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取2013年、2017年和2021年覆盖泰州市海陵区范围的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影像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并基于转移矩阵对泰州市海陵区2013—2021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与其相关的建成区绿地率指数、建成区公园绿地可达指数等进行模拟测算分析。研究发现,建成区绿地面积、公园面积与建成区绿地率指数、公园绿地可达指数及生态质量指数(EQI)呈正相关,且绿地类型、公园形状、公园分散度等均会对指数测算结果产生不同影响。植被覆盖度监测结果表明,海陵区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的地块主要位于其边缘带,而植被覆盖度显著上升的地块则零星分散于海陵区各区域,说明海陵区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兼顾了对绿色生态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星遥感影像动态监测了2015年春季太湖北部湖湾沉水植被分布的变化过程,并对水生植被遥感监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了探讨。决策树方法获取的水生植被分布结果表明,2015年4月28日太湖北部湖湾发现明显沉水植被分布面积约11.2 km~2,与2014年同期相比,新出现的较大面积沉水植被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田鸡山西和锡东水厂附近。提出应及时清理打捞,避免水生植被死亡腐烂,威胁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3.
基于RS和GIS技术的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变化的整体状况,基于RS和GIS技术,应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新的全球植被指数变化研究数据(GIMMS),通过计算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率,并对研究区一元线性回归模拟,分析了贵州省1982年-2003年的地表植被覆盖。结果表明:22年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表明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贵州省平均植被覆盖在春季和秋季呈上升趋势,夏季和冬季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对植被覆盖总变化量的贡献最大;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不同而异,变化程度呈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贵,ki-I省的中部地区;变化程度呈减小的区域分布在贵州省的四周边缘。  相似文献   

4.
水生植被在湖库生态系统中发挥稳定沉积物、净化水质、平衡水生生态系统等作用,监测水生植被变化对湖库生态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利用高光谱、多光谱光学卫星遥感数据提取湖库水生植被的方法,尤其是针对其中涉及的阈值确定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介绍了典型研究区水生植被时空分布和变化以及与水质的关系,最后给出一些水生植被遥感监测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基于TM影像的桂林市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部地区中等规模城市——桂林市为例,利用1991、2006年两期TM卫星影像数据,在对原始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依据混合像元二分模型,生成桂林市所辖5城区的两期植被覆盖度监测分类图像,对区域植被覆盖状况进行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2006年间,城市植被覆盖区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划分的3类植被覆盖类型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少幅度最为明显,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有不同程度增长;低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与一些村镇外围区域,中、高植被覆盖区集中分布在城市远郊地带。此外,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乡各类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边缘地带的绿色植被正逐步被人工景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5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布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地形、生态及人为因子对不同地貌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主要分布在盆地丘陵、山地和巫山、大娄山,低覆盖度主要分布在西昌和雅砻江,高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盆西平原、米仓山、大巴山、峨眉山、凉山、龙门山和若尔盖,劣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石渠色达、沙鲁里山和金沙江东岸,无植被覆盖主要分布在岷山、邛崃山和贡嘎山。盆地平原及周围丘陵、低山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盆地周围中高山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高程和年均气温影响,川西南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  相似文献   

