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饮用水中硝酸盐的脱除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饮脾水中硝酸氮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的健康有多方面的危害。离子交换、反渗透、电渗、生物反硝化、化学和化学催化反硝化都可从水中脱除硝酸盐,但目前投入实用的只有离子交换、生物反硝化、反渗透三种工艺。这些脱硝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综述了饮用水脱硝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简单介绍了几种去除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技术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对生物反硝化法和离子交换法去除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饮用水中硝酸盐污染及其去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饮用水中硝酸盐污染的途径危害和各种去除技术与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化肥的过度使用 ,造成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日益严重。饮用水中高浓度的硝酸盐对人类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威胁。本文综述了催化还原脱除水中硝酸根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电吸附除盐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饮用水处理技术,具有能耗低、无二次污染和电极可重复利用等优点。采用活性炭纤维(ACF)作为电极材料对其电吸附去除水中的硝酸盐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电压、pH、流速、初始浓度等因素对电吸附效率的影响以及超声处理对电极脱附和再次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吸附作用对硝酸盐的去除有较高的效率,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电压1.0 V,pH为5.0~6.0,进水流速10 mL·min-1,初始NO3--N浓度为25~30 mg·L-1,在该条件下硝酸盐去除效率为68.3%~72.62%。超声处理对电极的脱附作用和再生效率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超声处理过的电极比未处理的电极对硝酸盐的去除率可提高16.10%~18.98%。  相似文献   

6.
硝酸盐污染是饮用水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为此,利用小试实验研究了不同树脂类型对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生物膜系统对树脂再生废水的处理效能,建立了使用离子交换和生物脱氮组合工艺去除饮用水中硝酸盐的方法,优化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优选的除硝酸盐树脂选择性强,最佳接触时间为15~20 min,可适应不同进水硝酸盐浓度;采用10%的NaCl溶液再生,再生效率可达90%以上;生物脱氮系统能够高效去除再生废水中的硝酸盐,且亚硝酸盐、氨氮和有机物没有明显积累,可循环用于树脂再生,在9次循环再生周期内,对树脂再生效能的影响很小,再生效率仍达85%以上。该组合工艺实现了硝酸盐的高效去除,以及树脂再生废水的生物脱氮与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7.
李洁  李红岩  郑蓓  于志勇 《环境工程学报》2017,11(10):5778-5784
石棉纤维是A类致癌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会造成污染和健康危害,但检测方法的缺失限制了我国饮用水中石棉的检测监督及污染控制。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将待测水样经过一定处理后,采用显微红外光谱仪结合特征光谱进行定性鉴别,利用相差显微镜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鉴别饮用水中的石棉纤维且定量检测精密度达10%~21%,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石棉纤维检测手段,为我国饮用水中石棉的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饮用水中蓝藻毒素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藻类及藻毒素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水处理难度。对饮用水中蓝藻毒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系统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对藻毒素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选用IonPac AS19阴离子分析柱,以KOH为淋洗液梯度淋洗,对大体积进样直接测定饮用水中痕量溴酸盐的离子色谱方法进行了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好的色谱条件(即电流量87mA、淋洗液流速为1.00mL/min、梯度淋洗)下,在BrO-3为2.0~100.0μg/L的低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测定的精密度高。采用该方法测定市售瓶装水样品中的痕量BrO-3,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5.91%~105.50%。该方法操作简单,BrO-3的分离效果好,可与常见阴离子实现同时分析,且测定精密度高,可作为饮用水中痕量溴酸盐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中蓝藻毒素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藻类及藻毒素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水处理难度.对饮用水中蓝藻毒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系统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对藻毒素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电絮凝-气浮-砂滤组合工艺除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去除水中的氟离子,对电絮凝-气浮-砂滤组合工艺除氟(F-)离子进行了研究。详细考察了电压、电絮凝停留时间和初始F-离子浓度等参数对除F-离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F-离子浓度为1.50 mg/L,停留时间为10 min,电压为15 V条件下,出水F-离子浓度为0.92 mg/L;当初始F-离子浓度为2.5 mg/L,停留时间为15 min,电压15 V条件下,出水F-离子浓度为0.98 mg/L。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表征了电絮凝和气浮单元出水中铝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电絮凝出水Ala含量随时间增加迅速降低到5%以下,电絮凝和气浮单元出水Alb含量均占到50%以上,Alc含量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纳米铁炭(NZVI/AC)体系去除硝酸盐的反应途径及其动力学,通过NZVI/AC、纳米铁(NZVI)、活性炭(AC)对硝酸盐的还原或吸附过程探讨微电解作用,反应前后NZVI/AC变化、氮种类变化、pH变化,以及NO3-和Fe2+的相互作用探讨其还原途径,对比不同条件下(NZVI/AC投加量、硝酸盐浓度、溶液初始pH、离子强度)的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NZVI/AC在去除硝酸盐的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且最终产物主要是NH4+,无论是在NZVI/AC不足或过量的情况下,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对于NO3-的去除和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对于NH4+的生成都能提供很好的拟合结果。  相似文献   

