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08篇 |
免费 | 316篇 |
国内免费 | 224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87篇 |
废物处理 | 314篇 |
环保管理 | 377篇 |
综合类 | 3107篇 |
基础理论 | 894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015篇 |
评价与监测 | 233篇 |
社会与环境 | 179篇 |
灾害及防治 | 2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109篇 |
2022年 | 258篇 |
2021年 | 249篇 |
2020年 | 211篇 |
2019年 | 175篇 |
2018年 | 214篇 |
2017年 | 268篇 |
2016年 | 299篇 |
2015年 | 361篇 |
2014年 | 421篇 |
2013年 | 569篇 |
2012年 | 442篇 |
2011年 | 434篇 |
2010年 | 375篇 |
2009年 | 354篇 |
2008年 | 348篇 |
2007年 | 297篇 |
2006年 | 281篇 |
2005年 | 196篇 |
2004年 | 142篇 |
2003年 | 181篇 |
2002年 | 183篇 |
2001年 | 156篇 |
2000年 | 150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161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123篇 |
1994年 | 106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济南市土壤中酞酸酯的分析与分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对济南市土壤中酞酸酯污染的重点地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初步掌握了酞酸酯在土壤中分布状况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3.
Yuqing Xu Zedong Lu Wenjun Sun Xiaohui Zh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21,15(6):131
174.
175.
Huang Ying Jiang Qiongji Yu Xubiao Gan Huihui Zhu Xia Fan Siyi Su Yan Xu Zhirui He Cunrui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1,28(37):51251-51264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race copper ion (Cu(II)) in water and wastewater can trigger peroxymonosulfate (PMS) activation to oxidize organic compounds, but it only works under... 相似文献
176.
177.
城市河流水质常规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我国河流水质评价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水质评价方法、水质评价项目,水质级别评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水质定性评价、河流及水系整体水质比较、水质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等作了明确界定,并介绍了在上海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8.
179.
以南京某城市污水厂污水和污泥中的酞酸酯类(PAEs)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E-GC-MS)和超声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USE-GC-MS)检测其中的优先控制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P),研究其在厌氧/好氧(A/O)污泥处理过程中的分布特征及降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类PAEs在该污水厂的污水和污泥中均有检出,二级处理出水中4种酞酸酯类物质的浓度在0.151~2.419 μg/L。污水中4种酞酸酯的分布规律为MEHP>DBP>DMP>DEP,污泥中4种酞酸酯的分布规律为MEHP>DBP>DEP>DMP。该污水厂二级处理工艺对4种PAEs的去除效果较明显,去除效率DBP>DEP>DMP>MEHP。 相似文献
180.
The present study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and reliable process for safe disposal of coal fly ash to remove arsenic that has been found to be the most easily leachable and hazardous heavy metal in coal fly ash. Pre‐leaching of fly ash prior to disposal by a natural chelating agent, sodium gluconate (SG), was proposed and studied. Several oper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arsenic leachability, such as concentration of SG solution, liquid to solid ratio, pH, length of leaching time and leaching temperature were examined. Arsenic was found to leach out substantially with SG, but almost no further release was observed from the ash pre‐leached by SG. After the pre‐leaching treatment, the desirable high buffering capacity of the ash was well sustained. SG solution was effectively regenerated by activated alumina adsorption so that it could be successfully reused for multiple leaching/adsorption cycl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