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市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家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3):105-108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是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的示范区。从1986年的“城镇社会发展综合示范点”开始,到1992年5月更名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直至1998年更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已有10多年历史。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上海市政府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十分重视。1996年开始在编制《上海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时,就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作为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组织一批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专门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 相似文献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经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过剩经济条件下,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个人与企业持久发展的基础之上。发达国家的发展现实说明.品牌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以品牌经济为基础上的区域经济能够有效保障个人与企业的持久发展。随着品牌竞争日益剧烈。品牌的资源配置功能日益突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更多的是从通过收费、税收和排放标准等限制角度进行实施。随着政府从资源配置参与型向资源配置干预型角色转换。要求采取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即发挥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品牌经济。研究表明,晶牌经济具有追求可持续性的内在动机,能够促进物种与环境保护.以及有效就业的稳定增长。实施品牌经济战略,不仅实现当代人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后代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F-AHP的产业转移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着系统思想, 运用F AHP法,依据现有相关数据和多位专家意见,从产业自身发展、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产业与区域资源环境发展4个模块30个指标构建产业转移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包含指标间模糊关系矩阵和面向参评产业的模糊评价矩阵的评价模型。通过模型评价了2006~2009年江苏苏北各市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模型结果表明:苏北五市近年来承接的产业已获得较好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从可持续发展度的分值来看,苏北各市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还不高;相比于传统产业,各市目前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但苏北五市承接的产业有较大的同构性。因此,苏北各市下一阶段应优先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错位承接转移产业并考虑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中国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介绍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1981-2001年,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比较稳定。人均生态足迹从1981年到1996年逐步上升,1997年开始小幅度下降。本文对中国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的研究分析表明若要改变长期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就要降低人口数量。改变资源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5.
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和主客观赋权法对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多主体演化模型模拟海洋经济的四个子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探寻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拟结果表明,未来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经过如下两步走的路径:首先以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为主导,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资源环境修复和保护;其次当海洋资源环境修复到一定程度后,选择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模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客观地评价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水平,识别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GML指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构成进行计算,并进一步采用Tobit模型识别沿线国家整体及各类别国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①沿线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高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沿线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在2008年左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自2011年起,除低收入国家之外,其余类别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已开始逐渐上升。③自2008年起,技术进步已经取代技术效率,成为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④经济发展水平与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⑤科技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对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以出口资源型产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为主的国家其对外开放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除了低收入国家,从沿线国家整体来看,能源结构对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积极作用。最后针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应当如何面对和应对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童亿勤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0):896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的工具。通过对一般生态足迹法的调整,运用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对浙江省本地生态足迹的时空特性和环境生态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2006年浙江省人均本地生态足迹 2.763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 0.437 9 hm2,人均本地生态赤字 2.325 9 hm2;(2)1991~2006年浙江省的本地生态足迹都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环境生态的不可持续性;(3)2005年浙江省11个城市的本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4)浙江全省生态足迹强度指数从1991年的2078上升到2006年的5952,16年间生态强度指数增大了近3倍,单位可承载面积内的实际生态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生态的潜在危险性有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系统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了产业生态学在工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并对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作了分析,为进一步开展产业生态学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湖南省生态赤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了解湖南省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应用能值分析和本地生态足迹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以湖南省2000—2013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计算出湖南省2000—2013年的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生态赤字情况。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省存在生态赤字,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逐年增大。2湖南省自然生态系统压力的增大绝大部分是由于耕地供给不足和能源消耗过大造成的。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湖南省对农业资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问题和农业发展问题是湖南省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3湖南省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一定范围内呈波动变化的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在不断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该省的发展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其中耕地和化石能源地的足迹和人均足迹最大,其次是建筑用地,牧草地和水域、林地对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影响程度很小。42000—2013年,湖南省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逐年显著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研究时段内,湖南省的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明显提升,湖南省因为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生态代价在显著减小。针对湖南省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控制耕地面积和化石能源用地的需求量,提高土地利用的均衡性,增加对其他地类的利用以提高生物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巩固和深化湖南省实施绿色发展的成果,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减缓生态足迹增速,增加生态容量。