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71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989—2016年玛纳斯河流域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技术,计算玛纳斯河流域草地总覆盖度和裸沙面积。在此基础上通过监测年与基期年的比较,计算草地覆盖度相对基期年的减少率和裸沙面积相对基期年的增加率两个监测指标,依据《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 19377—2003),对计算出的两个指标分别进行沙化等级评定和赋值,将两种评定结果相综合来监测草地沙化。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近30年来荒漠草地沙漠化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分析表明,玛纳斯河流域草地沙化是人为和自然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13C在草原土壤呼吸区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分草原土壤呼吸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估算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蓄积和碳源、 汇潜力,为预测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论述了稳定同位素13C在草原土壤呼吸区分方面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①碳同位素区分土壤呼吸的两种主要标记方法——脉冲标记法和持续标记法,其中脉冲标记法包括单次脉冲标记法和重复脉冲标记法,持续标记法包括FACE实验标记法和13C自然丰度标记法,也介绍了利用核爆产生的14C标记;②应用碳稳定同位素区分土壤呼吸的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③土壤呼吸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取样方法和测定,包括静态箱-Keeling Plot法、 静态箱平衡状态法和动态箱连接红外分析仪法等;④指出了减小静态箱-Keeling Plot法测定土壤呼吸碳同位素值的误差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ESDA的京津冀地区草地变化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县域为基本研究空间单元,借助GIS软件与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利用ESDA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县域草地资源数量变化的总体与局域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80-2000年京津冀地区草地动态变化系数的Global Moran’s I为0.184 4,α = 0.05时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草地变化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②时段Ⅰ(1980-1995年)到时段Ⅱ(1995-2000年)的全局Moran指数有所增加,表明草地变化在空间分布上集聚的趋势在增强;③各县域Local Moran’s I的Grid图反映了京津冀地区草地变化在局域空间上的均质性,尤其是高值区域与低值区域的集聚特征十分显著;④LISA集聚4种类型中,正相关的"H-H"类型区、"L-L"类型区占主体部分,二者约占总数的70%以上,其中,在时段Ⅱ,"H-H"关联的县域主要聚集在西北部山区,而中部的平原区域则表现出明显的"L-L"关联特征。  相似文献   
4.
甘南高寒退化草地生态位特征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取样方法,对玛曲县高寒中度退化草地的植物种群群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以莎草植物(嵩草)为绝对优势种,杂类草(金莲花)为主要伴生种。非优势种垂穗披碱草、甘青青兰生态位宽度较大,分别为0.913和0.911,而绝对优势种嵩草和主要伴生种金莲花的生态位宽度较低,分别为0.906和0.641。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大于0.50%的种对约占种群总对数的42.29%。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040的种对,约占种群总对数的20.55%。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两个种群,种对相似性比例一般较高,具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如种对乳白香青和毛茛0.082),而生态位窄的物种相互间生态位重叠比例较小(如种对二裂委陵菜和金莲花0.033)。高生态位宽度与低生态位宽度的种群也可能有较高的重叠值(如种对车前和毛茛0.065),反之则低。杂类草鲜草产量、地上生物量比例最高,依次为100.00 g/(m2.a)、43.37%。  相似文献   
5.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海湖东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生态系统的CO2 通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 在生长季节(5~9 月),就日变化,08:00~19:00 为CO2 净吸收,20:00~07:00 为CO2 净排放,CO2 通量 净吸收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 时,7 月份12:00 时CO2 净吸收峰值为1.41 g·(m2·h)-1;就月变化,7 月 是生长季CO2 净吸收最高月份,月CO2 净吸收量达到162.70 g·m-2,整个生长季CO2 净吸收的总量达 468.07 g·m-2。非生长季节(1~4 月及10~12 月),CO2 通量日变化振幅极小,最大CO2 净排放通量出现 在3 月,为0.29 g·(m2·h)-1,除12 月和1 月各时段CO2 通量接近于零,其余月份各时段CO2 净排放在 0.02~0.29 g·(m2·h)-1;3 月是全年CO2 净排放的最高月份,全月CO2 净排放量为72.33 g·m-2,整个非生 长季CO2 净排放为319.78 g·m-2。结果表明,无放牧条件下青海湖东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全年CO2 净吸收量达148.30 g·m-2,是显著的CO2 汇。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优质的天然牧场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因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区位优势显著,被誉为"绿色净土"和"北国碧玉"。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已使该草原大面积发生退化、沙化,湿地面积急剧缩减,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草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本文在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草原生态价值观的理念,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环境的维护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7.
