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梳理了生态文明背景下洱海流域水环境管理政策体系,包含水资源空间开发与保护、水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水环境治理和市场保护、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四大类共20项政策。采用指标评估法对政策制定阶段和执行阶段的效力进行评估,并分析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20项政策中,70%的政策设置了阶段性目标,近85%的政策经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50%左右的政策需在考核问责方面进一步完善,50%的政策需调整现行法律法规,60%的政策需在管理体制方面做出调整;目前,洱海流域政策体系存在政策制定不够完善,各项政策进展程度差异较大,部分政策有待出台执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政策制定的内容与原则,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加快生态文明新政策出台,进一步调整现行法律法规,健全考核机制和提升流域监测预警能力及管理水平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水源地和湖北省重要的水资源,汉江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对湖北省汉江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对湖北省“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也十分重要。阐述和分析汉江流域的现状及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加强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我国水生态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持续改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北方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成因,提出了创新法规政策模式、优化管理方式、因地制宜选择污水收集方式、加强宣传科普工作、着力保护自然生态风貌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洱海水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洱海水环境现状及其特征,分析了洱海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管理的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以浑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环境战略管理的高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管理的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法.在现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管理理念及相关理论,并充分考虑我国水环境管理能力及发展趋势,进行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以流域水生态分区为基础,根据参考条件评估水体的生态状况,考虑水体生态保护功能和最小生态需水量,提出新的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体系.首次将水生态分区、水生态保护目标和生态需水量引入水环境功能区划之中,对原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内涵进行了拓展.该方法以浑河流域为案例做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NKI(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流域生态过程和水环境效应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从发文量、发文期刊、关键词、作者及论文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 表明,流域生态过程和水环境效应研究文献数...  相似文献   

7.
论洱海流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洱海流域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应从控制人口、建设生态工程、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能源结构和推广生态农业等方面实施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与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地利用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着手,分析得出物质流动是联系两者纽带的结论;提出了污染物及沉积物输移的计算模型;最后,探讨了通过土地利用来改善水环境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伟  范俊韬  张远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0):1495-1500
健康的流域水生态系统是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解决我国严峻的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确立了流域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 以保障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流域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人居环境的生态性为内涵,构建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 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①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分区管理模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②健全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生态系统保护阈值;③建立以流域生态承载力为约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④以保障流域环境流量为前提,实现水资源生态利用;⑤加强人居环境生态建设,实现流域城市生态化发展;⑥加强生态制度建设,构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实现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以环滇池生态廊道为例论述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廊道总体规划思路。以环滇池区域良好生态本底为基础,从滇池生态保护与治理需求出发,科学评估区域现状问题与发展潜力,通过湖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和环湖慢行系统实施,贯通环滇池湖滨生态系统,形成一条依附于滇池沿岸并向城市内部渗透的生态绿脉,在进一步巩固夯实滇池生态保护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塑造集生态、文化、休闲多元功能于一身的环滇池生态保护屏障,推进滇池保护治理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实现滇池自然生态系统与昆明城市生态系统的共荣共生。  相似文献   

11.
洱海作为我国水质较好湖泊的代表,也是我国“新三湖”重点保护湖泊之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当前洱海保护治理难题的必然要求。系统阐述了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特征,诊断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修山育林、净田治河、修复宜居、增容保水”的思路,以提升洱海水质为核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施策、系统治理,明确生态保护修复总体目标和绩效指标,提出优化流域生态空间,强化山体林区生态修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强化入湖河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洱海水生态调控与修复,提升流域环境监管能力等一系列任务措施,形成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方案,为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治理工作提供总纲和指导,同时也为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洱海流域农业用地与入湖河流水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庞燕  项颂  储昭升  薛力强  叶碧碧 《环境科学》2015,36(11):4005-4012
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从综合农业用地和各类农业用地面积百分比两个层次研究洱海流域农业用地与入湖河流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10个小流域入湖河流水质空间差异性显著,流域西部入湖河流总磷污染严重,北部和南部入湖河流(D3除外)主要污染指标为有机物和氮;流域农业用地面积百分比与入湖河流水质的关系密切,综合农业用地面积百分比与雨季入湖河流高锰酸盐指数、NH+4-N、TN、T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9、-0.565、-0.693、-0.181,与非雨季高锰酸盐指数、NH+4-N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84、-0.328,与非雨季TN和T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21、0.146;各类农业用地面积百分比对入湖河流水质表征作用较强,耕地与TN、TP在雨季和非雨季均呈正相关,与两者的相关系数雨季为0.252、0.581,非雨季为0.149、0.511,耕地与高锰酸盐指数、NH+4-N在雨季和非雨季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与两者的相关系数雨季为0.388、0.053,非雨季为-0.137、-0.147,林地与耕地的表现则正好相反,与TN、TP、高锰酸盐指数、NH+4-N的相关系数雨季为-0.526、-0.275、-0.469、-0.155,非雨季为-0.012、-0.100、0.282、0.151,鱼塘对TN和TP的指示作用不显著,草地和园地在雨季与耕地的表现类似,非雨季与耕地的表现相反.可见,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治理时应重点加强北部和南部在雨季时耕地、草地和园地的管控.  相似文献   

