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山湖是紧邻长江的通江型富营养湖泊.为了解该湖在以鲢、鳙放养为主的情况下后生浮游动物结构特征,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对其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开展了监测.结果 表明,武山湖共采集浮游动物61种(属),其中轮虫24种,枝角类23种和桡足类14种;优势种共有13种,其中轮虫12种和桡足类1种.轮虫丰度全年有11个月占比超过70%,而桡足类和枝角类全年占比均较小.就生物量而言,轮虫全年有10个月占比超过80%,但桡足类生物量占比在实施冬季捕捞期间即12月、1月和2月占比分别为20.1%、79.2%和51.8%,明显比其他月份高,表明减少鲢、鳙能够减缓浮游动物被捕食压力.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叶绿素a和pH是影响武山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武山湖后生浮游动物以小型轮虫为主,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少且仅为小型种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客观评价洞庭湖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在2019年对洞庭湖16个断面的后生浮游动物开展了3次调查,分别为3月(枯水期)、6月(平水期)和9月(丰水期),并同步监测了12项环境参数。结果表明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样品中共检出2门26属,其中轮虫为9属,枝角类12属,桡足类为5属。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84.4个·L-1,其中轮虫占84.3%,桡足类占13.3%,枝角类占2.4%。东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密度最高,其次为南洞庭湖、入湖口、西洞庭湖和洞庭湖出口。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是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以及无节幼体(Nauplius)。轮虫对水体营养水平的响应相对比较显著,东洞庭湖营养状态明显高于其它湖区。洞庭湖富营养化导致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小型化,后生浮游动物可以作为湖泊水环境变化的指示性生物。Canonical correspo...  相似文献   

3.
大九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为了解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污染情况,于2014年11月(枯水期)、2015年5月(平水期)和9月(丰水期)进行了3次采样调查。研究表明: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36种,其中桡足类2种、枝角类5种和轮虫29种,轮虫丰度在3次采样中均占总丰度的80%以上,仅有的几种枝角类和桡足类也是小型种类或以幼体为主。11月优势种是寡污-β中污型-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晶囊轮虫(Asplachna sp.);5月优势种为寡污-β中污和β中污型-螺形龟甲轮虫、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无棘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 tecta)、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9月优势种是β-中污型-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迈氏三肢轮虫和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冗余分析(RDA)表明高锰酸盐指数(CODMn)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污染类型分布的最关键环境因子。 关键词: 大九湖;后生浮游动物;污染类型;高山湿地湖泊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紧水滩水库后生浮游动物(以下简称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营养状态,于2019年10月(秋)、2020年1月(冬)、2020年5月(春)和2020年8月(夏)对浙江丽水紧水滩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共鉴定出33种浮游动物,分属于3类21属,其中枝角类物种数最多(13种),轮虫次之(11种)、桡足类最少(9种),且以枝角类和轮虫为主。浮游动物丰度夏季最高(311.7 ind.·L-1),冬季最低(135.5 ind.·L-1),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占比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库春、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似,夏、秋季较为相似。水库浮游动物优势种仅有虫宿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vermifer、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简弧象鼻溞B.coregoni 3种,优势度低,群落结构较单一。多样性指数(1.75相似文献   

5.
