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91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833篇
基础理论   155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8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然界中的锰氧化物常与铁氧化物交结伴生,其形成和转化过程相互影响. Mn(Ⅳ)氧化物与Fe(Ⅱ)反应过程已有较多研究,然而有氧环境中低价锰氧化物氧化Fe(Ⅱ)生成铁氧化物的过程尚缺乏系统研究.本工作以黑锰矿为例,研究了开放体系中Fe(Ⅱ)在低价氧化锰矿物表面的氧化行为,分析了Fe(Ⅱ)浓度、溶解氧以及pH对Fe(Ⅲ)氧化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锰矿在氧化Fe(Ⅱ)形成针铁矿和纤铁矿的同时,自身被部分还原释放Mn(Ⅱ).当反应体系pH值为3.0时,溶解氧氧化Fe(Ⅱ)作用弱,主要为黑锰矿氧化Fe(Ⅱ)并在其表面生成针铁矿.当反应体系pH值升高至5.0,黑锰矿催化加速了溶解氧对低浓度(<5.0 mmol·L-1)Fe(Ⅱ)的氧化并生成水铁矿,随后转化成纤铁矿和针铁矿;Fe(Ⅱ)浓度升高(>5.0 mmol·L-1),反应初期Fe(Ⅱ)直接被黑锰矿氧化,形成了以针铁矿和少量纤铁矿组成的包覆层,并导致氧化速率减弱,而溶解氧在Fe(Ⅱ)后期氧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这些结果丰富了表生环境铁锰氧化物的形成与共生机理,为土壤矿物形成演化提供了...  相似文献   
2.
高效、大规模、低成本合成木质素降解酶是直接采用其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对锰过氧化物酶(MnP)降解甲基橙和在非灭菌的反应器中连续合成MnP的可行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采用2 mmol H2O2和1.5 mmol MnSO4的降解体系中,获最大脱色效果,且100、200和300 U/L的MnP可在8h内将甲基橙分别脱色18%、23%和35%;在非灭菌的反应器水平上实现了固定化培养的P.chrysosporium连续23 d合成MnP,但MnP酶活仅为2~ 23 U/L,难以酶解甲基橙;然而,在摇瓶培养条件下固定化的P.chrysosporium合成的MnP却能达1 152 U/L.因此,直接采用MnP对污染物进行降解以及在非灭菌的反应器中持续合成MnP是可行的,但就在非灭菌条件下如何提高MnP的合成量还有待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5.
开发低温、高活性、高抗硫抗水性能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催化剂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综述了基于TiO2载体的锰铈系低温脱硝催化剂的脱硝性能,探讨了助剂掺杂改性、制备方法、反应条件等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现有低温脱硝催化剂的技术难点,指出SCR催化剂的研究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深入研究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和中毒机理;研究催化剂的循环再生;探究拓宽催化剂温度窗口,使其适应不同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6.
测定水质总硬度最常用的是EDTA 滴定法,该法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锰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分析了锰对EDTA滴定法的影响,对比了两种掩蔽剂对不同浓度锰的掩蔽效果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为EDTA滴定法测定高锰水体总硬度过程中不同掩蔽剂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凋落物水溶性组分流失是森林凋落物降解最为前端的过程,水溶性组分的动态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森林物质循环过程,其研究对于认识天然林转变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后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不同经营模式的森林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以中亚热带典型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人工林、米槠次生林和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凋落叶水溶性组分以及氮磷养分含量特征.结果显示:天然林凋落叶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高于人工林和次生林(P <0.05),而10、11月和6月人工林凋落叶水溶性氮含量及其占总氮的比例显著高于天然林和次生林(P <0.05),3-8月人工林凋落叶的水溶性碳氮比和水溶性碳磷比则低于天然林和次生林.12月至次年8月,人工林的总碳、总氮和总磷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林和次生林,并且这一时期凋落叶的总碳氮比、总碳磷比和总氮磷比表现为次生林>天然林>人工林.此外,米槠凋落叶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氮含量在10-11月出现峰值,7-8月相对较低,并与降雨量和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的来说,天然林凋落叶较高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凋落叶早期降解和以其为载体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工业外排废水中锰、锌离子含量高、环境影响的分析,重点论述了重金属离子对环境造成的负面作用,并结合工厂企业的技术实际,提出来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2011年8月—2012年7月期间,利用中流量(100 L·min-1)大气采样器对东莞市A和B两点(A:生活区,B:工业区)进行PM1、PM1~2.5、PM2.5~10采样,并定量分析颗粒物上F-、Cl-、NO-3、SO2-4、NH+4、Na+、K+、Ca2+、Mg2+等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分析结果显示,工业区B点的细粒子污染较生活区A点严重,B点PM1质量浓度年均值为48μg·m-3,其浓度是A点的1.2倍.A、B两点PM1对PM2.5和PM10的质量贡献率无明显差异,平均贡献率分别高达69%和45%.二次离子SO2-4、NO-3、NH+4及与燃烧行为有关的K+、Cl-等5种离子在细粒子PM1上富集,这5种离子对PM1质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8.82%~19.76%、4.98%~5.47%、3.98%~4.12%、2.03%~2.27%和3.39%~3.78%.而其他4种离子,Ca2+、Mg2+、F-和Na+积聚在粗粒子PM2.5~10上.PM10/PM2.5/PM1三种粒子中,PM1粒子酸性值AE/CE(阴离子当量浓度/阳离子当量浓度)比值和硫转化率SOR、氮转化率NOR值均是最高.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2月1-9日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化学组分外场观测,对2013年1月11-16日南京冬季一次持续重霾天气过程与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霾过程,南京地面相对湿度较高且伴随静小风,近地层的水平输送条件较差,污染物不易扩散;天气环流形势稳定,地面受高压控制且处于均压场内,垂直方向存在明显逆温,为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气象条件;大气PM10和PM2.5的小时最大浓度分别高达433μg/m3和325μg/m3,水平能见度低于1 km。PM2.5平均占PM10的72.4%,PM1平均占PM2.5的50.6%,颗粒物以细粒子为主,且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弱。水溶性离子SO42-、NO3-、NH4+是PM2.5中的主要成分,其占总浓度61%,同时SO2转化率(SOR)和NO2转化率(NOR)分别为0.35和0.31,表明霾天更有利于二次气溶胶转化。此外,PM2.5中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有(NH4)2SO4、NH4NO3以及少量NH4Cl。水溶性离子浓度与能见度呈现明显负相关性,说明PM2.5中水溶性离子对能见度的降低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