13.
饮用水除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饮用水中的砷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介绍了从饮用水中去除砷的各种方法,总结了目前除砷技术存在的不足,指出混凝微滤工艺具有除砷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应成为今后饮用水除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某饮用水处理厂中5种抗生素的去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美国某饮用水厂处理工艺和对象的介绍,研究各处理单元对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LA)、脱水红霉素(erythromycin-H2O,ERY)、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EV)、新诺明(sulfamethoxazole,SUL)和甲氧苄啶(trimethoprim,TRI)等5种目标抗生素的去除规律;从目标抗生素的残留和各处理单元的去除率角度分别分析时间和空间对去除规律的影响,并探讨抗生素和常规水质参数去除率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原水中5种抗生素的平均浓度范围为0~26.8 ng/L,出水降至0~2.3 ng/L,该水厂工艺对5种抗生素的总去除率可达79.5%,其中CLA、ERY、LEV、SUL和TRI的去除率分别为92.8%、24%、100%、85.7%和53.2%;不同采样时间各采样点的抗生素浓度均呈现出秋季高的特点,但各处理单元的处理效率在不同的季节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CLA可作为抗生素总量变化趋势预测的\"指示抗生素\";抗生素的总量浓度和总去除率与UV254的浓度及去除率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可以通过对UV254值的测定和去除率的计算来预测抗生素浓度的大小和去除率变化趋势。该研究从抗生素去除角度为我国新建和改扩建饮用水厂工艺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含氮消毒副产物作为一类具有强“三致”作用的高毒性新兴消毒副产物,其生成和控制等相关问题是饮用水处理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典型的含氮消毒副产物有卤乙腈、亚硝胺、卤代硝基甲烷及卤乙酰胺,在总结这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机制和去除手段的基础上,针对其浓度低、极性强造成富集难、去除率低的瓶颈问题,分别从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及工艺优化组...  相似文献   

16.
磷酸盐含量是控制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吸附是一种高效、清洁和经济的除磷技术。采用铈改性净水污泥吸附去除磷酸盐,考察了铈负载量、投加量、pH、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磷酸盐的影响,探讨了可能的吸附机理及吸附材料循环再生能力。结果表明,铈改性净水污泥吸附磷酸盐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最大吸附量为69.43 mg·g−1,吸附速率受内扩散、边界层效应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在Cl、NO3、CO32−、SO42−等共存离子干扰下,铈改性净水污泥具备选择性吸附磷酸盐的能力。在进行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吸附材料对磷酸盐的去除率下降了25.4%。吸附机制主要为磷酸盐与羟基以及含铈基团的静电吸引和配体交换。  相似文献   

17.
利用Al3+离子较易水解聚合的性质,微波辅助合成了keggin Al13原位柱撑改性膨润土(PMCs),并探究了其对微污染饮用水中磷元素的去除作用,研究表明,PMCs对磷的混凝和去除作用优于原土、工业 PAC和传统的柱撑改性膨润土(CPMCs);影响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搅拌时间、搅拌速度、水样的pH值以及初始浓度等,其最佳除磷条件是:在500 mL 10 mg/L含磷水样中加入1.5 g改性膨润土,搅拌速度为180 r/min,搅拌时间为5 h,水样pH为6~8。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of Nanjing of 49 antibiotics from seven therapeutic class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improved analytical method developed for multiclass targe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antibiotics are widely present in the water bodies of this city, with a total concentration of up to 1.958?μg L?1. The most abundant class was tetracyclines, contributing 43.7% to the total antibiotic burden. Lincomycin was detected in all samples,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clindamycin was 90.5%.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data points was performed by unsupervised pattern recognition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HCA) in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pollution level in different sampling areas, and robust cluster solutions grouped the data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antibiotic contaminant profiles. The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resources was emphasized, and the rivers, as the main receiving water body for treated and untreated wastewater in this city, were more seriously contaminated than the surrounding lakes and reservoir, not only in concentration but also in detection frequency, in our study as well as in similar research studies. A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antibiotics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conduct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antibiotic contamination and water quality were closely connected; the better the water quality, the lower the antibiotic contamination. Positive correlations existed between the antibiotics and tested heavy metals, as well as between antibiotics and boron and arsenic. However, whether these correlations resulted from their reaction or a common source wa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and the mechanism requires further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脱氮的需求,设计了以木屑与硫磺颗粒为填料(质量比1:1)的反硝化生物滤池,对碳氮比失衡的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脱氮处理。结果表明,木屑释放碳源速率在10 d之后趋于稳定,COD中(40.6±10.0)%是反硝化菌可直接利用的VFA。反硝化生物滤池运行的最佳HRT为10 h,在此条件下,进水硝酸盐(以N计)浓度为30 mg·L-1时,出水硝酸盐浓度最低为11.5 mg·L-1,亚硝酸盐(以N计)浓度最低为1.4 mg·L-1,反硝化生物滤池内未发生硝酸盐异化还原(DNRA)作用,出水无氨氮积累。出水SO42-浓度最高为73.8 mg·L-1。反硝化生物滤池运行稳定后,出水中COD未超过30 mg·L-1,木屑释放的碳源与异养反硝化过程消耗的碳源持平,经反硝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的出水中无过量残留有机物。出水pH稳定在6.9~7.4范围内,反硝化生物滤池无需外加碱类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