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1年4月~2012年1月按季度对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87种,其中原生动物22属38种,占总种类数的437%;轮虫25属36种,占总种类数的414%;枝角类8属9种,占总种类数的103%;桡足类4种,占总种类数的46%。浮游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25 7119 ind/L,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分别占总密度的937%和56%;年平均生物量为36 mg/L,以原生动物和枝角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19%和281%。15种优势种中9种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种。绿急游虫、双叉尾毛虫、长圆膜袋虫和小链巨头轮虫全年形成优势,而针簇多肢轮虫、缘板龟甲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在春、夏、秋季形成优势,螺形龟甲轮虫只在春秋形成优势。绿急游虫、双叉尾毛虫、长圆膜袋虫等富营养水体指示种在受污染较多的6和10号两处采样点数量较多。按现存量法和浮游动物优势种群法判定,天鹅洲故道属于富营养类型,与根据Shannon 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评价为中污染水平的结果一致。同时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小型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滆湖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3年对该湖轮虫群落和相关环境因子按季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轮虫23属55种,富营养化指示种44种。全年优势种为:矩形龟甲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广布多肢轮虫、长肢多肢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长三肢轮虫和前节晶囊轮虫。轮虫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820.0 ind./L和2.93 mg/L。季节上,秋季密度(3 555.0 ind./L)最高,春季生物量(6.31 mg/L)最高;空间上,南部密度(2 655.0 ind./L)最高,北部生物量(3.26 mg/L)最高。轮虫群落在季节上差异较大,而在空间上差异不明显。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总氮和COD_(Mn)是对滆湖轮虫群落结构变化起关键性作用的非生物因子。另外,通过轮虫优势种指示种和轮虫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得出2013年滆湖营养程度为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长江荆江段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7年3、6、9和12月对荆江7个采样断面的左右岸共14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文、水质参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荆江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67属135种(含变种),以硅藻门(51.85%)和绿藻门(25.19%)为主。浮游植物的丰度均值为73.16×10 4 cells./L,生物量均值为0.87 mg/L,上荆江各采样断面间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不明显,下荆江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表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高的趋势。优势种为硅藻门的颗粒沟链藻和梅尼小环藻。Margalef 丰富度指数是0.83,Pielou均匀度指数是0.80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是1.90,下荆江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大于上荆江,说明上荆江比下荆江污染严重。典范对应分析溶氧、温度、氨氮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浮游动物48属81种,其中轮虫最多(37.04%),其次是原生动物(25.93%)和枝角类(23.46%)。浮游动物丰度均值为6.32 ind./L,生物量均值为88×10-3 mg/L,上荆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低于下荆江。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冠砂壳虫、桡足类无节幼体和剑水蚤一种。Margalef 丰富度指数是5.2,Pielou均匀度指数是0.84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是1.32,下荆江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大于上荆江,说明上荆江比下荆江污染严重。冗余分析显示温度、溶氧和氨氮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桥墩湖一周年的逐月采样,比较了影响轮虫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3种环境驱动力的相对重要性。桥墩湖是一个富营养湖泊,具有较高的营养盐和Chl a含量以及低的透明度。研究发现:水温和营养水平是影响轮虫数量和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最重要的理化因子。由于大型枝角类数量的稀少,其对轮虫数量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短尾秀体溞是影响轮虫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最重要的枝角类;然而大多数优势轮虫与短尾秀体溞密度峰值的共同出现可能反映了它们对高营养水平和高水温的共同喜好。在浮游植物中,绿藻是决定轮虫密度的最重要的浮游植物门类;而其中的隐藻则是影响轮虫群落结构变化的最重要属。3组环境因子(理化因子、浮游植物、浮游甲壳动物)对轮虫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具有相似的解释大小。这些结果表明:在该富营养湖泊中,轮虫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可能主要受理化因子和食物资源的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对轮虫群落结构的塑造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9.
