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10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为了解石家庄市2016年春季大气颗粒物的铅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分析了大气中含铅颗粒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大气环境中含铅颗粒数浓度共出现11次跳跃式升高,跳跃时间段内石家庄均处于轻度污染过程。从成分分析来看,含铅颗粒分为纯铅颗粒、Pb与K(Pb-K)、OC(Pb-OC)、Cl(Pb-Cl)、混合颗粒等八大类。观测结果表明:Pb-K颗粒最多,占到含铅颗粒的84.4%;其次为纯铅颗粒,占比为13.0%。与石家庄市污染源谱库比对进行来源解析,得到Pb-K颗粒主要来自生活垃圾焚烧源, 纯铅颗粒主要来自工业源。结合石家庄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和后向气流轨迹分析,推测含铅颗粒可能来自市区西南方向某区县的生活垃圾焚烧企业。  相似文献   
2.
大气CO2浓度升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环境问题。为了解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春小麦光合作用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在典型半干旱区定西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试验平台,以春小麦“定西24号”为供试品种,开展了CO2浓度增加模拟试验。试验设对照(390μmol·mol?1)、480μmol·mol?1和570μmol·mol?1等3个CO2浓度(摩尔分数)梯度。结果表明:在对照和增加CO2浓度条件下,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表现为斜“V”字型曲线;叶水势日变化呈现反抛物线曲线走向,在中午后出现水势曲线拐点。在不同生育时期内,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表现为开花期最大,乳熟期最小。而蒸腾速率表现为开花期最大,拔节期最小,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孕穗期最大,乳熟期最小。随着CO2浓度升高,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势提高,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与对照大气CO2浓度相比,在480μmol·mol?1浓度和570μmol·mol?1浓度下,整个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4.68%和28.20%,气孔导度平均降低了15.29%和24.83%,胞间CO2浓度平均提高了10.38%和26.15%,蒸腾速率平均减小了6.63%和12.41%,WUE平均增加了22.9%和46.9%。随着CO2浓度升高,蒸腾失水减少,叶片水势不断增加,从而增强了春小麦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研究结果为我国半干旱区春小麦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敏感性及适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春季黄渤海溶解有机碳的平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10年4~5月对黄渤海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了黄渤海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含量及其平面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渤海DOC的浓度范围为0.96~4.71 mg.L-1,平均浓度为2.27 mg.L-1.平面分布上,DOC整体呈现南北近岸浓度高、中部外海浓度低的特点.在渤海西部近岸、山东半岛东部及长江口东北部均存在高值,尤其是渤海西部近岸,DOC浓度最高达到4.71 mg.L-1,这主要是受河流输入和沿岸流的影响;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外海,DOC浓度普遍低于1.50 mg.L-1.  相似文献   
4.
西藏地区春青稞耗水特征及适宜灌溉制度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科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为依托,通过开展春青稞生长与土壤水分定位观测实验,利用SHAW模型实现对春青稞农田蒸散发与土壤水深层渗漏与补给过程模拟,分析了春青稞的耗水特征,并对其适宜的灌溉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①春青稞生长期间,耗水450 mm左右,其中,分蘖—拔节、拔节—抽穗、抽穗—蜡熟这3个阶段是春青稞的耗水旺期,耗水量占整个生长期的72%。把握住该时期的水分供应,对提高作物产量十分重要。②在春青稞的需水关键期降水量仅能满足作物需水的58%,必须补充人工灌溉;但现行的灌溉制度由于灌溉量较大,不仅加大土壤蒸发,更造成较大的深层渗漏。③在播种—出苗、拔节—抽穗期分别灌溉50 mm,抽穗—蜡熟期灌溉60 mm,共减少灌溉用水125 mm后,深层渗漏减少了81%(131 mm);深层土壤水向上补给量增加了55%(44 mm)。