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希明  向兰 《化工环保》1997,17(6):369-370
含油废水中烃类污染物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利用生物降解处理含油废水中的烃类污染物,不仅成本低、投资省,且无二次污染。生物降解治理含油废水的关键,是选育对特定污染物有较强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本研究用测定微生物在有机物存在时耗氧速率变化的方法,探讨含油废水中...  相似文献   

2.
<正>日经技术在线(日),2014-12-17日本东芝等5家公司组成的联盟,在2014年12月12日就宜野湾净化中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业务与冲绳县签订基本协议。宜野湾净化中心设置了对宜野湾市、冲绳市及浦添市等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的污水处理设施。该业务利用处理污水污泥过程中所产生的消化气进行发电。该业务将在2016年正式启动。届时该中心将成为日本冲绳县内首个官民合作利用消化气进行发电的机构。146  相似文献   

3.
信息与动态     
利用废水为水处理厂提供电力Chem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2010,106(11):5美国内华达雷诺大学的1项将废水污泥转化为电力的实验研究已通过首次中试。该工艺是将污泥干燥,使其适用于气化。研究人员希望该技术最终可为内华达Truckee Meadows水回收厂提供一种原位的电力源。  相似文献   

4.
对印染废水三级处理的活性炭吸附-生物膜法进行了试验研究.该方法是将活性炭吸附有机物和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结合来,协同作用,因而效果更优越,并能延长活性炭的使用周期,降低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5.
石油焦化冷焦废水封闭分离与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多级降温冷凝-梯级污染物分离-组分机械纯化的集成石油焦化冷焦废水封闭分离与利用技术。将其应用于1Mt/a冷焦废水处理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废水循环再生率、污油循环使用率、石油焦粉回收使用率、挥发性有机物回收利用率均达100%。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冷焦废水处理效果好、投资小、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等优点,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化工环保》2008,28(6)
该发明提供一种2-氨基吡啶的生产废水处理及回收方法。它是将废水通过隔油池分离出有机层,减压蒸馏,回收2-氨基吡啶;水层用稀酸调节pH至接近中性,冷却结晶、减压抽滤,得到粗无机盐;采用重结晶法提纯回收无机盐;将滤液通过装填有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吸附柱,吸附除去有机物,收集出水并回用于水解工艺,或经生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吸附树脂用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洗脱,使用多个批次后用甲醇再生,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7.
在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中排放的碱洗废水含有多种难降解有机物.详细介绍了A/O工艺在处理碱洗废水中的应用.工程实践运行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投资省.  相似文献   

8.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树脂酯化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概述我厂是生产涂料用树脂的专业厂,由于产品品种多、更换频繁,生产量大;产生的废水成份复杂,有机物含量高,含有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用常规方法处理,效果不理想,造成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我们对各种废水的可生化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的试验,于1986—1988年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叶晶菁 《化工环保》2005,25(5):416-416
一种在纯化水的过程中可产生稳定电流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现在被改进用来产生氢气。美国Penn州立大学的Logan B E等人首先设计了一种直流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利用生长在碳质阳极上的细菌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过程产生的氢离子和电子在阴极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产生电流。细菌具有一种“发酵屏障”,限制了其将碳水化合物完全降解为CO2和H2的能力,但是Penn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确定,  相似文献   

10.
水杨酸甲酯废水及水杨酰胺废水有机物浓度高、难以直接生物降解.采用"树脂吸附—吹脱—UASB—A/O"组合工艺处理该类废水,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出水水质能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二类污染物的三级标准,运行经济可靠且能回收水杨酸甲酯及水杨酰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对多菌灵农药废水进行化学预处理,减少某些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类的影响,提高可生化性。采用活性污泥-活性炭生物膜二段生化处理法,出水可达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高浓度含盐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刘正 《化工环保》2004,24(Z1):209-211
废水含盐浓度高会给生物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研究表明,经过驯化后微生物可以在高浓度含盐废水的条件下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废水中盐浓度的突然变化会导致高浓度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的失败.因此,在流程的选择和参数的控制上应注意控制盐浓度波动的范围,以减少冲击.  相似文献   

