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MODIS气溶胶遥感数据与同期AERONET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北京地区气溶胶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气溶胶MODIS遥感反演数据和同期AERONET监测数据吻合较好,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为0.789,误差为ΔAOT550=-0.077AOT+0.03.北京地区气溶胶550nm光学厚度AOT和细粒比η的时间变化规律性明显:夏季以城市污染气溶胶为主,光学厚度最高,且具细粒特征;春季城市污染气溶胶和春季沙尘共存,光学厚度比较高,且粗粒占一定比例;冬季以采暖燃煤气溶胶为主,光学厚度不高,但是粗粒占较大比例;秋季大气清澈,气溶胶平均光学厚度仅为0.34.空间分布方面,主要受植被覆盖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位于西部北部山区的延庆、密云、怀柔和门头沟区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低,位于东南部平原地区的昌平、顺义、通县、大兴和房山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较高.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西南部苯系物浓度季节及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预冷冻浓缩系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天津市西南部BTEX(苯系物)浓度(以ρ计)进行了网格布点观测. 结果表明:ρ(苯)、ρ(甲苯)、ρ(乙苯)、ρ(间/对二甲苯)和ρ(邻二甲苯)的年均值分别为8.54、20.49、6.41、13.44和3.68 μg/m3,其中ρ(苯)和ρ(甲苯)均低于欧洲标准限值. 各BTEX浓度季节变化明显,与当地大气稳定度、光化学反应以及即时气象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利用各BTEX浓度的相关性,分析了不同类型采样点BTEX的来源,并证明工业企业和居民住宅附近存在非同源性苯和甲苯排放源. B/T〔ρ(苯)与ρ(甲苯)之比〕年均值为0.49,接近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特点,但B/T值呈现出的季节变化特点可能与天津市供暖期燃煤排放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4.
对拉萨河27个采样点、拉萨污水处理厂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水样的采集,并用双三元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DGLC-MS/MS)首次对水样中的17种全氟化合物(PFASs)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PFASs在拉萨普遍存在,拉萨河表层水中平均Σ13 PFASs浓度为322pg/L,范围从60到1724pg/L.拉萨河PFASs的浓度水平低于其他大城市流域,但高于南北极表层水体.拉萨河中的主要化合物为全氟丁酸(PFBA)(25%)、全氟戊酸(PFPeA)(22%)、全氟辛酸(PFOA)(14%)、全氟辛烷磺酸(PFOS)(14%)和全氟丁烷磺酸(PFBS)(13%).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拉萨河中全氟化合物的排放还存在一些点排放源,拉萨市产生的污水并未完全汇入到拉萨市污水处理厂中处理.基于PFBA和PFBS的全氟产品使用比较广泛,而基于PFOA和PFOS的全氟产品只在某些区域或行业有相对多的使用量或排量.PFASs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浓度水平和组成特征有显著的差异,拉萨全氟化合物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模式受季节影响较大.污水处理厂是PFASs排放到拉萨河中的一个重要点源.污水处理厂每年排放到拉萨河中的全氟化合物约为37mg,拉萨河排放到雅鲁藏布江的物质荷载约为292t/a.在未来,所有的废水都应严格地纳入污水处理厂经达标处理后再排放.尽管PFOA和PFOS在拉萨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了一定的转型,但是基于全氟化合物的产品的限制应进一步系统地执行和强有力地落实. 相似文献
5.
2008年4月~2009年7月间,选取沈阳市不同功能区5个监测点位,采集了4个不同季节的大气VOCs样品187个,利用三级冷阱预浓缩-GC-MS方法测定了108种大气VOCs物质,考察了沈阳市大气VOCs浓度水平及其时空分布情况,并对其主要的来源进行识别. 结果表明,沈阳市大气总VOCs平均质量浓度为(371.0±132.4)μg/m3,其中含量最高的组分为含氧化合物(57.2%),其次为卤代烃(20%),烷烃(11.4%)、芳香烃(8.5%)和烯烃(3.0%). 全市大气总VOCs浓度呈现出春秋浓度较高,冬夏浓度较低的季节变化特征. 主要受工业排放源的影响,商业中心点大气VOCs浓度在冬季的08:00~10:00时段、 12:00~16:00时段和20:00~22:00时段均出现峰值,而夏季则呈现出10:00~12:00时段和18:00~20:00时段的双峰现象. 工业区点位和商业中心区点位浓度高于其它功能区点位,清洁对照点周围由于没有明显的大气VOCs排放源,浓度水平最低. 相关性和比值分析结果表明,机动车燃烧、煤炭生物质燃烧、汽油溶剂挥发和工艺过程是沈阳市大气VOC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分析长江中游典型饮用水水源中药物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结合风险熵方法,评价其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80%的目标药物在饮用水水源中检出,浓度平均值在0.07~13.00 ng·L-1之间,与国内报道的其他饮用水水源相比,检出浓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不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布,一般冬季的检出水平高于夏季,上下游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药物的季节性/区域性使用排放、流量对稀释作用的影响和温度对生物降解的影响有关.与新冠肺炎疫情前相比,长江中游典型饮用水水源中药物检出浓度较低,原因可能在于疫情防控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的使用排放,以及较高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加强水流的稀释作用.目标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对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具有中等或低风险,考虑到药物的生态风险、遗传毒性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潜在风险,建议加强水环境中药物的调查、评估、治理和管控. 相似文献
7.