节水灌溉不仅减少了土壤蒸发与深层渗漏也促使深层土壤水向上补给根系层,应该大力推广这一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泉城公园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优先原则、兼容性原则、最大值原则和水质为重点的原则,采用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法中的直接计算法、功能法及换水周期法,从林地生态需水量、草地生态需水量、人工河湖蒸发需水量、人工河湖净化需水量、生物栖息地需水量、人工河湖渗漏需水量、景观与娱乐需水量和公园内设施用水等八个方面,对济南市泉城公园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2005年气候条件下,济南泉城公园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大约为1.0467×10^6m^3。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泉城公园水资源利用价值及节约用水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从化温泉热矿水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化温泉位于广东省从化市东北,地处广从断裂带北东段,泉点沿NW及NE向次级断裂出露,热水出露于燕山期花岗岩中。温泉为中低温、偏碱性的低矿化水。热水中的阳离子以K+、Na+、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属于HCO3-Na及HCO3-Na·Ca水。热水中偏硅酸、氟含量较高,同时含有锂、锶、钡、硼酸等微量组分及放射性组分镭、氡。由D和18O组分表明热水起源于大气降水。根据玉髓温标计算的热储温度为82.14~93.52℃。由镭-氡法测定热水年龄,可知热水在地下滞留时间较短,循环较快,如开采量不大且采用采停交替的方式,有助于热水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春季冰灾”的严重后果无疑是“京珠高速”的瘫痪,而长时间滞留其中的长途汽车司机既是灾害当事人,也是灾害见证人。在灾害持续过程中了解当事人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过程,在灾害心理学上无疑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调查结果表明,灾害持续时间(车辆滞留时间)与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灾害持续一周后,当事人的心理安全感显著下降,应付方式开始从成熟型应对向不成熟型应对退化。看来,灾害持续不仅消解心理健康,而且瓦解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水化学及同位素技术为基础,对昌宁县玉地里温泉的地质及地热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通过对比研究该温泉地下热水1980年和2012年的水文地球化学数据,发现经过30多年的循环演化,其水化学类型仍为HCO3-Na型.δD和δ18O同位素为该温泉首次获得,数据显示地下热水具有现代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属断裂带对流型深循环低温地下热水系统,其补给源区位于东部和南部山区,热储层和盖层的构造及岩性特征与地下热水的深循环和化学组成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能量有限元法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量密度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以工程结构基本构件梁为研究对象,以能量密度突变作为损伤识别指标,对损伤结构进行了仿真;在此基础上,对结构损伤中最常见的形式——裂纹进行损伤识别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能量密度的损伤识别方法适用于中高频场合,具有对结构微小缺陷敏感、操作简便、精确度高、无需复杂数据处理等优点,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崇明东滩湿地干湿交替过程脲酶活性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刚  曹雪 《环境科学》2013,34(10):3810-3817
以典型滨海湿地——崇明东滩为原型区域,采集湿地沉积物及海水样品,通过土柱模拟方法(30、35、40℃),研究了半月潮(15d左右为周期的"大潮")与日潮(一个太阴日内出现的涨潮和落潮)水分生态过程沉积物脲酶(Urease)活性及溶解性有机氮(DON)与铵态氮(NH+4-N)含量等的变化,计算了Urease活性的表观温度敏感性系数(Q’10),旨为揭示典型滨海湿地潮汐驱动下周期性干湿交替过程沉积物Urease活性的变化规律.半月潮过程,干燥沉积物(1%~3%)淹水后,Urease活性迅速增加.随着沉积物变干,酶活性逐渐下降.Urease活性对沉积物水分变化的敏感性随干湿交替频次的增加而下降.日潮过程对Urease活性的影响较小.30、35、40℃下,酶活性分别为(0.067±0.018)、(0.143±0.027)、(0.028±0.011)g·(10 g·h)-1.相比较而言,半月潮过程Urease活性明显低于日潮过程.这表明,干湿交替显著降低了沉积物Urease活性(30、35℃).半月潮过程中,沉积物Urease活性Q’10的最高值出现在35~40℃,而日潮过程中出现在30~35℃.因此,干湿交替可能增高了Urease活性Q’10的温度响应范围.此外,半月潮过程中,Urease活性主导着沉积物NH+4-N含量的变化(30、35℃),但其与DON含量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日潮过程Urease活性与NH+4-N和DON含量之间均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