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霉素菌渣是宝贵的资源,但却含有少量的红霉素残留,潜在引发环境细菌耐药的风险,被国家定义为危险废物。文章采用厌氧发酵技术处理红霉素菌渣,拟借助微生物作用降低抗生素残留并制取生物燃气,文中考察了红霉素残留随厌氧发酵过程的降解规律。研究发现:中温(35℃)发酵、接种比为0.4、含固率为8%时,单位池容产气率最高,红霉素菌渣的厌氧发酵处理是可行的。此外,在发酵的10 d后,红霉素降解率达到94%以上,日相对降解率与发酵液pH相关,pH越小降解速率越大,pH越接近中性,降解越缓慢。同时得到其降解过程与厌氧发酵产气量无明显相关性。该文为红霉素菌渣安全资源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厌氧颗粒污泥的驯化,采用四级厌氧反应器系统,研究了螺旋霉素发酵菌渣和萃余重液的混合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在逐渐提高进料COD的情况下,厌氧颗粒污泥能够适应含有有机溶剂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对厌氧颗粒污泥进行了驯化。随后,通过四级厌氧反应器,将螺旋霉素的发酵菌渣和萃余重液混合处理,在水力停留时间13 d的情况下,残留螺旋霉素含量降低了90%,固含量降低了50%,出料固含量维持在2%左右,出料可溶性COD降低了70%,维持在4 000 mg/L左右,为企业的下一步处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红霉素废液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方法,以微生物含量为主要检测指标,研究红霉素废液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工艺条件。探讨了接菌量、发酵培养基中废液含量、发酵时间、发酵pH值、氮源等因素对单细胞蛋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霉素废液发酵生产蛋白的适宜条件为:发酵培养基中废液含量20%,接菌量6%,pH=6,发酵时间72h。  相似文献   

4.
5.
红霉素降解菌的筛分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生素药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被频繁检出,其迁移分布特征和污染危害影响已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该研究从活性污泥中筛分出一株能够有效降解红霉素的菌株Ery-E,并对其降解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菌株的菌落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及其16S rDNA基因序列对比分析鉴定,菌株Ery-E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该菌株能够以红霉素作为唯一碳源生存,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30℃、pH 7.07.5、初始红霉素投加浓度30 mg/L。在此条件下,菌株Ery-E对红霉素的5 d降解率可达76.6%。研究发现,红霉素的生物降解属于共代谢机制,外加碳源能够提高菌株Ery-E对红霉素的降解效果,当加入10 mg/L酵母粉时,菌株Ery-E对红霉素的5 d降解率可达83.9%。  相似文献   

6.
我国为甾体类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微生物转化法生产甾体药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发酵菌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但发酵菌渣中仍存在少量有毒的甾体类残留物,在我国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目前,甾体药物发酵菌渣的处理仍存在一定困难,严重制约着制药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很多研究者针对药物发酵菌渣的无害化与资源化途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从甾体类药物发酵菌渣的来源、污染属性及国家相关管理要求等方面入手,分别综述了目前包括水热处理、碱热处理、微波处理等预处理技术,燃料化、肥料化、材料化等资源化利用技术,焚烧处置、安全填埋等处置技术在内的甾体药物发酵菌渣无害化与资源化方面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并对不同处理处置技术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文章考察了料层厚度、翻料操作和麸皮比例3个关键因素对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浅盘发酵三七渣生产蛋白饲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料层厚度对品温和发酵培养物真蛋白含量影响显著(p0.05),增加料层厚度将导致品温升高和发酵培养物真蛋白含量降低,适宜的料层厚度为2~3 cm;翻料操作可以降低品温并提高发酵培养物的真蛋白含量。麸皮比例对发酵培养物的真蛋白含量影响显著(p0.05),适宜的麸皮比例为10%。  相似文献   