7.
位于中国南方的江西省德兴矿山开采铜矿已有几十年历史.采矿行为会产生大量废石和尾、,这些废石和尾矿富含铁化合物,不断与氧气、雨水接触,将形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等污染物,随着降雨过程迅速在地表大面积扩散,最终流入矿山附近的河流、湖泊等水体,因此会造成植被污染、水环境恶化.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源,针对江西德兴铜矿典型的矿山开采环境,对矿山开采环境内植被及水体的影响进行了动态监测分析,可为矿山合理开发、环境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遥感技术由于具有快速、宏观、低成本和周期性的优点,便于探测水质的时空变化,已成为水质参数监测的重要手段。目前能够直接进行遥感反演的水质参数主要是悬浮物浓度、叶绿素a浓度、可溶解性有机物等光学活性物质,并已经建立了许多反演模型。但是这些模型直接用于水质的遥感监测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利用3S技术将地面观测和遥感观测结合起来,可望推动水色遥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准确、快速地获取植被覆盖信息是矿区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关键与重点。以神东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2005、2007、2010、2012年Landsat TM/ETM+和HJ1A-CCD1五景同期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法,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反演植被覆盖度,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神东中心区平均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内绝大部分地表覆盖程度得到改善,改善区面积达64.01%,退化区面积只有15.34%。该方法快速、定量地反映矿区植被覆盖及变化情况,为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杭州湾海域和连云港周边海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5、Landsat-9的多光谱和热红外数据,对研究区的海域岸线和温度场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海域岸线变迁和温度分布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的海域岸线变化均较显著;海域温度在核电站运行前较为均匀,无明显温度分异,核电站运行后,因温排水排放,核电站周边海域温度出现明显分异;Landsat-9热红外数据温度反演结果可靠,可用于监测温排水对海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e estim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s essential in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arid and semi-arid sandy lands. But how to estimate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monitor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at global and regional scales still remains to be further studied. Here, combined with field vegetation survey, multispectral remote sensing data were used to estimate coverage based on theoretical statistical modeling. First,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were processed and several groups of spectral variables were selected/proposed and calculated, and then statistically correlated to measured vegetation coverage. Both the single- and multiple-variable-based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and further analyzed. Among all single-variable-based models, that is based o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showed the highest R (0.900) and R 2 (0.810) as well as lowest standard estimate error (0.128024). Since the multiple-variable-based model using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behaved much better, it was determined as the optimal model for local coverage estimation. Finally, the estimation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optimal model and the result was cross-validated.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used for validation was 0.867 with a root-mean-squared error (RMSE) of 0.101. The large-scale estim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using statistical modeling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can be helpful for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of desertific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t could serve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manage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2.
2001-2005年新疆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蕾 《干旱环境监测》2007,21(3):146-148
利用2001-2005年新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得出该时间段新疆植被覆盖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局部有退化现象.对2001 - 2005年植被覆盖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阐明降水是新疆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干流区域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TM数据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不同时期(2000年和2002年)的TM卫星影像,单独分类结果的对比,得出塔里木河干流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新疆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新疆生态环境调查中的作用,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监测、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动态的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磊  李艳红 《干旱环境监测》2013,(4):154-159,183
选取艾比湖流域1990年、2001年、2011年同期(9月)3期I.and.satTM遥感影像,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植被覆盖等级图,利用ArcGIS9.3和Fragstas3.3对该流域植被景观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1年,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明显,低植被覆盖区和较低植被覆盖区都有所减少,分别由1990年的34.05%和32.94%减少到2011年的32.8%和24.06%;较高植被覆盖区和高植被覆盖区有所增加,分别由8.49%和5.20%增长到15.13%和9.83%,但水域面积退化明显,由1990年的525.9765km2缩小至494.9876km2,减少了30.9889km2,退缩幅度达O.4%;最大斑块指数(LPI)由17.04上升到21.10,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势度指数(SHEI)分别由1.5387和0.8588增长到1.6395和0.9150。表明艾比湖流域景观格局混杂程度愈来愈高,空间异质性在逐年加强,总体空间格局向破碎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塔里木河下游9次应急输水的生态环境效益,利用MODIS—NDVI最大合成法、差值法,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指数的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中增加区面积呈增加趋势。(2)2002年与输水初期相比,植被覆盖度增加区主要分布于上段和中段的老塔里木河及其文阔尔河河道两侧,下段河道覆盖度增加区仅零星分布于距河道0.3km左右的地势低洼区域。2003年以后,下段植被覆盖度增加区面积已达84.30km^2,是2002年的3.16倍,主要分布在距离河道0.5km左右的河道两侧。至2007年塔里木河下游河道两侧植被覆盖度增加区的变化是比较显著的,特别是下段植被覆盖增加区呈带状分布于距河道1.5km左右的范围内。植被指数遥感监测说明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监测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新疆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于新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应用RS和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全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分级与对比。结果得出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而且在空间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2000年相比,2002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变化不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19.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subset of stations from a reference level groundwater monitoring network is proposed. The method considers the redundancy of data from historical time series, the times associated with the total distance required to run through the entire monitoring network, and the sum of the times for each monitoring station. 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a hypothetical case-study consisting of a monitoring network with 32 stations. Cost-benefit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stations to include in the new design versus loss of information. This optimisation problem was solved with simulated anneal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reduction in exploration costs more than compensates for the relative loss in data representativeness.  相似文献   

20.
在概述了环境应急监测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突发事故环境应急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