13.
以实际中药废水作为阳极基质、实际含镉废水作为阴极电解液,构建了连续流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考察了其产电性能及对两种废水的处理效果。78 d的运行数据表明:系统可实现最大输出电压417mV、最大体积功率密度11.8 W/m3,最大体积功率密度运行条件下的库伦效率为18.5%;在阳极进水有机物浓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实现了阳极对中药废水中有机物的有效去除,平均COD去除率为81.5%;阴极对含镉废水中Cd2+的去除率为79.4%~84.8%。这表明MFC同步处理中药废水及重金属废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正>日经技术在线(日),2014-06-20日本松下公司与其环保技术中心(PETEC)合作,开发出从家电回收厂排出的粉碎残渣中可同时分离回收3种可再生利用树脂的技术。可分离回收的树脂包括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ABS)。以往只能一次分离回收一种树脂,而采用新技术可一次分离同时回收3种树脂。家电产品的回收首先是人工拆解可拆解的树  相似文献   

15.
结合NDA-150型树脂(简称树脂)选择性吸附和生物降解的优点,对含硝基苯和苯酚的模拟混合废水(简称混合废水)进行处理。通过树脂的选择性吸附,使混合废水中的硝基苯和苯酚分离,随后用高效菌对树脂所吸附的硝基苯进行生物降解,同时实现树脂的再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混合废水的pH,树脂可有效地将混合废水中的硝基苯和苯酚进行选择性吸附分离;树脂对硝基苯的吸附是可逆的;树脂的再生程度受微生物对可利用硝基苯质量浓度的下限(1.2mg/L)限制;吸附-生物再生循环实验结果表明,该树脂可有效抵抗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与破坏。  相似文献   

16.
专利文摘     
《化工环保》2005,25(5):417-417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诱导光催化处理有机废水方法及装置,一种磷铵工厂废气两效利用加工料浆的方法,一种含磷废水处理方法及其回收磷产物的应用,高传质生物滴滤塔废气净化及脱臭设备,一种降解水中有机物氯酚的方法,采用电化学转盘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臭氧氧化法处理腈纶废水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朝成  王志伟 《化工环保》2004,24(Z1):56-59
选用腈纶废水作为试验用水,对比了单独臭氧、臭氧-活性炭、臭氧-二氧化锰3种方法的氧化效果;考察了初始pH、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在碱性条件下时,处理效果都较好,臭氧-二氧化锰在酸性条件下处理效果也较好;随着时间的延长,臭氧-二氧化锰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另外,还对废水的可生化性进行了比较,发现氧化不能有效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最后,对臭氧氧化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9月17日,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承担的《黑龙江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项目启动会在黑龙江省供销合作联合社召开。黑龙江省省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孙正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李越,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戴铁军,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潘永刚,协会副秘书长唐艳菊等出席会议,黑龙江省土产公司总经理吕牧军主持会议,相关负责人员一并参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5月20日,由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和长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互联网+’时代,再生资源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河南长葛市大周镇"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隆重举行。论坛主题是"创新交易模式和融资渠道,服务再生资源传统产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顾国新、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靳绥东、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蒋省三、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环保部固废中心、许昌市和长葛市  相似文献   

20.
张双  周集体 《化工环保》2018,38(1):122-126
以COD为指标评价废水的有机物污染程度存在诸多不足,而TOC能更好地反映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以高盐有机化工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级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其进行预处理,对原水、吸附出水、再生液中COD与TOC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原水COD与TOC满足关系式COD = 56.537 7+ 0.967 04TOC;废水在吸附处理过程中,COD与TOC仍呈线性相关关系,但不同工段需各自建立独立的回归方程;TOC测定结果的精密度较好,且远优于COD直接测定的精密度,回收率范围98.59%~110.69%;利用线性回归方程根据TOC测定结果预测COD,预测结果准确、可靠、精密度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