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广泛共识。"海洋世纪"成为新世纪的代名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环境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基于社会学的方法、观点、理论,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总结"海洋世纪"提出的过程、原因及其特征,分析"海洋世纪"本身蕴含的环境社会学意义、"海洋世纪"提出的社会原因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洋环境监测的功能范志杰,马永安(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116023)序言在众多的权威分析报告中,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结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是人口、资源和环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之一在海洋,因而,有人把21世纪称作“海洋的世纪”。经济要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已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球资源,更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近岸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源锐减以及海洋垃圾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4.
邵葵 《世界环境》2006,(2):94-94
艾莉博士的大作《海洋的变化:来自大海的呼唤》是一本伟大的书,它揭示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对人类与海洋的命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延展,是新时代海洋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近年来,海洋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基础在于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法治体系,需要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在体现环境正义、可持续发展、生态原则等基础上,从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制度与体系、守法体系四个角度推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正> 海洋与人类的关系甚为密切。地球上所有生命都起源太古时代那浩瀚的海洋。海洋生物是制造氧气的天然加工场。为人类和其它动物提供了大量的新鲜氧气。海洋是调节气候的空调器。白天海洋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吸收了大量的辐射热并蓄存起来,夜晚当地表气温降低后,它又释放出热量来补充大气温度,使地表气温不至  相似文献   

7.
海洋动物追踪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良 《世界环境》2004,(5):54-55
海洋捕鱼可谓人类最古老的谋生手段之一,经过千万年的发展,当代人类海洋捕鱼业的科学技术之先进可谓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人类突然发现,捕鱼技术手段再先进却无法掩盖或者解决一个令人焦虑的现实问题,即当代人类社会的海洋捕鱼谋生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其主要原因是海洋鱼类和其它动物的拥有量正在持续减少,原来经常出没于全球许多海域的鱼群现在也急剧下降,不少鱼种已经消失或者濒临灭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海龟和鲨鱼等海洋动物的拥有量在过去20年中竟然减少了90%。问题显然非常严重,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少珍贵海洋动物的绝种不是将来就是眼前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甘子钧  周义  陈永泉 《环境》2005,(4):10-13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及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资源的宝库。人类从湖泊、海洋走来,却忽略了对曾经养育自身的蓝色摇篮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开发领域。辽宁省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业已成为辽宁省实现经济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未来海洋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关系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甚至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内外有关海洋疾病的研究报道,综述了引起海洋疾病频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危害。气候变化是影响海洋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沿海经济的发展以及沿海人口的剧增,使我国海洋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压力;人类行为引发和加快了多种复杂的发病模式以及生物自身免疫力的变化,这些主要因素导致海洋疾病的频繁暴发,海洋退化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焦点。海洋疾病给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人类健康、海洋经济等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提出气候变化、人类行为、生物免疫以及疾病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是未来海洋疾病的研究重点,同时提出了针对海洋疾病的指导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海洋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护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 ,是海洋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因此 ,要进一步增强海洋环保意识 ,加强管理监督 ,依靠科技进步搞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海洋面积占据了地球面积的大半,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其中蕴含的大量资源是吸引人类探索海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海岸线绵长,在对海洋的资源探索上有着地理优势,故而我国的海洋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深入,在海洋资源不断被挖掘利用,海洋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海洋入侵种在大海洋生态系空间分布规律的分析,发现中国海洋入侵种的空间分布存在如下规律:(1)东海大海洋生态系海洋入侵种的种类最多,其次是南海和黄海;(2)植物性海洋入侵种种类最多,其次是动物和微生物;(3)多数海洋入侵种存在跨大海洋生态系分布的特点,较少海洋入侵种存在单一的大海洋生态系中。本文认为,保持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大海洋生态系为重要坐标和参照,对中国海洋入侵种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海洋入侵种防治工作有的放矢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网虫 《沿海环境》2000,(10):13-14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是一个拥有18000公里漫长海岸线的海洋大国,这片“蓝色国土”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国家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的海洋产业产值从80年代的不足100亿元,跃升为90年代末期的3500亿元。然而走向新世纪的我国“蓝色国土”的生态环境却出现了危机,根据十多年来的连续监测和研究显示,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正在呈继续恶化的趋势。 据第二次全国海洋环境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的环境污染严重,个别海域滩涂已经成为无生物区;海洋生态系统退化,黄海、东海的大海洋生态系统和南海的珊瑚礁、红树林…  相似文献   

16.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人类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资源。然而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海岸、海洋资源和无管制的经济行为,海岸和海洋的生态功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构建海洋生态文明,以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最终保证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将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意义。文章从海洋生态文明的视角回顾分析了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十多年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改善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促进厦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7.
陈在佴 《环境》1996,(6):18-19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大恩惠除了阳光,就是海洋。当你置身于与体温相近的海水之中,温暖的糊状海藻紧贴体表,那充满海洋气息顿时使人心旷神怡,仿佛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洗礼。海洋疗法顾名思义就是充分利用广泛的海洋资源如海藻、海泥和海水等,进行疾病治疗的一种自然疗法。它具有不吃药、不打针,对许多疾病疗效显著等独特优点。  相似文献   

18.
刘惠荣  齐雪薇 《环境保护》2021,49(15):72-78
国际条约始终是全球海洋环境治理制度体系中重要的法律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不断增强,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相关的国际条约出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前瞻化、规则动态化、谈判复杂化、冲突严重化以及效力扩张化的发展态势。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国际造法中,应结合以上变化趋势,秉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并引领当前以全球海洋环境治理为代表的全球海洋治理的国际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9.
钟奇振  郭兴民 《环境》2003,(10):8-9
联合国文件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先抢占海洋经济的制高点,谁就获得了21世纪发展的先机。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大海洋开发研究力度,我国的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也加快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步伐,广东面临着国内外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专家指出,目前,广东面临着国内外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专家指出,目前,广东仍然存在着海洋经济总量大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发挥科技优势、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海洋生态安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洋开发和利用的不断深化,海洋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海洋生态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海洋生态安全的由来、概念、特点、影响以及其体系的认识方面还存在诸多差异,辩明这种差异对于深刻把握海洋生态安全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海洋生态安全的产生和发展出发,对海洋生态安全的内涵和海洋生态安全体系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试图认识和把握海洋生态安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