正确引导湖南省的人口流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倡并鼓励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经济发展成本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新的解释,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经济发展成本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模型。依据经济发展成本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模型,提出在理论上要建立质量型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新型的发展经济学,在实践上要建立绿色国民账户体系,完善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强化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已逾10年。本文综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其发展特点和实践启示,构建了中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图,以期对1 50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借鉴。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标准可依,依标准建设,据标准考核,示范试点带动,建立长效机制"的发展路线图,由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方面共同推进,从微观、产业集群、园区和社会四个层面建设实践。微观层面,以企业为主体,通过理念革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生产力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产业集群层面,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构建"园中园"的发展模式,提升竞争力和环境管理。园区层面,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热电冷多联供,实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及再生水回用。宏观层面,实现基础设施和服务在更大区域内的延伸共享,加强社会分工,鼓励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中,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集中地凸现着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冲突。本文通过对阆中的实地调研,结合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的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内涵,构建了阆中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从保护、经营、传承三方面总结了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theory,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strategic management method for the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By taking China’s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identifies all the stakeholders involved and then assesses stakeholders from two dimensions,namely "Importance" and "Attitude",by which all of the stakeholders ar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On this basis,further analysis is made to work out strategic management programme by scheduling the strategic emphases,step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takeholders so as to provide theortical evid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nent Strategy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4.
以对“人地关系”、“发展内涵”和“人的位置”等的系统认识为理性基础.所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观.非常强调公平性。经典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对“公平性”的理解,主要是强调时间维度上的代际公平。我们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认为公平性不仅是时间维度上的代际公平.而且是空间维度上的地域公平和群际公平。就地域公平而言.我们认为.它不仅包括相关地域的公平性而且包括次级地域的公平性和背景地域的公平性。地域公平性的这样的理论认识。在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Liu Xuemin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2008,6(4):9-12
Modem economics is necessary knowledge for people a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a to understand market economy. However, when modem economic science puts in a "great economic system", modem economic science seems to be little convincing and even deviates from the sci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shows that modem economic science has relativity, and must be transformed by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大系统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大系统理论,分析区域性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大系统(FREES)的结构与原理。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将森林资源、森林环境和林业经济三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基于ε-约束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及包含各子系统的目标函数模型、约束条件模型和关联模型在内的FREES大系统分解-协调优化模型。然后,将该模型用于江苏省FREES可持续发展优化问题,得出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7.
Walter R Stahel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2007,5(4):3-19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the industrial economy is efficient to overcome situations of a scarcity of goods. From a techn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resource efficiency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has been permanently improved during the last 200 years. In addition, cleaner processes have been developed. However, from an ecologic point of view, an increasing world population with increasing consumption has produced a "global footprint" which approache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lanet. A circular economy and its high-value spin-offs-a lake economy and a performance or functional service economy-can fulfil customers' needs with considerably less resource consumption, less environmental impairment in production and considerably less end-of-life product waste, especially in situations of affluence, when a considerable stock of physical goods and infrastructures exists. Also, in situations of a scarc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both energy and materials, often characterised by rapidly rising resource prices, the economic actors of a circular economy have a high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the actors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due to much lower procurement costs for materials and energy. From a social point of view, a circular economy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skilled jobs in regional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shift from a linear manufacturing economy to a circular or service economy means a change in economic thinking from flow (throughput) management to stock (asset) management: in a manufacturing economy with largely unsaturated markets, total wealth increases through accumulation as resource throughput (flow) is transformed into a higher stock of goods of better quality (but in a manufacturing economy with largely saturated markets, wealth represented by the stock of goods will no longer increase); in a circular or service economy, total wealth increases through a smart management of existing physical assets (stock) that are adapted to changes in both technology and customer demand. This second approach not only applies to physical capital but equally to social capital, such as health and education and green GDP. To measure the social wealth of a population, it is not the amount of money spent on schools and hospitals that matters, butif this expenditure has led to a better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a better health of the peop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