13.
洱海流域农田土壤氮素的矿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好氧间歇淋洗培养法,对洱海流域内的农田、菜地土壤样品培养2周,研究土壤氮的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2周氮矿化量平均为65.54mg/kg.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氮矿化量的平均值为露地菜田粮田大蒜田.土壤氮素矿化以硝态氮为主,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氮矿化同全氮、有机质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负相关;氮矿化与无机氮含量、C/N之间无显著关系.全氮、有机质和pH值是影响该流域农田土壤矿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洱海流域城镇化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城镇化对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程度,以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选取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农村水冲厕普及率及建成区面积4项指标,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空间4个维度建立洱海流域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流域城镇化水平,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洱海流域城镇化4项指标对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2006—2012年,洱海流域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理市城镇化综合水平领先于洱源县. 大理市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城镇人口所占比例相关关系不明显,相关系数为0.246;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农村水冲厕普及率和建成区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1、0.980、0.969;洱源县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这4项指标的相关性较大理市明显,相关系数分别为0.754、0.973、0.998、0.975. 4项指标对大理市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权重为农村水冲厕普及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对洱源县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权重为农村水冲厕普及率>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建成区面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研究显示,在现有城镇化水平下,对洱海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农村水冲厕的普及率,社会生活方式城镇化对洱海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排量的影响最突出.   相似文献   

15.
洱海轮虫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云仙 《云南环境科学》2003,22(Z1):106-108
报道了洱海轮虫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分析了轮虫的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揭示出洱海轮虫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其动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虽然经过“十一五”阶段的治理,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形势依然严峻,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仍然是目前我国水环境领域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 根据长期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应“立足流域进行统筹规划和治理,建设湖泊绿色流域”的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思路. 通过梳理和提炼,提出了湖泊绿色流域构建的六大体系,即“产业结构调整控污减排、污染源工程治理与控制、低污染水处理与净化、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湖泊水体生境改善、流域系统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将“湖泊绿色流域建设”思路应用在洱海水污染防治工作中,针对洱海水污染特征与治理定位,提出了洱海水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构建了洱海绿色流域建设的六大体系.   相似文献   

17.
洱海上覆水不同形态氮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洱海上覆水各形态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收集了1992~2009年洱海上覆水总氮数据,逐月调查了2010年上覆水各形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992~2010年洱海上覆水TN含量在0.20~0.67mg/L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上覆水TN年均值为0.57mg/L,DTN为0.41mg/L,NH4+-N为0.17 mg/L,NO3--N为0.086 mg/L,DON为0.15mg/L,颗粒态氮(PN)为0.16mg/L,满足Ⅲ类水体要求;TN、DTN和DON北部最高,NH4+-N和NO3--N中部最高、PN南部最高;上覆水各形态氮年内呈先升后降趋势,TN、DON和PN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DTN和NO3--N在9月份达到最高值,NH4+-N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上覆水TN、DTN、DON和PN垂向分布底层最高,表层次之,温跃层12m处出现峰值.上覆水氮形态时空分布主要受外源氮输入影响,内源氮释放以DON和PN形态为主,NH4+-N和NO3--N分布受水生植物分布影响较大,TN是影响藻类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子.洱海营养水平受上覆水氮浓度影响较大,应以控制外源氮输入为重点,特别是雨季之初6、7月份,北部“三江”流域是重点控制区域.  相似文献   

18.
洱海湖滨带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洱海全湖128km湖滨带及其外围敞水区水质进行了为期1a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洱海湖滨带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处于Ⅲ类水平,主要污染因子是总氮和总磷;湖滨带水质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水质污染重于冬、春季,最重时期是11月.水质空间变化表现为北部污染重于南部,西部重于东部;临近村落、农田区湖滨带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明显高于临近林地、山地区湖滨带;强风浪水动力扰动下,湖滨带近岸(离岸0~60m范围,水深£2.5m)区域水体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明显高于远岸(离岸70~190m范围,水深3.0~8.0m)区域,而在弱风浪下,离岸远近水质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08-2010年洱海水质及藻类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2010年洱海水质和藻种监测数据,得出洱海水质现状及藻类的变化状况。监测结果表明:近3年洱海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三个监测站点水质好转表现为海东>才村>团山;总藻细胞密度则恰恰相反,其大小为团山>才村>海东。藻类种属方面,洱海共检出8门61属;蓝藻、绿藻门数目占总数的80%以上,其次为硅藻,约10%左右,洱海的藻类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为蓝藻-绿藻-硅藻类型。此外,2010年以前三个监测点以蓝藻居多,2010年后绿藻及硅藻比重跃增,其他藻种出现频率升高,导致洱海藻类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有所变化,洱海藻类丰度提高,其原因可能与2010年云南气候的反常引发环境变化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