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物质流分析方法是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可行和有效的手段,通过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关联,定量地评估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阶段。本文在简述物质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物质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国际经验,综述了国内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流分析相关研究进展,认为物质流分析在宏观上的能源利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用较多,细化研究不够,指出当前我们应从环境要素划分的角度对系统的各股物质流进行研究;同时,要结合环境的热点问题,将物质流分析运用于低碳规划和低碳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3.
物质和能量流动是环境-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研究原料、能源转化为产品和废弃物的代谢过程及环境影响,对于提高资源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至关重要。参考区域物质流分析和能流分析方法,提出了区域物质流与能流分析的概念和研究框架,并对天津市1998-2007年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天津市物质消耗为97.25×106 t,能源消耗为47.15×106 tce,年均增长率分别超过10%和8%;外部调入物质约占直接物质输入量的46%,其中煤炭占了约40%,且完全依赖外部调入;资源消耗强度较高、产出率较低,导致资源大量消耗、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长,这对区域资源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环境容量总体处于饱和状态。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5.
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在循环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迅速,相对国家与区域层次,企业MFA研究成果甚少且分析思路不同。本文选取海南省某水泥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层次对整个熟料和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核算,并结合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标准部分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评定。最后针对分析结果,对水泥生产特别是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方面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7.
我国铜资源物质流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有色金属,研究铜资源利用和循环状态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从铜的生产、加工制造、使用和废铜处理4个阶段详细阐述了铜循环的\"STAF\"物质流分析模型,并以此模型分析了2004年我国铜的流动状况和社会存量变化,得出结论: 1998~2004年,我国铜工业的PZ、PS、MZ和MS平均值分别为49.08%、25.98%、57.14%和21.45%,远低于欧洲发达国家水平。对比1994年与2004年我国铜物质流图可知,10年来我国铜循环的各阶段中所有流入量和流出量都有较大提高,废铜再资源化程度虽有提高,但较之快速增长的铜需求量仍显不足。因此在资源危机面前,加强政策引导与科研力度,大力提高一次铜的资源生产率和二次铜的再资源化效率是我国铜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9.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京津冀一体化\"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推动其进程的加快,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该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而北京作为该经济圈的核心,其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更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方面,北京市仍任重而道远.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EW-MFA)可以深入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采用欧盟物质流核算框架(EW-MFA)建立了北京市\"吞吐\"状态的物质代谢模型.结果表明:1992—2014年北京市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总体呈上升趋势,矿物和化石燃料是北京市物质输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北京市的物质投入强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期间内物质代谢效率不断提高.针对北京市的资源环境问题,应转变传统发展理念,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略生态环境的影响,且不断推动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邯郸市物质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邯郸市统计年鉴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采用城市物质流分析框架研究邯郸市2005年物质流全景和1993─2005年物质输入和输出结构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表明:13年间邯郸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4倍,物质输入增长1.1倍,物质生产力增长1.1倍,由1993年的151.8元/t上升至2005年的320.9元/t,反映了邯郸市前期经济发展与资源投入具有明显的“脱钩\"现象;另一方面,邯郸市仍然遵循着“高投入、高排放\"的发展模式,2005年物质净存量仅占全年物质通量的12.2%,大部分物质在开采当年并不进入经济系统而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同时,邯郸市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逐年升高,从该市外调入的物质量所占比例由1993年的10.2%上升至2005年的39.2%,表明邯郸市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大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12.
推行循环经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之后,建立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国际社会蔚为风潮.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的分析,指出应用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达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最佳发展模式,最后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文山州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山州矿产,森林,水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也带来了资源及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分析了文山州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孙沛雯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25(4):43-44
通过大连市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事例,阐述了大连市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在合调整城市布局,发展环保产业、建设生态城市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和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为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探讨了我国森林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之本,研究资源问题离不开生态环境,人口和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因素,这是一个有序的资源复合动态系统,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加强对资源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现代农业困境的必然选择。中国现阶段新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白色农业发展模式,精准农业发展模式,有机农业发展模式。结合这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国需要通过采取改革现行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培养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增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这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德国吸取了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导致生态坏境破坏的惨痛教训,率先在国际上实行发展循环经济政策,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借鉴德国先进经验,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介绍了德国在理论、实践方面的经验,对正处于经济水平与环境保护有待于进一步协调发展的中国而言,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