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国控自动监测站点监测数据及激光雷达探测技术,分析了乌鲁木齐市2020年1月5—15日重污染过程的垂直分布、空间分布情况和重污染成因,为乌鲁木齐市重污染天气的预警预报及大气污染物传输的联防联控提供支撑。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重污染观测时段内超过50%的时段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级别,除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部的乌鲁木齐县和达坂城区的空气质量较好外,其余6个区的空气污染都较为严重。本次污染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区域污染累积和传输过程,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其形成与高湿静稳、逆温强、边界层低等不利气象扩散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石家庄市2016年12月14—23日一次重污染过程的逐时空气质量和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压均压类天气控制下,较高的相对湿度和水汽压,<2.5 m/s的低风速以及<500 m的混合层高度是该次重污染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原因。当风速<2.5 m/s,且相对湿度>45%或水汽压>3.6 hPa时,空气质量明显较差;当风速<2 m/s,且湿度>65%或水汽压>4 hPa时,污染级别达到严重污染;该次重污染形成与维持的地面气压临界值为1 017 hPa,当气压>1 017 hPa时,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当气压<1017 hPa时,更容易发生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3.
南京2013年12月初持续重污染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空气质量监测及气象观测数据,对2013年12月初南京市持续重污染天气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表现出污染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及细颗粒物占比大等特征,其中PM2.5日均质量浓度最高达327μg/m3,超标3.36倍;各化学组分中二次无机盐(SNA)占比高达53.8%,且随着污染加重呈增大趋势;有机碳(OC)/无机碳(EC)比值平均为3.7,二次污染特征显著。分析此次污染成因,一方面是冷空气强度弱及大气静稳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扩散;另一方面本地污染排放叠加区域输送影响,造成细颗粒物积聚增多,形成持续重污染天气。  相似文献   

4.
使用天津市2013—2019年连续污染物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探讨臭氧污染现状,分析气象条件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对不同臭氧污染过程案例进行天气分型,统计出现臭氧污染时的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臭氧浓度不降反升,2017—2019年连续3年超过国家二级浓度限值,2019年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约占全年的1/2。春季和秋季臭氧污染日益突出,4月臭氧浓度已明显升高。天津市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3-8 h)在日最高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20%~70%、西南风或东南风风速1~2.5 m/s、白天边界层高度1 400 m以下时较高。将臭氧污染天气形势分为春夏之交、盛夏高温和夏秋静稳3种类型。其中春夏之交天气型易出现臭氧与PM2.5协同污染;盛夏高温天气型平均风速较大,日最高气温大于35℃;夏秋静稳天气型平均风速小、边界层低。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市重污染天气与气象因素变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黄忠 《干旱环境监测》2005,19(3):154-157
利用乌鲁木齐市近年来的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乌鲁木齐市重污染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从气象特点、局地因子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污染严重的成因,进一步研究造成重污染的物理机制,为今后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2006年11月20~28日乌鲁木齐市出现冷空气过境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式和主要气象要素及空气污染变化情况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过境天气前后,诸多气象要素发生了变化,冷空气导致逆温层的破坏和降水过程使各项污染物均得到有效的清除.通过此分析可为类似天气的空气质量预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及耦合的污染来源追踪模块模拟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1月3日成渝地区一次区域重污染过程,定量解析成渝地区主要城市PM2.5来源,评估过程中应急减排的成效。结果表明,天气静稳和风向辐合是造成此次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因素,污染峰值阶段,成渝地区多个城市PM2.5日均质量浓度超过150μg/m3,达到重度污染级别。污染过程中,成都市PM2.5本地排放的贡献率为42%,眉山和德阳贡献率将近30%;重庆市PM2.5本地排放的贡献率为60%,外来输送以湖北、湖南和其他地区为主,贡献率为24%,成都和重庆市的工业源和交通源的贡献最大。区域联防联控应急减排对成渝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显著,成渝地区PM2.5浓度降低率为5%~11%,对于未实施应急预警方案的地区(如眉山市)受周边城市减排影响,浓度降低可达6%。  相似文献   

8.
