   1550篇
  2013年   1125篇
  2012年   1157篇
  2011年   1146篇
  2010年   899篇
  2009年   1066篇
  2008年   1145篇
  2007年   1141篇
  2006年   872篇
  2005年   827篇
  2004年   737篇
  2003年   1048篇
  2002年   720篇
  2001年   641篇
  2000年   610篇
  1999年   491篇
  1998年   453篇
  1997年   369篇
  1996年   299篇
  1995年   324篇
  1994年   257篇
  1993年   205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209篇
  1990年   210篇
  1989年   27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
汞作为一种全球性污染物,一直是国际上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汞污染排放量大面广,局地污染严重。为分析汞污染防治领域的发文现状和研究热点,梳理了主要的汞污染防治技术、汞污染评价与管理3个方面的SCI论文,并对国内外论文的发文国家/地区、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影响力、研究领域与热点等内容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汞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处理技术和污染评价2个方面,近10年来,汞污染防治论文总量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其中,汞污染处理技术相关的论文有所减少,汞污染评价相关的论文逐年递增。汞污染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吸附处理、氧化还原、电化学修复、催化处理等方面;污染评价主要涉及毒理研究、汞的迁移与转化、风险评估等。近年来,汞的迁移转化与风险评估,汞污染的电动力修复、催化处理、吸附处理等领域的发文量增速较快。全球重点研发机构的研究方向趋同,主要侧重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化学、工程、毒理学等方向的研究;但不同机构的研究对象则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我国在该领域的发文总量和ESI高被引论文数量均排全球首位,研究方向、重点发文期刊与全球基本一致,重点发文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这些机构在全球的发文量排名也处在前列。  相似文献   
3.
采用振荡淋洗和土柱动态淋洗实验研究了皂素和柠檬酸复合对土壤中钍的淋洗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将质量浓度为20 g/L的皂素与浓度为20 mmol/L的柠檬酸以体积比1∶10配制复合淋洗液对污染土壤中钍的去除效果最佳,淋洗3.0 h,钍去除率为84.98%;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复合淋洗液对钍的淋洗动力学特征;动态淋洗实验中当复合淋洗液用量为1 600 mL时,钍的累积去除量为73.66 mg/kg;淋洗后土壤中钍的酸可提取态、氧化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含量分别减少了79.63%、38.13%和20.34%,残渣态含量变化不大;淋洗后土壤中钍的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大九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为了解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污染情况,于2014年11月(枯水期)、2015年5月(平水期)和9月(丰水期)进行了3次采样调查。研究表明: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36种,其中桡足类2种、枝角类5种和轮虫29种,轮虫丰度在3次采样中均占总丰度的80%以上,仅有的几种枝角类和桡足类也是小型种类或以幼体为主。11月优势种是寡污-β中污型-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晶囊轮虫(Asplachna sp.);5月优势种为寡污-β中污和β中污型-螺形龟甲轮虫、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无棘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 tecta)、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9月优势种是β-中污型-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迈氏三肢轮虫和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冗余分析(RDA)表明高锰酸盐指数(CODMn)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污染类型分布的最关键环境因子。 关键词: 大九湖;后生浮游动物;污染类型;高山湿地湖泊  相似文献   
5.
针对纳米零价铁(nZVI)对铀尾矿库土壤中铀形态分布和U(Ⅵ)固定效果影响问题,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毒性浸出(TCLP)和磁性分离实验,利用SEM-EDS和XRD对nZVI固定前后的铀尾矿土壤进行表征;研究了nZVI在不同投加量和pH条件下,对尾矿库土壤固定前后铀的形态分布和固定效果的影响,并对nZVI的固定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nZVI的投加量为8%、pH为5时,土壤中U(Ⅵ)的固定效果最好,固定后土壤中铀的毒性浸出值仅为13.98%;对经过nZVI处理后的铀尾矿土壤进行磁性分离发现,磁性和非磁性土壤重量占比分别为32.87%和67.13%,其铀含量分别达到55.05%和44.95%,说明nZVI对土壤中的U(Ⅵ)有较好的富集作用。nZVI对铀尾矿库土壤中的U(Ⅵ)有较好的原位固定和富集效果,并能减少土壤中铀的析出。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某电镀企业搬迁遗留场地为例,根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进行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场地作为工业用地开发,土壤中六价铬致癌风险高于可接受风险水平10~(-6)。该场地在开发前需进行场地修复,土壤中六价铬的修复目标为0.54 mg/kg,修复范围为电镀车间内、污水处理设施沟渠附近和总排口附近。  相似文献   
7.
基于光强度调制技术(MLI)及飞行时间法(ToF)的高精度大客流监控预警系统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和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拥有多项已授权核心专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实现客流流量、密度的秒级识别统计与预警。系统可对地铁车站各出入口、换乘通道、站台等关键区域内乘客进出量和密度进行统计,利用内置的客流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客流实时监控预警,精度达到99%。相比于国内同类产品,该系统快速识别率1 S、预警响应1.5 S,并在北京东单站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东京  张禛  吴江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7):1687-1693
针对燃煤电厂汞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问题,以尿素为前驱体,通过直接热聚合法制得绒毛状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并用于低温条件下吸附脱除单质汞(Hg~0)。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未改性g-C_3N_4具有良好的低温脱汞活性,在120°C时其脱汞效率可达84.7%;CuCl_2改性可以有效提高g-C_3N_4的脱汞性能,其脱汞效率在40~200°C范围内均可达到97%以上;温度对吸附剂脱汞效率的影响较小。XPS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铜离子和共价态氯原子均参与了单质汞的吸附脱除反应,Hg~0被Cu~(2+)离子和共价态Cl原子氧化成了Hg~(2+)离子,再吸附于g-C_3N_4表面而脱除。CO_2、SO_2和水蒸气对吸附剂脱汞效率影响较小,但水蒸气可提高汞吸附量。  相似文献   
9.
本系统基于气体浓度光学分析方法理论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光谱气体检测技术开发,实现了对煤矿火灾与瓦斯灾害超前预警、灾害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实时监测和煤矿环境气体爆炸危险性辨识,对于煤矿灾害防治、救灾过程中杜绝次生灾害,保障煤矿工人及救护队员的生命安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土壤和沉积物中8种多溴联苯醚(PBDEs,BDE-28、BDE-47、BDE-99、BDE-100、BDE-153、BDE-154、BDE-183和BDE-209)加速溶剂同时萃取和净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ASE-GC-MS-MS)的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加速溶剂萃取与弗罗里硅土在线净化和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的条件,较好地去除基质干扰,并提高了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定性的准确性及定量的灵敏性。该方法采用改进的色谱柱能同时分析包括高溴代联苯醚BDE-209在内的8种PBDEs,其浓度范围为1~100 ng/mL(BDE-209为10~1 000 ng/mL),线性良好,线性回归系数均大于0.997。方法检出限为0.004~0.1 ng/g,方法回收率为75%~110%,方法精密度为2.4%~15.6%。适于批量处理土壤和沉积物中含有多组分痕量PBDEs的样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