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篇 |
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12篇 |
综合类 | 77篇 |
基础理论 | 20篇 |
污染及防治 | 6篇 |
评价与监测 | 4篇 |
社会与环境 | 8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土环境中锑污染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工业的发展,锑作为一种具有潜在毒性和致癌性的类金属元素,已经较为广泛地存在于水体和土壤环境中,显现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并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文章综述了锑在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化学行为形态以及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由采矿业、制造业带来的锑水土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目前的处理处置方法难以满足需求。今后需要在锑的水土环境化学方面加强研究,探讨锑的迁移转化规律;高效吸附材料的开发制备也是一个重要内容;植物组合修复土壤中的锑污染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3.
基于宝鸡市2020年春节期间高时间分辨率大气颗粒物及主要化学组分数据(包括PM10、PM2.5、水溶性离子和重金属元素等),针对燃放烟花爆竹对关键污染组分的影响及重金属呼吸暴露健康风险评价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燃放期和非燃放期PM2.5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168.6 μg·m−3和125.4 μg·m−3. 其中浓度升高较为明显(增长倍数>1)的组分为Mg2+、Ba、K和K+,从非燃放期的71.1、16.7、980.0 ng·m−3和1.26 μg·m−3,升高至609.0、140.7、2907.6 ng·m−3和2.61 μg·m−3. 相较于非燃放期,燃放烟花爆竹期间SO2和NO2二次无机转化提高,酸性离子SO42−和NO3−含量更为丰富;二次无机离子在细颗粒物中的占比由非燃放期39.7%增高至燃放期45.0%. 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Al、Mg2+、K+、K和Ba等组分燃放期相关性明显升高,但是有一部分组分(如Sb、Ca、As等)相关性却降低,这归因于烟花添加物质不同. 利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发现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呈现出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风险值均小于1,说明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而重金属致癌风险呈现: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多种重金属元素暴露的致癌风险在10−6—10−4之间,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 烟花爆竹燃放不仅会引起空气质量恶化,还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烟花爆竹禁燃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通过阐述化学发展与自然和人的关系,认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整个世界的自然观的最高目标。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了化学发展史,认为化学发展过程可分为原始生态化学时期、非生态化学时期和生态化学时期,提出了生态化学的新概念,认为生态化学针对传统化学的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缺陷,提出了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并使原料利用率最大化;生态化学是站在对环境友好的高度,使环境资源的化学变换体系成为一种更有效的运行模式,对环境系统有更小的破坏作用,进而对改善环境质量做出贡献。因此,生态化学融被动处理污染的环境化学及主动出击的绿色化学为一体,是更加关注生态的先进理论。 相似文献
5.
以猪粪为接种物,以棉花秸秆和水稻秸秆为发酵原料,分别对秸秆进行稀碱法预处理和稀碱法与超声波联合预处理,在发酵温度为(37±1)℃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研究。结果表明,以联合预处理的秸秆为发酵原料,厌氧发酵的各项指标均比以稀碱预处理秸秆发酵的效果好,其中累积产气量和沼气中甲烷含量分别提高35.23%和2.4%,发酵后TS、VS含量相对减少2.6%~10.94%,发酵液代谢产物中的有机酸丙酮酸、乙酸和柠檬酸含量相对减少23.9%~25.9%、20.24%~24.53%和41.08%~45.91%。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是评估重金属元素迁移性、生物可利用性和生态影响的关键参数。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是一种原位被动采样技术,因其具有原位富集性、形态选择性,可提供被监测物质在监测时间段内的平均浓度等优点,可作为生物对重金属摄取的模拟替代物对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度进行预测,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研究主要介绍了DGT技术的原理、组成和特点,评述了其近年来在水体、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应用方面的新进展,提出了DGT技术未来要提高抗生物污染能力及寻找可与DGT技术联用的相关技术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广东省南海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需求侧398份调研数据,采用两阶段DEA模型测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效率,探析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需求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总体效率为0.230,纯技术效率为0.390,规模效率为0.658。市场规模报酬绝大多数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可通过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助推城镇化以及城市升级。(2)交易费用对市场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与市场中的企业多次转租行为有关。(3)资产专用性:交易主体方面,企业高技能水平人员有助于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效率。交易客体方面,在均衡处,集聚地区更高的要素价格意味着更好的生产要素匹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效率较高。(4)交易不确定性:交易行为方面,在企业生命周期与土地利用周期更匹配的情况下,企业将选择加大生产投入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水平。交易环境方面,价格决定方式显著影响市场效率,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越低,越有利于提高需求方对于农村集体用地市场的预期,提高市场效率。因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可以通过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空间归并与整治,降低细碎化程度。同时,应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以提高需求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效率。 相似文献
8.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磷石膏中磷、氟和重金属等元素的存在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通过分析磷石膏渣场不同空间位置的pH及磷、氟、重金属分布情况发现:含水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H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表现出先碱性后酸性的趋势,不同深度含水率不同,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的分布规律不同,含水率上升导致磷、氟及重金属浸出毒性升高,对氟、锰、铅3种元素的影响最明显。研究发现:在不同土壤深度处重金属各种赋存形态的含量变化规律不仅取决于磷石膏本身的特性,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及重金属本身的性质差异影响。该研究为分析磷石膏的污染特性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并为磷石膏的定向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