以胶州湾为研究区域,选取15种常用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作为检测目标,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于2015年8月和11月以及2016年1月对胶州湾开展3次大面积调查,检测分析了胶州湾表层水体中PAEs的含量、组成、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同时对胶州湾水体中PAEs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2015年8月和11月、2016年1月胶州湾表层海水中PAEs的总浓度范围分别为3.63~21.20、2.24~12.60和0.01~4.15μg·L-1,平均浓度分别为11.10、5.26和0.80 μg·L-1.②受入海径流和洋流影响,胶州湾表层水体中PAEs浓度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且总体东岸浓度高于西岸.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相比,胶州湾表层水体中PAEs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但在海洋中属于污染较严重的海域.33个季节PAEs浓度分布差异较大,受降雨量等因素影响整体呈现夏季 > 秋季 > 冬季的趋势,③个季节主要检出种类均为DBP、BBP和DEHP.④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胶州湾各站位DBP的风险商值(RQ)均大于1,即生态风险较大,其他PAEs(RQ<1)风险较小.PAEs已成为胶州湾中一类具有潜在威胁的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的行为和生态危害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水化学的季节性和空间变化及其受自生碳酸盐沉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湖湖水季节性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对青海湖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形成过程及环境意义的理解、湖泊的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沉积物捕获器采集了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青海湖季节性的湖水,并采集了青海湖和周围子湖空间分布上的湖水样品。对季节性样品阳离子的分析显示,青海湖湖水中的阳离子在旱季(12月至次年4月)达到最高值,在雨季逐渐降低。湖水的Ca2+和Mg2+从2—3月份逐步降低,表明自生碳酸盐开始沉淀,并且在雨季来临时沉淀持续大量发生,而在雨季后期,则可能发生含Mg碳酸盐的部分溶解。空间分布的样品分析显示,青海湖可能经历了太阳湖和月牙湖的水化学阶段,在未来的演变过程中,湖水的Ca2+和Sr2+受自生碳酸盐沉淀的控制而保持基本稳定,Mg2+、Na+、K+则将持续增加,其水化学将朝着当前海晏湾,并进一步朝尕海湖水的方向演变。本文的研究还进一步暗示了在长时间尺度上自生碳酸盐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 相似文献
9.
2004-2008年辽东湾水质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4—2008年5年对辽东湾各海域的监测数据,阐述了该海域水体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空间、季节分布特征规律,并对辽东湾海域的综合水质现状,海域营养结构及营养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Ⅰ类海水标准,辽东湾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DIN),局部海域出现活性磷酸盐(DIP)、铜、铅超标现象. 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趋势均为北部海域污染最重,东部海域污染最轻,污染主要集中在锦州、盘锦、营口海域,且这3个海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随时可诱发赤潮. 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库仑法,分析常州市武南区域地表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浓度,揭示了该区域AOX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内地表水中AOX的年均浓度为41.9μg/L,与其他研究结果相当或偏低,夏季浓度高于冬季.从空间分布上看,永安河中段、滆湖北部和京杭运河以北区域污染相对严重,其中断头浜截流是造成AOX污染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市政污水处理厂和纺织工业污水处理厂出水的年污染负荷较高,是两类重要的排放源,对地表水中AOX污染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于2008-12-30~2009-12-25,在深圳市宝安区、罗湖区和盐田区各设置一个采样点采集大气细粒子PM2.5,分析了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组分、有机碳和元素碳,同时结合气象条件,对深圳市PM2.5的化学组成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PM2.5污染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但是SO24-和NH4+的空间差异不大,说明深圳PM2.5污染具有明显的区域传输特征.OC/EC值自西向东逐渐升高,说明深圳西部地区受一次源排放影响更为显著.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深圳市PM2.5总体污染程度表现为秋冬高、夏春低的特点,各主要组分的质量浓度变化也均有类似的特征.与2004年深圳的类似观测结果比较发现,该地区脱硫措施显著降低了PM2.5中硫酸盐浓度,而机动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变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2.
