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生态压力视角的长三角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生态压力视角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为研究区,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基础上采用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识别生态压力热点区,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生态源间廊道和生态压力需求廊道,从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总面积为25 581.4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20%,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浙西浙东等地;生态压力热点区集中在上海、苏州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态源地与生态压力热点区在空间上并无重叠,生态供需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失耦。(2)生态廊道网络由生态源间廊道和生态压力需求廊道组成,生态源间廊道总长度为2 459.13 km,呈现"两纵一横"的空间格局,适宜修建宽度为1 200 m;生态压力需求廊道总长度为1 186.71 km,呈现以生态源地为核心的空间组团特征,一般、较高、高压力需求廊道的适宜修建宽度分别为750、550和100~200 m。(3)划分了生态保育区、生态控制区...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研究区域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时空差异特征有助于理解和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人地矛盾问题.本文以生态足迹作为生态压力的表征指标,在测算各省区典型年份生态压力的基础上,分析1980年以来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生态压力的动态变化、空间溢出及空间均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区域人均生态压力园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明显梯度,高水平区域的生态压力较大,低水平区域生态压力增长幅度较大;②生态压力空间溢出效应因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较大差距,随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大,低水平区域的生态空间处于"被掠夺"的境地;③区域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空间关联特征明显,总体上处于"高度均衡"与"相对均衡"状态,但生态基尼系数有明显上升趋势,由区域发展差异引致的生态占用不公平倾向令人担忧.文章提示,高水平区域应该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中低水平区域<或资源输出区)进行合理的补偿,以降低各区域在生态空间占用方面存在的不均等性.  相似文献   

3.
江阴市近5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足迹理论是通过跟踪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以此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江阴市1997~2001年5年间的生态足迹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江阴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约为0.30 hm2·cap-1,而人均生态足迹消费从1997年的1.65 hm2·cap-1提高到2001年的2.04 hm2·cap-1,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生态赤字显著提高。对江阴市生态足迹构成进行分析,因素贡献大小依次排列为:化石能源>耕地>牧草地>水域>建筑用地>林地。化石能源消费的份额最大,超过50%,与江阴市高强度的经济活动有关;与此同时,食物生产消费也占较大份额。5年间单位GDP的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表明江阴市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三峡生态屏障区的建设是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重要内容,能够起到保护三峡水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作用。然而,库区内过度的人类活动和尖锐的人地矛盾给生态屏障区的建设任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本文在分析三峡工程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必要性的基础上,从迁-安-融三个方面建立了人口转移的运行机制,并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探讨了实施保障的构建。研究表明:迁移阶段主要是权益折算、差额置换构建补偿机制以及重点推进机制;安置阶段主要以货币化等住房方式和就业方式进行安置;融合阶段要从产业化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园等方面推动产业发展,以及从户籍改革等方面加快城镇建设,同时从就业培训等方面培育安置人口,从而保证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工作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最终实现转移工作对生态-发展的同促进。  相似文献   

5.
适度人口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果进一步考察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不难发现人口特质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特别是其空间分布特征更具有现实意义。认定全方位适度人口的目标追求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基本实现途径。而全方位适度人口目标的实现则依赖于人口的合理生产,如何做到合理生产我们给出生态哲学维度,提出人口生态生产,即人口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在生物学与社会学层面上始终贯彻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生态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区域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分析甘肃人口历史发展及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动态过程,以及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晰甘肃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影响的历史特征及未来趋势,并提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初步意见,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8.
适度的人口规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生态敏感性分区和区域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是生态适度人口测算的前提。本文以兰州新区为例,针对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GIS支持下对其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规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图和国土部门土地利用数据,测算和评价了兰州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多情景模型方法,从用地空间、可供水量、绿地指标、生态足迹和生态敏感性分区5个方面测算了兰州新区的生态适度人口与最大人口规模。结果表明:兰州新区生态适度人口规模为82.28万人-119.93万人,生态环境和用地空间对兰州新区人口容量规模的限制作用较其它因素强烈,2030年新区人口将达到或接近适度人口规模。新区发展应统筹城乡各类资源的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土地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世界上大部分园区经济进入了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时期。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也方兴未艾,但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进而阐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的概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论述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优势和潜在不经济、失利的连锁反应等劣势,入世后我国社会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以及面临的制度、技术、组织等方面挑战的问题。最后提出在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经验并吸取其教训基础上,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建设宜采用PDCA循环模式,按照“互动循环”和“协调发展”的实施原则,全面发挥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的香格里拉县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格里拉县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地区的核心部分,其生态安全备受世人关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香格里拉县2002~2008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县人均生态足迹从0.549ghm2上升到0.717 ghm2,年均增加4.37%;生态承载力从0.768 8 ghm2下降到0.621 7 ghm2,年均下降2.73%。根据生态压力指数分析,2002~2004年属于生态较安全期,2005~2007年属于生态稍不安全期,从2008年起生态盈余成为生态赤字进入较不安全期。运用灰色系统方法预测了2009~2013年生态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预测从2011年起已进入生态很不安全期,到2013年已接近生态极不安全期。说明生态安全恶化有加速的趋势,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本研究为香格里拉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并实证了生态足迹模型在高山峡谷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口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全面讨论了人口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科技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进而提出了人口产业结构转变对促进经济科技发展的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适度人口研究的回顾与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 ,对适度人口理论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回顾 ,分析了中国适度人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中国适度人口研究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因素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了我国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优化方向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利用GIS工具定量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道路网、河流水系等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人口密度与居民点密度之间的关系,这些客观存在的关系是进行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与其它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人口增多,耕地减少,部分地区供水不足,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基本格局。由于人口的压力,对资源实行超强度的利用,使较大范围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并成为许多地区多灾、低产、贫困的根本原因,较低的食物人均占有水平,将继续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严重限制因素。增加食物,必须挖掘资源的潜力,开源与节流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首先是要立足现有的耕地,致力于提高单产;同时,合理开发水域、山地、草地等资源,广辟食物来源,提高非耕地资源的生产力,提高林牧渔业的发展水平。耕地应以深度开发为主,走资源节约型(节地、节水、节时、节能)的集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若干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具有十分特殊的基本国情,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及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选择适宜的组织机制,实施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令人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分析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应采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脆弱生态区类型划分及其脆弱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全国各县市耕地面积等26项指标的有关数据,对我国生态区进行了类型划分,还分别以环境资源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经济技术替代能力因子、域外支持能力因子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因子等5类因子为聚类变量,对我国脆弱生态区进行了类型划分,并对脆弱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人口压力评估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讨论了人口压力的概念,论述了人口压力与持续发展及人口迁移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城、乡两类区域人口压力评估的指标体系,构造了实用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实现了人口压力评估和制图。  相似文献   

19.
人口统计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以国际和国内人口统计的空间分析实验和动态分析为案例 ,阐述人口统计的科学分析方法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城市化建设与国家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指出“格网”数据库作为一种中间载体 ,有利于卫星遥感象元与人口数据的空间数据融合 ,有利于认识人口动态变迁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压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通过压力分析,发现影响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外部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围垦、不当的消灭血吸虫病措施、经济贫困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亟待加强的湿地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