温带典型草地土壤净氮矿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应用树脂芯方法,研究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不同降水强度3种草地类型土壤净氮矿化作用.结果表明,7~10月份,羊草草原的平均净氮矿化率为0.333 kg·(hm2·d)-1,贝加尔针茅草原为0.316 kg·(hm2·d)-1,克氏针茅草原为0.211 kg·(hm2·d)-1;在相同的培养周期内,分阶段培养和连续培养对土壤的净氮矿化量和净氮矿化速率有显著影响;降雨是影响该区域氮素矿化的主要因素之一,3种草地类型土壤水分变化量与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61、0.56.  相似文献   
8.
放牧与围栏羊草草原土壤呼吸作用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基于静态箱式法连续2a的测定资料,比较分析了内蒙古典型羊草草原放牧与围栏样地土壤呼吸作用及其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围栏内外土壤呼吸作用日、季动态差异不大,但围栏样地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放牧样地,其平均值分别是219.18 mg·(m2·h)-1和111.27 mg·(m2·h)-1,围栏样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升高可能与地下生物量增加和土壤水分改善有关;②对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因子分析表明,放牧使土壤水分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明显降低,而对气温、大气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并不大,且放牧使羊草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明显增加,而对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影响不大;③围栏样地土壤呼吸作用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水分、净光合速率、气温、相对湿度、大气CO2浓度、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其中土壤水分和气温是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净光合速率是主要的生物因子.尽管放牧改变了土壤呼吸速率,但土壤呼吸作用各影响因子的排列顺序基本上没有改变,只是发生了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农田退耕还草的土壤碳、氮固存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永中 《环境科学》2006,27(7):1312-1318
研究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农田退耕种植苜蓿5a后土壤碳、氮库的变化,通过对2个土类(开垦耕种的风沙土和灰棕漠土)退耕苜蓿地和相邻农田0~5、5~10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颗粒有机碳和氮(POC、PON)储量的分析表明:开垦耕种的风沙土和灰棕漠土有极低的SOC和TN含量,退耕种植苜蓿后0~20cm SOC储量提高了22.1%~27.8%,SOC的固存率平均为0.47 Mg/(hm2·a),0~5cm表层SOC储量变化最大,提高32%~66%;TN储量0~20cm储量变化不显著,在0~5cm表层TN储量风沙土和灰棕漠土分别提高12.8%和48.1%.退耕后POC和PON较SOC和TN有更显著的变化,其分配比例增加,0~20cm土层POC和PON储量分别提高22.8%~42.7%和18.6%~57.6%,在0~5cm变化最大;在瘠薄耕地转变为多年生苜蓿地后土壤C库的增加主要是由于POC的形成量增加.SOC含量相对更低的灰棕漠土比风沙土退耕后土壤C、N的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Conservation easements are a standard technique for preventing habitat loss, particularly in agricultural regions with extensive cropland cultivation,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effectiveness. I developed a spatial econometric approach to propensity‐score matching and used the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habitat loss prevented by a grassland conservation easement program of the U.S. federal government. I used a spatial autoregressive probit model to predict tract enrollment in the easement program as of 2001 based on tract agricultural suitability, habitat quality, and spatial interactions among neighboring tracts. Using the predicted values from the model, I matched enrolled tracts with similar unenrolled tracts to form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o measure the program's impact on subsequent grassland loss, I estimated cropland cultivation rates for both groups in 2014 with a second spatial probit model. Between 2001 and 2014, approximately 14.9% of control tracts were cultivated and 0.3% of treated tracts were cultivated. Therefore, approximately 14.6% of the protected land would have been cultivated in the absence of the program. My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onservation easeme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habitat loss in agricultural regions; however, the enrollment of tracts with low cropland suitability may constrain the amount of habitat loss they prevent. My results also show that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can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control groups and thereby strengthen causal inferences about program effectiveness in situations when spatial interactions influence conservation dec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