Le Yang Fei Lu Xiaoke Wang Xiaonan Duan Lei Tong Zhiyun Ouyang Hepeng Li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3,25(11):2229-2238
Difusive carbon dioxide(CO2) emissions from the water surfac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urrently the largest hydroelectric reservoir in the world, were measured using floating static chambers over the course of a yearlong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CO2 flux was(163.3 ± 117.4) mg CO2/(m2·hr) at the reservoir surface, which was larger than the CO2 flux in most boreal and temperate reservoirs but lower than that in tropical reservoirs.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tions in CO2 flux were observed at four measured sites, with the largest flux measured at Wushan(221.9 mg CO2/(m2·hr)) and the smallest flux measured at Zigui(88.6 mg CO2/(m2·hr)); these diferences were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average water velocities at diferent site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CO2 flux were also observed at four sites, starting to increase in January, continuously rising until peaking in the summer(June-August) and gradually decreasing thereafter. Seasonal variations in CO2 flux could reflect seasonal dynamics in pH, water velocity,and temperature. Sinc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CO2 flux were significant and dependent on multiple physical, chemical,and hydrological factors, it is suggested that long-term measurements should be made on a large spatial scale to assess the climatic influence of hydropower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rest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我国旅游城市海南省三亚市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及其化学成分,于2012年6月~2014年5月,使用惯性撞击式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并利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及粒径分布.结果表明,PM_(2.1)和PM_(2.1~9)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91±7.27)μg·m~(-3)和(11.34±9.37)μg·m~(-3).PM_(2.1)中SO_4~(2-)和NH_4~+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分数比较高,二者总和达到72.2%;PM_(2.1~9)中Cl-、Ca~(2+)和Na+占比较高,三者总和为67.6%.PM_(2.1)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在冬季最高,春秋季节次之,夏季浓度最低,分别为(14.58±8.88)、(9.33±7.72)、(8.72±4.42)和(3.82±1.59)μg·m~(-3);PM_(2.1~9)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夏季最高(17.14±16.00)μg·m~(-3),冬季次之(10.59±3.80)μg·m~(-3),春季和秋季变化差异不大,分别为(9.41±3.63)μg·m~(-3)和(8.21±3.24)μg·m~(-3).SO_4~(2-)和NH_4~+呈细粒径段为主的双模态分布,春季、夏季和秋季细粒径段峰值出现在0.43~0.65μm粒径段,而冬季则出现在0.65~1.1μm粒径段,细粒径段峰值出现由凝结模态向液滴模态转移的现象;NO~(-3)、Na+、Cl-、Ca~(2+)和Mg~(2+)呈粗粒径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4.7~9μm粒径段;K+为双模态分布,细、粗粒径段峰值分别出现在0.43~0.65μm和4.7~5.8μm.三亚作为我国少数PM2.5年均值达标城市,水溶性无机离子来源主要为二次源、海盐和土壤尘及降尘. 相似文献
14.
溶解氧是衡量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参数,当前我国海岸带地区的低氧问题突出,但缺乏对流域-近海溶解氧时空格局与低氧调控机制的研究.基于2011~2020年福建省135个地表水(含河口)和66个近岸海域监测点位数据,系统分析了年际和季节两个时间尺度溶解氧的时空演变规律,选取低氧(溶解氧饱和度位于10%分位之内)站位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河流、水库、河口和近海这4种类型水体的低氧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溶解氧饱和度近海最高[(98.2±10.2)%],河口最低[(79.2±17.9)%].与\"十二五\"(2011~2015年)相比, \"十三五\" (2016~2020年)河流和水库的低氧检出频率有明显降低,但河口变化不大.统计有低氧检出的点位,河流和水库的多年平均低氧检出频率在秋季最高,河口在夏季最高.水库和河口低氧问题最为突出但机制不同,水库河段的低氧与夏季径流携带大量有机质输入、层化导致底层水持续耗氧、秋季混合上涌或通过大坝泄流有关,河口的低氧与污染输入、潮水顶托和还原性物质耗氧有关.需要建立系统治理与分区管控制度,进一步加强流域-近海污染控制有助于减缓水体富营养化和低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南京市PM10、PM2.1和PM1.1中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和其主要来源,分别在南京市区和北郊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得到了南京市城郊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浓度并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①南京市区和北郊PM10、PM2.1、PM1.1颗粒物浓度顺序均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春夏秋季节3种颗粒物浓度北郊高于市区,冬季相反.②检测的10种离子SO2-4、NO-3、Ca2+、NH+4、Cl-、K+、Na+、F-、NO-2、Mg2+总质量浓度为市区46μg·m-3,北郊39.6μg·m-3,对市区和北郊PM1.1、PM1.1~2.1、PM2.1~10的贡献率分别为56%、49.5%、20.4%和42.5%、37.9%、18.3%.③主要离子SO2-4、NO-3、NH+4、Ca2+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在市区冬季高,夏季低,在北郊春季高,夏季低,南京地区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和市郊两地的复杂下垫面和人为因素是影响离子浓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④NH+4、SO2-4、NO-3的前体物NH3、SO2、NOx的转化夏季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冬季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二者比重相近.Cl-在冬季主要来自工业排放,夏秋季和Na+一起主要来自海盐输送,Ca2+、Mg2+多为地面扬尘和建筑扬尘等地壳源,K+、F-、NO-2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和工业排放. 相似文献
16.