滴水湖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滴水湖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滴水湖出海闸、湖心及与外河相通处共设置8处样点,于2011年1~12月,逐月对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61属128种,绿藻门和硅藻门种数之和达检出种总数的70%,全湖以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绿藻门的小球藻、斯诺衣藻为全年主要优势种。优势种类以3月、4月和11月份最多且优势种间数量差别不大,显示春秋季较夏冬季群落结构复杂。浮游植物Shannon 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为123±046、397±066、083±029。多样性指数显示湖区水体位于轻污-中污水平,3种指数均表现夏冬季较春秋季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个体数在月间差异极显著,而空间上均无显著差异。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742×106 ind./L,与水温呈极显著相关,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除温度外,总磷浓度是影响湖区常见浮游植物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的分布与刀鲚仔稚鱼摄食的关系,2006年7~12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设置13个站位点,用浮游Ⅰ型生物网(口径30 cm,网目0.2 mm)在表层拖曳采集浮游动物78次,采集到浮游动物72种,平均密度 3 278.95 个/网;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拖曳234次,采集到刀鲚仔稚鱼 37 170 尾,平均密度158.85尾/网。通过胃含物分析共鉴定刀鲚仔稚鱼饵料生物15种(类)(浮游动物11种,浮游幼体4类),平均摄食密度1.306个/尾。研究结果表明:前弯曲期仔鱼偏好摄食哲水蚤、剑水蚤和枝角类;弯曲期仔鱼偏好摄食猛水蚤和桡足类桡足幼体;后弯曲期仔鱼除偏好摄食桡足类幼体以外,也偏好摄食游泳能力较强的糠虾;稚鱼对糠虾有极强的偏好。水温和盐度对刀鲚仔稚鱼的摄食量影响较小;浮游动物分布并不直接影响刀鲚仔稚鱼分布,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与水样检测,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法以及Shannon-Weaver指数分别评价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典型年(1986、1991、1998、2004、2006和2010年)洞庭湖水环境质量、营养化水平和水生生物状况。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典型年洞庭湖水质总体变差,各断面水质超标率有明显上升,呈现以氮、磷污染为主并伴有有机污染的特征;营养化指数有上升趋势,东洞庭湖2008~2010年综合营养指数超过50,出现轻度富营养;隐藻门代替硅藻门成为洞庭湖浮游植物优势种,其生物多样性下降;东洞庭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而苏氏尾鳃蚓成为西、南洞庭湖的优势种,其种类和密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影响洞庭湖水质的因素除了"三口"、"四水"污染物聚集和湖区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外,三峡水库运行后入湖水沙量大幅减少以及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也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12.
浙江青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按季度对浙江省临安市内的青山水库进行调查,测定了水体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群落,采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库水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探讨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山水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和中度富营养化之间,水库入库处营养状态综合指数高于库中和大坝处。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40属89种。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类不同,春季以硅藻、隐藻和甲藻为主,夏季以蓝藻和绿藻为主,秋季以蓝藻、硅藻和隐藻为主,冬季以硅藻和隐藻为主。相关分析表明,青山水库浮游植物密度与出入库流量和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出入库流量、水温、溶解氧和营养盐是影响水体浮游植物分布格局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汉江中下游春季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年4月,在汉江中下游从丹江口坝上至其河口沿途设17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10科26属33种,其中桡足类4科10属11种,枝角类6科16属22种。根据各采样点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采用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不同江段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多样性特征,并运用SOM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其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江段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分布呈现出中游高于下游的特征,而物种丰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则是下游高于中游;中游上段的属于密度高但多样性低的群落、中游下段和汉江口属于密度较低但多样性高的群落,下游除汉江口外属于密度和多样性均较低的群落。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对上海大洋山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周年动态进行了逐月的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有141种,隶属6门62属。以硅藻为主,共43属110种,占物种总种类的78.01%。该水域浮游植物的年平均细胞密度为(37.86±39.79)×104cell/L。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细长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leptopus)、肋缝菱形藻(Nitzschia frustulum)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为该水域常见种。从水质参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大洋山近岸水域水质总体属于轻中污染。冗余分析(RDA)表明对大洋山近岸水域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的是悬浮物浓度、盐度、水温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15.