8.
以马铃薯淀粉生产中产牛的废渣为主要原料,黑曲霉为发酵菌种,采用固体发酵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马铃薯渣初始含水量、碳源、氮源、接种量等不同因素对产酶的影响,确定了马铃薯渣发酵产生复合酶的最佳条件为:马铃薯渣初始含水量为50%,马铃薯渣:麸皮=6:4,硫酸铵添加量2.0%,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3 d.在优化条件下,...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中驯化筛选出红霉素高效降解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在温度为30℃,pH为7.0~7.5,红霉素初始投加浓度为30 mg/L时,该降解菌对红霉素的5日降解率可达76.6%。在曝气生物滤池(BAF)中,以生物陶粒和火山岩作为滤料,考察功能降解菌生物强化处理地表水中红霉素药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红霉素降解菌的投加对BAF的挂膜启动时间影响不大。曝气量和水力停留时间对BAF去除红霉素均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曝气量的增大,红霉素的去除率呈现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降低,红霉素去除率逐渐降低。通过稳定运行效果分析可知,投加降解菌的生物陶粒BAF和火山岩滤料BAF对红霉素的去除率比未投加降解菌的BAF分别提高33.9%和40.1%,表明采用生物强化技术提高BAF对红霉素的生物去除效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抗生素菌渣资源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丕成  蔡辰  张博  刘惠玲 《环境工程》2017,35(5):107-111
抗生素菌渣是一种宝贵资源,在我国也属于危险废物。由于缺乏成熟高效的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以及科学完善的安全性评估方法,抗生素菌渣的处理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制药企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最新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从抗生素菌渣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安全性评估两方面综述了目前抗生素菌渣资源化取得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抗生素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对不同资源化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残留评估和抗性基因评估为基础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并总结了评估指标实现的技术困难。  相似文献   

11.
王丹  马玉龙 《环境保护科学》2009,35(4):38-39,59
利用微生物法对红霉素膜浆中的红霉素药物残留量进行测定,红霉素残留量为265.88μg/mL。再通过调节pH值不同对膜浆残留红霉素的降解进一步研究。利用盐酸将膜浆的pH值调到2时,残留红霉素浓度为15.03μg/mL;降解率为94.35%。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家“三废”综合利用方面的政策,结合油田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现状,提出如何进一步开展油田行业“三废”综合利用工作,并更好地利用国家资源利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开拓油田行业“三废”综合利用渠道,推动“三废”综合利用,争取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免税额。  相似文献   

13.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是我国危险废物处置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性能测试是检验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能否达到正式运行要求的第一步,是保障焚烧处置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手段,是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技术支撑。本文从标准废物选择及配置、性能测试指标体系建立、性能测试条件确定、性能测试监测技术研究、性能测试报告编制等方面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性能测试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国外医疗废物的焚烧处理管理模式及焚烧控制指标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小型废电池填埋焚烧处置的健康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废电池采取填埋、焚烧处置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分析,采用3种模型,分别研究了废电池随城市固体废物一起完全填埋处置,一起完全焚烧处置,一起部分填埋处置和部分焚烧处理时,可能引起的健康风险,由分析可知,镉镍电池焚烧过程将引起不可接受的致癌风险,填埋废电池也会引起重金属非致癌风险,提出在现阶段没有单独收集分类管理的条件下,对于小型废电池应采取填埋焚烧联合处置的办法,但应避免镉镍电池的焚烧,在建立了收集体系后,应该分类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是我国危险废物处置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设施建设和设计现状 ,以及我国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 ,在对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设施设计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美国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单元许可管理内容的分析研究,介绍了美国基于试烧结果如何开发危险废物焚烧单元的最终许可证条件。并结合我国目前危险废物处置管理的许可情况加以说明,从而获得更多信息,为国内环境管理机构编制许可提供参考依据和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改扩建项目环评中"以新带老"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医疗废物焚烧处置厂项目环评实例,说明如何利用实测数据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解决"以新带老"问题,结果表明这两种方式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医疗废物焚烧残余物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化验分析结果,确定焚烧残余物中有毒有害成分含量仍较高,部分指标超出标准值,必须对其进行稳定化/固化处理,避免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本文阐述了稳定化/固化处理原理及处理工艺,使医疗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原则得以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电子废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我国电子废物的产生及污染现状,分析了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促进电子废物循环利用的对策,提出了我国电子废物循环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