颗粒态汞在大气中停留时间短、易沉降,易对局地环境与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明确不同粒径颗粒态汞的分布,对进一步认知大气汞循环及环境归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2018年天津市四季大气颗粒态汞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季节性差异,判定了其可能来源,评估了其潜在生态和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受初级排放源及活性气态汞的气-粒分配影响,颗粒态汞在PM<0.5、PM0.5~1粒径中明显富集,其环境健康危害一直被低估。大气颗粒态汞的平均浓度为181.1±97.2 pg/m3,冬季浓度较高,可能受人为排放量大、沉降率低、气-粒分配系数Kp与温度成反比因素控制。夏季浓度较低,除受清洁海相气团影响外,天气潮湿,汞的清除作用加大也是重要因素。颗粒态汞来源不同,冬季主要来源于北方燃煤供暖,春秋季与日常工业生产、车辆排放相关,夏季受自然源海相气团影响较大。尽管大气颗粒态汞通过呼吸给人体带来的健康风险较低,但细粒径风险值显著高于粗粒径,且其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危害,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利用空气自动监测子站中O3自动监测分析仪,对2007年2月-2008年2月鞍山深沟寺地区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利用连续监测的数据,研究了空气中臭氧全年总体分布、季节变化、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本地区φ(O3)全年平均值为0.068mg/m^3,φ(O3)月均值在春末夏初季节出现达到最大值,在11月一次年1月出现低值,说明鞍山地区夏季臭氧光化学反应比较强烈。φ(O3)浓度随季节变化明显,春末夏初随日照时间加长而增高,最大月均值和最大日均值均出现在此时期,冬季随日照时间的减短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Methane (CH4 )isanimportanttraceorganic gaswiththehighestconcentrationintheatmosphere.BecauseCH4 hasstrongabilitytoabsorbinfrared redlightandthenwarmtheatmosphere,itsgreenhouseeffectsarecloselyfollowingthoseofcarbondioxide (CO2 ) .Themainbiogenics… 相似文献
19.
The atmospheric CH4 in Beijing is still increasing, even though its increasing rate h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1.76 %/a during 1985-1989 to 0.50 %/a during 1990-1997.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CH4 concentration showed a double-peak pattern, one peak appearing in winter and the other in summer. It is evident that the annually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CH4 in Beijing are different. From 1986 to 1997, the atmospheric CH4 increased by 185 ppbv, 37% and 21% of which were due to the increase in winter and in summer, respectively. After 1993, the annually seasonal increasing rate of CH4 concentration in summer (due to emission from biogenic sources) is negative while the increasing rate in winter (due to emission from non-biogenic sources) is positive about 25 ppbv/a. As a result, the increase of CH4 emission from non-biogenic sources in winter is the major reason that caused theannually seasonal increasing rate from 1993 to 1997. The biogenic sources in Beijing are shrinking while the non-biogenic ones (such as fossil fuel combustion) are enlarging.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太原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水平、季节变化和粒径分布特征,于2012年6月~2014年5月使用惯性撞击式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并用离子色谱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组成.结果表明,PM_(1.1)、PM_(2.1)和PM_9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5.39±9.91)、(21.10±15.49)和(36.34±18.51)μg·m-3.PM1.1和PM2.1中,二次离子(SO_4~(2-)、NO_3~-和NH_4~+)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分数最高;PM9中SO_4~(2-)和Ca~(2+)占比较高.各粒径段中SO_4~(2-)和NH+4季节变化特征相似,均为冬夏季节高、春秋季节低;NO_3~-、K+和Cl-季节变化特征一致:冬季秋季春季夏季;Ca~(2+)和Mg~(2+)季节变化特征一致:春季冬季秋季夏季.SO_4~(2-)和NH+4为细模态单峰分布,春秋季节在0.43~0.65μm处出现峰值,而夏季出现在0.65~1.1μm处,细粒径段峰值出现由凝结模态向液滴模态转移的现象.NO_3~-为双模态离子,冬季在0.43~2.1μm出现明显细粒径段峰值,夏季在4.7~5.8μm出现明显粗模态峰值.K~+、Na~+和Cl~-为双模态离子,分别在0.43~1.1和4.7~5.8μm出现峰值;Ca~(2+)、Mg~(2+)和F-呈粗模态单峰分布,在4.7~5.8μm出现峰值.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水溶性无机离子来源主要是二次源、燃煤、工业源、生物质燃烧和土壤尘或降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