玄武湖轮虫夏季水平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对南京玄武湖3个区域(荷花区、湖岸区、敞水区)轮虫的水平分布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检出轮虫25种,全湖轮虫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多肢轮虫、端生三肢轮虫和微型三肢轮虫。荷花区种类最多,且分布有蛭态类轮虫,但3个区域中轮虫优势种组成相似。3个区域轮虫丰度差异显著(〖WTBX〗P〖WTBZ〗<005),敞水区最高(12 700.3±3 726.4 ind./L),湖岸区(11 648.0±4 342.4 ind./L)次之,荷花区最低(8 646.9±3 798.5 ind./L)。3个区域的pH、悬浮物烧失量、总溶解氮和总悬浮颗粒物有显著差异(〖WTBX〗P<005),而水温、总氮、总磷和总溶解磷则无显著差异(P〖WTBZ〗>005)。冗余分析表明,与轮虫水平分布相关的重要环境因子为pH、浮游甲壳动物丰度、总悬浮物、悬浮物烧失量和总溶解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环境一号卫星高光谱数据直接监测太湖富营养化状态的方法较多光谱影像监测有着更高的精度优势,对内陆水环境监测具有一定的意义。利用2009年4月地面实测高光谱数据模拟环境一号卫星星上数据,结合确定的太湖富营养化状态遥感评价的水质因子,构建富营养化状态评价模型,并采用实测数据和环境一号卫星高光谱影像数据对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选用叶绿素a作为富营养化遥感监测的水质因子监测太湖富营养化状态与综合营养指数法相比,平均相对误差为597%;(2)采用模拟的环境一号卫星高光谱影像数据结合三波段模型与采用地面实测数据评价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r=0855,平均相对误差为919%;(3)结合环境一号卫星高光谱影像对2010年5月2日太湖进行富营养化监测评价,结果显示太湖水体整体成中营养状态,存在1129%的监测水域出现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滴水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滴水湖及其周边沉积物中Hg、As、Cu、Cd、Pb、Zn和Cr等7种重金属含量特征,并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滴水湖沉积物中As和Pb低于上海市潮滩背景值,Hg、Cd、Zn和Cr均高于潮滩背景值,50%样点的Cu高于潮滩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滴水湖沉积物中Cr的平均污染水平为偏中污染,Hg、Cd和Zn为轻度污染,As、Cu和Pb为清洁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滴水湖沉积物重金属为中等生态风险,Hg和Cd是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元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滴水湖沉积物中Hg、Cu、Cd、Pb、Zn和Cr主要来自于人为源,As主要来自底质滩涂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东线湖群水体营养状态评价及其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是我国湖泊保护面临的紧迫问题,开展湖泊营养状态评价及其限制因子研究,对于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蓄湖群-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4月非调水期和10月调水期对调蓄湖群109个样点开展了系统监测,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调蓄湖群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湖群富营养化特征及其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同一水期内调蓄湖泊间水质指标不尽相同,各调蓄湖泊非调水期水质优于调水期,影响水质达标的主要因子为总氮和总磷。调蓄湖群调水期均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非调水期均处于中营养状态,非调水期优于调水期。透明度和叶绿素a是决定调蓄湖群富营养化水平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9.
河流综合水质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为探讨综合水质评价结论的科学合理性,对典型的7种河流综合水质评价方法,包括单因子评价法、污染指数法、模糊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水质标识指数法,在归类分析其特性的基础上,针对代表性的评价样本,进行了综合水质评价比较研究。主要结论为:①单因子评价法以最差水质指标所属类别作为综合水质类别,评价结论表现为过保护;②污染指数法能够直观判断综合水质是否达到功能区目标,但是不能判断综合水质类别;③对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BP人工神经网络法和水质标识指数法等5种典型评价方法,当综合水质为Ⅰ~Ⅴ类水情形时,这几种方法评价结论基本一致,证明这5种典型评价方法对Ⅰ~Ⅴ类水的评价结论具有科学合理性;④当综合水质为劣Ⅴ类水时,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BP人工神经网络法的评价结论偏保守,而水质标识指数法解决了劣Ⅴ类水质的连续性描述问题,能够对劣Ⅴ类水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并对Ⅰ~Ⅴ类水、劣Ⅴ类水不黑臭、劣Ⅴ类水黑臭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定性与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水域生态系统评估是区域水环境监测的有效手段。研究于2021年7月对青弋江流域10个河流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生物采样以及水体理化因子监测,采用生物环境分析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应用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WQI)对流域内河流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青弋江流域内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直接收集者为主要功能摄食类群,主要优势种为中国圆田螺、纹石蛾、日本沼虾以及方形环棱螺。群落多样性良好且具备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生物环境分析表明,解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导因子为溶解氧、河宽、水温、化学需氧量、流速、总磷和水深。最佳因子组合为溶解氧、总磷、化学需氧量。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多个点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由WQI指数分析可得流域内水质较好,除了个别点位外,整体处于健康及以上状态。相较于生物评价和理化因子评价,WQI指数评价法能够综合反映流域健康状况,更具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