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9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429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21篇
综合类   1311篇
基础理论   240篇
污染及防治   184篇
评价与监测   109篇
社会与环境   48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叶绿素a浓度值是水体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研究基于高分一号(GF-1)卫星遥感影像,利用神经网络模型,选用6节点的隐含层设置,构建了千岛湖清洁水体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对其叶绿素a浓度值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常规反演方法精确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千岛湖清洁水体叶绿素a浓度值进行反演是可行的,且与其他常规方法相比,该模型对于叶绿素a含量低的内陆清洁水体反演有着更高的相关性(R2 = 0.921 8);在空间分布上,千岛湖区域水体叶绿素a浓度整体较低,高叶绿素a浓度区域主要集中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西南及东北区域;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千岛湖区域水体叶绿素a浓度稳定,且波动较小,平均叶绿素a浓度值皆维持在1.70~1.75 pg/L之间,清洁水体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2.
随着遥感数据源的不断丰富,遥感技术不断提高,可以解决越来越多的水环境问题。指出了当前水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需求,结合目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对国内外的水环境遥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湖泊富营养化监测与评估、核电站温排水遥感监测及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为案例,具体阐述遥感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成效。未来水生态环境管理发展趋势将以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并重发展。基于此趋势,提出遥感在水生态修复的应用潜力,利于更多地方部门积极有效应用遥感技术,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4.
截污工程完成后武汉东湖自然净化速率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几十年来武汉东湖水质监测资料和数据,在东湖截污工程完成后,没有新的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前提下,对东湖水体通过自然净化恢复到健康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数学和科学论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地泥营养物质的情况下,东湖水体通过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以及收获鱼类和高等植物造成的营养物的输出,只需要3a左右的时间就能恢复。然而如果考虑地泥的影响,几十年沉积在地泥的营养物质持续向水体中释放,然后再通过用水及生物输出,东湖水质需要35a以上才能得到恢复。可见,截污后东湖要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处于富营养状态,地泥是造成东湖长期富营养化的关键。解决东湖污染问题的关键是清除地泥,因此得出结论:挖底泥后引入长江水源来加速东湖水体改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环境》2007,(5):3
1963年7月出生.毕业于中山环境科学专业.研究专长为复杂水体环境模拟、流域环境信息系统当前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长江河口近岸水体自然净化作用及其初步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按照水体的净化机理,结合长江口和上海滨岸带近岸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实际特征,对近岸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在历史资料和实测资料基础上,就近岸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因长江河口近岸水体存在较强的自然净化作用机制,近岸水体体的自然净化能力较强,环境容量较大,但由于污染物输入量的不断增加,部分岸段近岸水体的环境质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近岸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长江口南岸水域洪水季节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比估水季节强,而杭州湾北岸水域的自然净化作用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因此建议在近岸污水排放过程中应考虑近岸水体的净化能力,遵循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7.
水体中钼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体的重金属钼污染在中国部分地区已经显现,明确钼迁移转化规律是治理钼污染的基础.在总结水体钼污染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水体钼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其中,在水体胶体对钼的吸附研究方面较深入,酸碱条件和胶体种类是钼迁移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目前的研究,对尾矿中不同种类原钼矿物迁移转化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解决实际钼污染同题还需更深入的系统性探索.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城市不同水体中微塑料污染的差异性,以南京市典型水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微塑料的赋存水平、尺寸、颜色、形状和聚合物类型。结果表明:所有水样中均发现微塑料,其丰度范围是3 475±25~21 975±1 075 items/m3;较高的微塑料污染可能来源于污水处理厂尾水,三个饮用水源地微塑料污染相对较轻;绝大多数微塑料是纤维类;蓝色和透明是水体微塑料最为常见的颜色;粒径100~500μm和小于100μm的微塑料占比最高,分别达到64.71%和52.65%; PE和PP是最主要的微塑料聚合物。  相似文献   
9.
水体及沉积物氮磷水平对附植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沉积物及水体氮、磷浓度对附植藻类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水体及沉积物氮、磷升高对苦草(Vallisnerianatans(Lour.) Hara)上附植藻类生长、群落组成及其体内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随着水中氮、磷含量升高,附植藻类生物量及附植藻类氮、磷含量均呈极显著增加(p0.01).随着水体可获得的氮、磷浓度升高,附植藻类的相对丰度有所变化,舟形藻(Navicula)、小球藻(Chlorella)及微囊藻(Microcystis)相对丰度随着氮、磷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直链藻(Melosira)则相反,但舟形藻、直链藻、微囊藻、小环藻(Cyclotella)和小球藻均为群落的优势属种.沉积物氮、磷含量升高对附植藻类生物量、优势种丰度及群落氮、磷含量影响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实验条件下,沉积物氮、磷含量对附植藻类影响不大,而水体氮、磷浓度升高显著地促进了附植藻类生长.研究结果也为解释富营养化湖泊沉水植物衰退及消亡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感潮河段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产生一定影响,利用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以COD、NH3-N、TP为污染因子,分别以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两种条件,模拟江苏南部某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分析江段大小潮时污染物浓度增量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正常排放,尾水对排放口附近江段保护区水质影响小;事故排放,尾水对保护区水质无影响,但长江水体影响范围增大,沿岸污染物浓度增高,且小潮周期影响作用强于大潮周期,污水处理厂应加强管理,尤其在小潮时应避免污水事故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