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滨河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氮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素是农业径流最重要、最普遍的水体污染物。滨河湿地因受到陆地生境和水生生境双重影响而显得非常独特,作为重要的陆地和水生环境的生态交错带,滨河湿地能够阻断和改变水运污染物,特别是农业径流中的氮排入临近的小溪和河流。植物吸收和反硝化作用是滨河湿地两种最重要的截留和缓解氮负荷的有效途径,氮素可以通过生物转化、植物吸收、微生物暂时固氮等方式去除,但是永久性的去除氮却是通过反硝化过程来完成的。为了系统认识和了解滨河湿地生态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氮污染控制过程,通过大量文献分析讨论了滨河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氮的净化能力、净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研究现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滨河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氮污染的控制作用研究将成为滨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滨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诊断和退化滨河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4.
5.
叙述了农业耕作中化肥,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概况,并讨论了影响其污染的因素和控制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硝酸盐氮污染地下水,利用含水层介质培养驯化氢自养脱氮菌,借助静态实验,开展氢自养脱氮的室内研究,考察了初始NO3--N浓度、C/N、P/N、溶解氧(DO)和腐殖酸(HA)对脱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NO3--N浓度为11 mg·L-1时,反应7 d后去除率为97.0%;当初始值分别为22和44 mg·L-1时,13 d后去除率为97.9%和60.7%。在C/N ≤ 2:1时,生成的NO2--N峰值达3.45 mg·L-1。当C/N=15:1~20:1时,去除率增加至97.1%~97.8%,NO2--N为0.12~0.35 mg·L-1。当P/N由0.03:1增加至0.29:1时,去除率由76.5%上升至98.1%。当DO≤1.98 mg·L-1时,去除率为93.7%~96.8%;当DO≥3.87 mg·L-1时,去除率降低至84.1%~88.5%。当HA由0.05 mg·L-1增加至38.75 mg·L-1时,去除率为96.8%~98.1%,同时与初始HA相比残留HA呈降低趋势。初始NO3--N浓度、C/N、P/N和DO显著影响氢自养脱氮性能。HA抑制自养脱氮性能,且HA存在时部分NO3--N被异养脱氮去除。 相似文献
7.
8.
9.
SEAR技术修复土壤和地下水中NAPL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SEAR技术修复土壤及地下水中NAPL污染的原理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SEAR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去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NAPL污染源,适于多种污染物.该技术通过增溶和增流2种途径提高NAPL污染物的去除率.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微乳液体系的调配是SEAR技术实施的关键环节.将SEAR技术用于高浓度NAPL污染源的治理,并与生物修复和自然降解相结合,是经济高效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控制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就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造成面源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观念上、政策上、技术上对农业面源朽染控制做了一些探讨,以促进农村水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前言 本刊《京津地区主要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与特征》一文中,在研究京津地区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与特征中指出:京津地区地下水体中受到工业活动带来的污染是严重的,个别地区如北京市东南郊化工区检出强致癌物苯并[a]芘已经超 相似文献
16.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6,(6)
红层浅层地下水是重庆西部农村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在重庆西部的工业用地、农田、居民区和林地共布设52个地下水监测点,对浅层地下水中"三氮"的污染现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氮"在地下水中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大,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超标率分别达27.5%、20.0%、2.5%。地下水埋深和用地类型是影响地下水中"三氮"空间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因素。硝酸盐氮/氨氮(质量比)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而增大,地下水埋深越深,硝酸盐氮所占比例越大;地下水埋深越浅或包气带缺失,则氨氮所占比例越大。硝酸盐氮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氨氮与亚硝酸盐氮主要来源于农田氮肥施用。与历史监测资料相比,"三氮"在地下水中浓度呈上升的趋势,其中硝酸盐氮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显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10%~16%,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在持续上升,目前已占到59%。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及重金属破坏了太湖的水环境,造成湖水富营养化,蓝藻肆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