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231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0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的膨胀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人类向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源源不断的输入废弃物,已经严重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消亡、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等情况已经严重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大小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的大小是各省(区市)的大中型企业个数、全社会固定生产投资等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总人口和GDP是生态足迹大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因子载荷量分别达到了0.940和0.913。值得一提的是非农业人口与生态足迹的相关系数超过了农业人口,这说明由于消费模式和生活水平等的差异,非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大于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期为生态足迹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的变迁、分化及其综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Kuhn范式理论,将现有土地承载力研究成果显化、梳理为4种主要研究范式,即基于限制因子的研究范式、基于多因素综合的研究范式、基于参照区的研究范式、基于生态足迹的研究范式。以范式应用的时代背景、空间尺度为着眼点,对各类范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显示:基于限制因子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起源最早、发展最为成熟,基于多因素综合、基于参照区、基于生态足迹的3种研究范式,均是以前者为基础,按照不同的方向分化而成;范式分化的原因在于时空条件的变化所引致的亟需解释、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变化。范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有其独特的适应性:基于限制因子、基于生态足迹的两种研究范式适用于全球及国家等大尺度土地承载力问题,且发展较为成熟,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基于多因素综合及基于参照区的两种研究范式适用于市县等中小尺度,但其研究较为薄弱,所得的承载力分值、承载力相对值对区域土地管理实践的指导价值有限。当前,市县等中小尺度土地承载力研究亟需加强,其指导实践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亟待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argues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grounds that, beyond a certain point, there is an unavoidable conflict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generally taken to mean 'material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nk for a moment of natural forests, grasslands, marine estuaries, salt marshes, and coral reefs; and of arable soils, aquifers, mineraldeposits, petroleum, and coal. These are all forms of 'natural capital' that represent highly-ordered self-producing ecosystemsor rich accumulations of energy/matter with high use potential (low entropy). Now contemplate despoiled landscapes, eroding farmlands, depleted fisheries,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es,acid rain, poisonous mine tailings and toxic synthetic compounds.These all represent disordered systems or degraded forms of energy and matter with little use potential (high entropy). The main thing connecting these two states is human economic activ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interprets the environment-economyrelationship in terms of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The second law sees economic activity as a dissipative process. Fromthis perspective, the production of economic goods andservices invariably requires the consumption of available energy and matter. To grow and develop, the economynecessarily 'feeds' on sources of high-quality energy/matter first produced by nature. This tends to disorder and homogenizethe ecosphere, The ascendance of humankind has consistently been accompanied by an accelerating rate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particularly biodiversity loss, the simplificationof natural systems and pollution. In short, contemporary political rhetoric to the contrary, the prevailing growth-oriented global development paradigm is fundamentally incompatible with long-term ecologic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Unsustainability is not a technical nor economic problem as usually conceived, but rather a state of systemic incompatibilitybetween a economy that is a fully-contained, growing, dependent sub-system of a non-growing ecosphere. Potential solutions fly inthe face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ultural values.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理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基本概念和计算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上海市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足迹理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提出应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对张家界2004年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以测度张家界旅游可持续能力。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人均旅游生态赤字0.0594 hm2,必须采取措施,合理使用生态资源,才能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经济持续性的度量和趋势预测——以甘肃武威市为例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应用生态占用模型,对武威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对武威的生物资源、能源资源和制成品资源消费的生态占用的计算结果表明,1999年武威市人均占用生物生产性空间为1.589423hm2,调整后的武威实际生产空间供给为0.856876hm2/人。1999年武威生态赤字0.73254hm2/人。对于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占用和人均GDP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二者高度相关。用幂指数模型进行趋势拟合,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和理论一致性。武威生态占用处于强的扩张时期,到2015年,人均生态占用将会达到2.60142hm2/人,而当年实际生态承载力阈值预测值为1.0657hm2/人。人均生态赤字扩大到1.5357hm2/人。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是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本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7.
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初探——以北京市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例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论文分析了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基本构成,提出了旅游消费生态占用计量模型。以北京市海外旅游者为例,对旅游消费生态占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市海外旅游者每次来京旅行人均生态占用为0.09587km2,约占北京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占用的5%。因此,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对区域生态占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区域生态赤字扩大的重要诱因。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消费生态占用结构组成中,“行”的能量生态占用在总旅游消费生态占用中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98%,而“吃”、“住”的能量生态占用约占2%。  相似文献   
8.
吉林生态省建设规划背景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理论在应用于区域层次时,因为区域进出口数据的不健全,在计算净消费量的过程中往往误差较大,因此,很难真实反映区域环境的压力负荷.所以,本文以区域生产量取代消费量,并用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对吉林省2002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2002年的生物生产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并简要分析了存在生产性生态赤字的原因和消除生态赤字的途径和方法,将为更好的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环境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定量研究哈尔滨市城乡居民食物、生活用品、生活用能、水资源、住区和生活污染等6类消费项的环境压力,为引导城市化发展和城乡居民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985~2003年哈尔滨市人均生活消费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并在此期间超过生态承载力,产生生态赤字。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及各分项足迹均大于农村居民,差距呈加大趋势。在消费构成上,城镇和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足迹最大,2003年两者分别为1.054hm2/人和0.711hm2/人,城镇人均动物性食物消费数量显著大于农村,是其食物足迹较大的主要原因;在生态空间占用上,耕地占用面积最大,城乡居民分别为0.947hm2/人和0.700hm2/人,分别占其总足迹的58.7%和73.4%。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和消费升级将进一步加大区域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评价的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对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和绝对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生态足迹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指出了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并着重强调了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时要注意城市开放生态系统问题,对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评价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