2018年11—12月北京市发生了4次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气过程,为了分析数值模型对4次重污染过程的预报能力,将CMAQ模式提前1~7 d对北京市PM2.5的小时预报结果与观测结果对比,分别从离散统计和分类统计2个方面评估CMAQ模式对4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预报效果,并简要分析了偏差产生的气象方面原因。结果表明:CMAQ模式提前1~6 d对重污染天气过程的预报显示出良好的性能,为日常业务预报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信息,可较好地预报出PM2.5小时浓度变化趋势和浓度水平,离散统计结果显示提前1~4 d的预报结果好于提前5~7 d,相关系数r基本大于0.8,但有一定程度的低估趋势;分类统计结果显示不同预报时效预报准确率大于70%,探测准确率高于55%,部分时段可以达到80%~90%,对人工预报起到了良好的参考作用;输入的气象场的变化及其偏差对于重污染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及清除时间有一定的影响,对相对湿度预报偏小和风速预报偏大是造成CMAQ模式低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华北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的气象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数据以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2014年2月20—26日发生在华北区域的一次大面积重污染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利用风云卫星观测资料直观展示了污染的生成、消散状况。结果表明,在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中,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均观测到高浓度的PM_(2.5),其中北京、石家庄PM_(2.5)小时浓度均值分别为286.1、371.2μg/m~3。该次污染与天气过程关系密切,平稳的高空环流形势、华北地面弱低压为污染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地面的静风或小风天气以及近地逆温的出现有利于污染的维持。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区域性明显,南部、西南部周边地区的污染物外源性输入对研究的主要城市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珠海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珠海市的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珠海市的污染源分布格局和当地的气象条件对上述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珠海市的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较为均匀,没有显著的空间变化梯度出现;但在时间分布方面明显存在着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性差异,并受区域环境的影响较大.相关分析表明,珠海市单点源污染比例大的污染源分布格局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是造成如上污染特征的主要原因,此外珠海市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大气重污染应急预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比较多地省级及城市的大气重污染预案和分析浙江省大气重污染预警工作情况及一次大气重污染预警案例来研究省级大气重污染应急。结果表明,省级应急预案在机构组织和职责、预警分级以及应急措施3个方面有需完善的地方,并且在区域应急联动方面的内容相对缺乏。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建议可以通过构建畅通应急信息交流渠道、设定符合地区污染特征的预警分级以及科学安排多城市应急联动减排等方式来进一步完善省级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秸秆焚烧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江苏省秸秆焚烧污染及防治现状,对2001年-2011年江苏省秸秆焚烧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应继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管理考核办法以及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注重疏通资源出路,突出产业化带动,注重激发和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在当前多途径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努力加强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实用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4.
2013年6月江苏一次大气污染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2013年6月在江苏范围内的一次污染天气过程。6月10—22日期间,江苏省13个省辖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轻度污染以上天气,个别城市甚至达到重度或严重污染,根据后向轨迹模型、颗粒物离子浓度的分析可见,这是一次局地秸秆焚烧所引起,加之不利的气象条件所形成的区域污染过程,根据监测结果详细阐述此次污染的变化特征及成因机制,并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基于为京津冀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重污染预警业务提供必要基础参考资料和区域重污染发生发展规律认识的需求,应用现有空气监测网2013—2014年度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2013—2014年空气质量整体情况和污染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污染范围,统计了两年间31次区域范围大气重污染过程,并根据污染过程的空气质量变化特点和大气环流形势,着重对31次重污染过程中均压场天气型污染开展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4年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全年约有六成日数受颗粒物污染影响;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南北差异显著,有自北向南逐步加重的特点,南部污染严重城市对区域污染贡献巨大,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4城市将PM_(10)、PM_(2.5)年均浓度分别拉升31、16μg/m~3;2013—2014年京津冀区域大范围重污染过程集中发生在秋冬季,两季的污染过程对区域两年PM_(10)、PM_(2.5)平均浓度分别拉升27、21μg/m~3;京津冀区域均压场天气型污染可细分为臭氧型均压场和颗粒物型均压场。当秋冬季出现较小气压梯度、西南小风、逆温层等均压场天气型时,容易造成区域颗粒物污染过程;而春末、夏季出现均压场天气型时,容易造成O_3污染。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国城市大气重污染预警机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大气重污染事件预警等级的划分方法,并构建了合理的预警运行体系,优化了预警机制的运行流程,为政府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霾污染遥感监测业务化流程出发,选取EOS/MODIS为主要数据源,MODIS气溶胶产品及气象数据为辅,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LM-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反演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分析了可获取的遥感监测指标及气象指标对霾污染的贡献率,筛选出可业务化的霾污染遥感评价指标。对2013年1月江苏省2次典型的霾污染进行了星地同步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霾污染遥感监测结果与地面实测结果基本一致,霾污染遥感监测可以作为地面监测的有效补充,宏观反映区域霾污染空间分布,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2021年3月15—17日,江苏省自北向南经历了一次严重沙尘污染过程,在此期间对连云港和苏州2市的PM_(10)和PM_( 2.5)质量浓度,以及退偏振比参数进行连续观测,结合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对沙尘气团来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过程起源于蒙古国南部,起沙之后自西北至东南传输,约24 h后开始影响江苏省。受其影响,江苏省3月16日4市达重度污染,沙尘对苏北和苏南城市影响差异较大,连云港市PM_(10)质量浓度短时高达978μg/m^( 3),近地面至高空2 km退偏振比值达0.3左右,沙尘特征较明显;苏州市受沙尘影响时间较连云港滞后约14 h,PM_(10)质量浓度峰值仅为155μg/m ^(3),以浮尘天气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