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1篇 |
免费 | 338篇 |
国内免费 | 87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9篇 |
废物处理 | 121篇 |
环保管理 | 151篇 |
综合类 | 1423篇 |
基础理论 | 499篇 |
污染及防治 | 864篇 |
评价与监测 | 119篇 |
社会与环境 | 73篇 |
灾害及防治 | 1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45篇 |
2021年 | 114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106篇 |
2017年 | 124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174篇 |
2014年 | 187篇 |
2013年 | 240篇 |
2012年 | 200篇 |
2011年 | 179篇 |
2010年 | 149篇 |
2009年 | 160篇 |
2008年 | 156篇 |
2007年 | 152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192.
作为人地关系中"地"对"人"负面作用的核心学科——灾害风险学存在着显著的地理空间尺度差异与尺度效应。本文提出灾害风险尺度耦合的概念与类型,从数据、方法和区划三个方面提出灾害风险研究中的空间降尺度和空间升尺度耦合思路,供同行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3.
Jun Liao Malini Sathanoori Svetlana A. Yatsenko Jie Hu Sally J. Kochmar Lori Hoffner W. Allen Hogge Urvashi Surti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2,32(12):1166-1169
194.
大多数传统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成本高,会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对各类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成本低、环境友好的方法,不会对土壤性质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文章综述了植物修复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探讨如何通过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及农艺措施等方法提高修复植物的生物量和重金属积累量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5.
为明确外源硝态氮添加对典型耕作土壤冻结过程N2O排放的影响,应用室内冰柜模拟土壤冻结过程,研究在室温-冻结过程中硝态氮添加(0、80、200和500 mg/kg)对3种典型耕作土壤(黑土、潮土和黄土)N2O排放影响的特征. 结果表明:外源硝态氮的添加促进了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在200 mg/kg硝态氮添加处理下,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通量比CK(对照)分别增加了849%和676%;但在添加高浓度(500 mg/kg)硝态氮时,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通量分别比200 mg/kg处理降低39.3%和21.2%,表现为显著抑制. 随冻结过程的进行,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通量均逐渐降低并接近零排放. 黄土N2O排放通量在室温-冻结过程中变化范围很小,甚至出现负排放.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显著影响N2O累计排放量,而土壤pH和C/N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子. 根据室内培养试验结果,为减排N2O,建议在深秋整地施肥时期尽量避免在潮土和黑土中施用硝态氮肥. 黄土的N2O排放似乎对外源硝态氮的添加反应不明显,这有待在大田气候-植物-土壤综合条件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6.
胡玉娟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4,16(3)
统计并分析2008—2012年福建省电气火灾相关数据,研究了福建省电气火灾的特点及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电气火灾形势比较严峻,其中电气线路故障是引发福建省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住宅、宿舍、厂房、交通工具是电气火灾发生的重要场所。各建筑物类型中多层建筑物的电气火灾所占比例最大,且电气火灾具有明显的地域、时空差异等特点。针对福建省电气火灾发生规律,本文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7.
198.
以3种化学助剂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SDS)信息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性分析结果为对比,探讨了油田化学助剂安全技术说明书在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完善SDS审核与监督机制,在识别有害因素时根据SDS、定性定量检测结果、生产工艺及原辅材料分析等内容做出综合判断,使用化学助剂时核实SDS准确性及化学助剂安全性,以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9.
Linping Fan Shuang Fu Xin Wang Qingyan Fu Haohao Ji Hao Xu Guimei Qin Xue Hu Jinping Che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21,33(8):26-38
To investigate the air quality chang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we analyze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six criteria pollutants in nine typical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using ground-based data and examined meteorological influences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ackward trajectory analysis under different responses. Concentrations of PM2.5, PM10, NO2, SO2 and CO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respectively decreased by 18%–45% (30%–62%), 17%–53% (22%–39%), 47%-64% (14%–41%), 9%–34% (0%–53%) and 16%-52% (23%–56%) during Lockdown (Post-lockdown) period relative to Pre-lockdown period. PM2.5 pollution events occurred during Lockdown in Beijing-Tianjin-Hebe (BTH) and Middle and South Liaoning (MSL), and daily O3 concentration rose to grade Ⅱ standard in Post-lockdown period. Distinct from the nationwide slump of NO2 during Lockdown period, a rebound (~40%) in Post-lockdown period was observed in Cheng-Yu (CY), Yangtze River Middle-Reach (YRMR),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and Pearl River Delta (PRD). With slightly higher wind speed compared with 2019, the reduction of PM2.5 (51%–62%) in Post-lockdown period is more than 2019 (15%–46%) in HC (Harbin-Changchun), MSL, BTH, CP (Central Plain) and SP (Shandong-Peninsula), suggesting lockdown measures are effective to PM2.5 alleviation. Although O3 concentrations gener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lockdown, its increment rate declined compared with 2019 under similar sunlight duration and temperature. Additionally, unlike HC, MSL and BTH, which suffered from additional (> 30%) air masses from surrounding areas after the lockdown, the polluted air masses reaching YRD and PRD mostly originated from the long-distance transport,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joint region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200.
镜泊湖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属于典型通江型深水湖泊。通过对镜泊湖及周边生态环境调查,划定了湖滨带和缓冲带的类型及宽度。基于镜泊湖岸带地形地貌特征及水文情况,将镜泊湖湖滨带划分为山体型、大堤型、道路型、河口型、村落型、农田型6种类型,将镜泊湖缓冲带划分为山体型、农田型、村落型3种类型。结合湖滨带和缓冲带的生境、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状况及植被分布现状等因素,阐述镜泊湖湖滨带和缓冲带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镜泊湖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思路,以期为镜泊湖湖滨缓冲带的生态保护及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