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50篇
  免费   2209篇
  国内免费   4218篇
安全科学   2294篇
废物处理   201篇
环保管理   1175篇
综合类   10518篇
基础理论   2048篇
污染及防治   372篇
评价与监测   868篇
社会与环境   1076篇
灾害及防治   725篇
  2024年   133篇
  2023年   367篇
  2022年   942篇
  2021年   935篇
  2020年   1169篇
  2019年   703篇
  2018年   697篇
  2017年   757篇
  2016年   608篇
  2015年   867篇
  2014年   744篇
  2013年   1009篇
  2012年   1249篇
  2011年   1250篇
  2010年   1129篇
  2009年   1037篇
  2008年   982篇
  2007年   1027篇
  2006年   939篇
  2005年   755篇
  2004年   544篇
  2003年   397篇
  2002年   316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49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机械载荷试验作为考查光伏组件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新版IEC标准中对于该项测试的要求也变得更加细致。本文介绍了一种光伏组件机械载荷测试的可调节式安装夹具设计,并根据标准IEC 61215-2:2016中静态机械载荷试验的要求,利用该夹具测试了两块不同版型的光伏组件。本设计夹具表现出良好的普适性与测试可靠性,测试结果表明破损程度直接导致光伏组件发电性能的降低,而其内在原因可能在于内部电阻的变化。  相似文献   
897.
898.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改革持续深入,生态环境治理将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转变,这对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本文从网络建设、体制机制、服务效能等方面,对生态环境监测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国家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支撑评价排名、服务精准治污、有序衔接新职能、建设大数据平台、强化数据应用、深化综合评价、理顺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提升基础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99.
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十四五"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治污,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一批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900.
分析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相比较国外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政府通过政策和管辖支撑创新的体系特征,我国已形成四大类环境类科创载体,但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机制以及市场与政策协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强政策驱动性、技术验证放大周期长以及集成性强的特点,重点通过环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放大与赋能、产业拓展与推广四个方面阐述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环节:环境技术的研发由以科研机构为主的传统自发性研发、企业迭代性研发和联合应用型研发组成;技术成果的转化经历挖掘发现、技术识别与判断、知识产权评估评价后进入已成立的企业或新设公司,在这一过程中,成果转化专业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放大与赋能旨在为有创新技术的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政策、二次研发中试验证、首台套工程案例、投融资等资源的对接,以协助初创企业成长;产业的拓展与推广则通过为解决环境问题形成集成方案、孵化平台为企业背书和产业政策匹配等方式助力企业长期发展。最后从加强专业化创新平台、技术评估体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疏通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