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2篇 |
免费 | 209篇 |
国内免费 | 20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4篇 |
废物处理 | 40篇 |
环保管理 | 151篇 |
综合类 | 757篇 |
基础理论 | 144篇 |
污染及防治 | 140篇 |
评价与监测 | 62篇 |
社会与环境 | 70篇 |
灾害及防治 | 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86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9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利用云南7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和Micaps常规资料,对台风"威马逊"登陆后减弱生成的热带低压引发强降水进行分析,揭示了台风"威马逊"造成的强降水成因及对云南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威马逊"的外围云系于2014年7月19日下午开始影响云南,19日17时滇东南地区出现降雨,其中20-22日,云南省连续3d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滇中以西以南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雨、暴雨天气(其中屏边站和宁洱站日降水突破了历史极值),23日降雨过程结束。这次台风低压天气过程是近5年来影响云南造成降水最强的一次,热带低压西移与西南气流汇合,低压倒槽造成的强降水对云南西部造成持续影响。热带低压带来了强降水,造成了37人死亡、9人失踪的重大灾害。以文山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发现使用雷达对远距离低层云系的探测,能较好地判断"威马逊"台风外围云系的结构及演变情况,对改进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警有较好的价值;在现行体扫模式下增加超低仰角探测,应有助于更好预测风暴影响的强度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改进预警能力,从而对短时临近预报有一定的帮助。就台风"威马逊"而言,发现较好的应用雷达资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改进短时临近预警业务有一些帮助,因此提出重视雷达探测可能对提高强天气监测预警水平和防灾减灾应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32.
以山西省为例,将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灾害的影响对象,通过分析暴雨灾害对其的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通过文物损毁情况划分风险并作为输出数据,将山西省6 325处受灾不可移动文物按照6∶2∶2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分别使用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逻辑回归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选取出最优模型,并对山西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不同重现期暴雨下的风险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不可移动文物暴雨风险评估方法是可行且结果较为优异的;在3种模型中,随机森林的验证集准确率最高,为95.75%,测试集精度为94.70%;在山西省5、20、50 a重现期暴雨下的不可移动文物风险均呈现出北方低、南方高的态势,且在5 a重现期下高风险文物占比最多,高风险文物以古建筑和古遗址为主。 相似文献
333.
玛纳斯河流域是中国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三大生态系统表现出的区域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状况有所分异,所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根据流域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数据库,在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的基础上,针对流域不同分区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选取相应的17个生态风险评估指标,建立了生态-经济风险性评价模型,对流域各个生态经济功能亚区的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Ⅰ1,Ⅱ1,Ⅱ2,Ⅱ3,Ⅲ1,Ⅲ2和Ⅲ3亚区的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在增大,说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而Ⅰ1和Ⅱ4亚区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指数存在波动;Ⅰ,Ⅱ和Ⅲ三个大区中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指数最高的分别是Ⅰ1,Ⅱ1和Ⅲ1亚区。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因而对流域可能出现的灾害性的环境问题及由此引起的巨大的经济损失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334.
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20
目前以生物炭为代表的生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确定生物炭对溶液中镉的吸附性能,选用由棉花秸秆制备的生物炭,研究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温度、pH和离子强度等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线较好地拟合,在不同温度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738 mg.g-1(288.15 K)、10.14 mg.g-1(298.15 K)、10.40 mg.g-1(308.15 K)和10.71 mg.g-1(318.15 K),热力学参数表明生物炭吸附Cd2+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在40 min即可达到平衡;pH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较大,在pH2~8范围时,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呈降低趋势.该项研究可为生物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35.
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经热解—回流法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g-C3N4),采用XRD、FTIR、SEM、EDS、PL等技术对g-C_3N_4进行了表征。研究了g-C_3N_4在UV-H_2O_2体系中对废水中亚甲基蓝(MB)的光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UV+g-C_3N_4催化剂+H_2O_2体系能协同降解MB,在初始MB质量浓度为20 mg/L、初始废水p H为5、废水体积为250 mL、g-C_3N_4加入量为0.10 g、H_2O_2浓度为0.4 mmol/L、反应温度为25℃的优化工艺条件下,紫外光照射70 min时MB脱色率达98.32%。g-C_3N_4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使用5次后MB脱色率仍保持在95.10%。 相似文献
336.
徐全文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8,28(2)
介绍了SBR法在葫芦岛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着重讨论了SBR法工艺特点、控制方法、技术参数及处理效果,从技术、经济方面对SBR法进行了评价,指出SBR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37.
徐元凤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11,(2):9-9
船员在运输化学物质或气体,因为碰撞或其他事故导致泄漏时,会产生潜在的危险。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最近发布了新的紧急救生呼吸设备标准—ISO23269-4:2010《船舶和海洋 相似文献
338.
震灾保险新制式与国内外现行制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概括分析了国外震灾保险制式的形成思路、实施准则及其局限性;指出国内大多数研究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只能是对国外制式的效仿和沿袭;进而介绍了一种能够有效克服一般模式弊病的新型震灾保险制式,并对其实质与科学蕴涵作了简略阐述。 相似文献
339.
340.
去年12月1日至12日,联合国气候会议在波兰的波兹南市举行。一份来自雅加达国际林业研究中心的报告,敦促会议商讨保护发展中国家森林的方法,“否则气候变化可能对世界森林以及靠森林谋生的近10亿人造成灾难性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