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6篇 |
免费 | 872篇 |
国内免费 | 95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10篇 |
废物处理 | 142篇 |
环保管理 | 286篇 |
综合类 | 2198篇 |
基础理论 | 583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764篇 |
评价与监测 | 214篇 |
社会与环境 | 214篇 |
灾害及防治 | 17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13篇 |
2023年 | 146篇 |
2022年 | 247篇 |
2021年 | 251篇 |
2020年 | 240篇 |
2019年 | 165篇 |
2018年 | 182篇 |
2017年 | 236篇 |
2016年 | 191篇 |
2015年 | 210篇 |
2014年 | 259篇 |
2013年 | 303篇 |
2012年 | 274篇 |
2011年 | 255篇 |
2010年 | 215篇 |
2009年 | 204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201篇 |
2006年 | 165篇 |
2005年 | 132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117篇 |
2002年 | 101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902.
Xi Yang Honghong Yi Xiaolong Tang Shunzheng Zhao Zhongyu Yang Yueqiang M Tiecheng Feng Xiaoxu Cui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8,30(5):104-114
This work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s and kinetics of toluen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n activated carbons with varying pore structure. Five kinds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different raw materials were selected. Adsorption isotherms and breakthrough curves for toluene were measured.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equations were fitted to the equilibrium data, and the Freundlich equation was more suitable for simulating toluene adsorption. The process consisted of monolayer, multilayer and partial active site adsorption types. The effect of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activated carbons on toluene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quasi-first-order model was more suitable for describing the process than the quasi-second-order model. The adsorption data was also modeled by the internal particle diffusion model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n the external surface adsorption process, the rate depended on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During the particle diffusion stage, pore structure and volume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adsorption rate. In the final equilibrium stage, the rate was determined by the ratio of meso-and macro-pores to total pore volume. The rate over the whole adsorption process was dominated by the toluene concentration. The desorption behavior of toluene on activated carbons was investigated,and the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arts corresponding to emission and diffusion mechanisms, respectively. Physical adsorption played the main role during the adsorp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903.
为了解道路雨水径流溶解性有机物(DOM)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超滤、离子选择电极法及红外光谱等技术对道路雨水径流溶解性有机物及其组分同Cu~(2+)、Pb~(2+)和Cd~(2+)的络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道路雨水径流DOM与3种重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由强到弱依次是:Cu~(2+)Pb~(2+)Cd~(2+),4种分子量DOM组分与重金属之间均发生了络合反应,且DOM组分分子量越小,与重金属之间的络合作用越强.4个不同分子量区间的DOM组分与Cu~(2+)、Pb~(2+)和Cd~(2+)之间的络合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1 kDa组分、1~10 kDa组分、10~30kDa组分、30 kDa~0.45μm组分. 相似文献
904.
针对水域中生态修复措施对污染物降解规律的影响,建立了平面二维水流-水质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采用特征有限元方法,在各种吸附性边界下均能保持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单调性;通过采用2阶龙格-库塔法求解上游源头浓度特征点的位置,使得模型在流线弯曲条件下的特征浓度计算精度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分区指定水流糙率与紊动粘滞系数、污染物扩散与降解系数,可以具体分析水域内各种水质改善措施的实际效果;通过典型算例,证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为今后水生态修复工程方案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905.
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技术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践和实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的重要技术支撑。水资源作为一项重要自然资源,如何有效评估水资源资产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论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一是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以总氮、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固体悬浮物为指标参数构建了深圳市综合水质指数以评价水资源综合水质。二是以该综合水质评估模型为基础,通过采用治污成本法分析综合水质与治污成本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深圳市景观水和饮用水资源的价值量评估模型。论文还以深圳市大鹏新区为试点开展了水资源价值量评估,评估结果显示,2015年大鹏新区景观水和饮用水资源的价值量分别为3.60亿、0.35亿元。 相似文献
906.
生态脆弱区榆林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榆林能源丰富但生态脆弱,是生态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分析榆林自然资本存量及流量的利用状况,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本占用的成因、探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测算榆林2005—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指数等的基础上,以足迹深度和广度描述了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与流量占用的变化关系,并以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驱动生态足迹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0 a来榆林人均生态赤字增长幅度为274.18%,其中,能源消耗账户贡献率最高;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了61.81%,体现出生态建设的正向作用。榆林对资本存量消耗的速度大于资本流量占用的速度。影响生态足迹变化的显著因素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这些结论不仅对榆林自然资本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对生态脆弱区核算自然资本、探讨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07.
甘肃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对林分密度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定量分析不同密度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28块7种不同密度梯度的云杉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持水量以及林地贮水性能等。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云杉人工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土壤持水量、枯落物蓄积量和持水量都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枯落物蓄积量、枯落物持水量、土壤持水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而土壤容重则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密度为1 550 株/hm2时林分土壤容重最小(1.09 g/cm3),总孔隙度较大(58.99%),有机质含量最高(9.12%),枯落物总蓄积量最多(44.41 t/hm2),最大持水量较高(166.67 t/hm2),是密度为3 000 株/hm2林分的4.49倍,土壤持水性能较好(3 898.93 t/hm2)。2)根据林地总贮水量评价的涵养水源功能依次为林分密度1 550 株/hm2(4 068.36 t/hm2)>密度1 750 株/hm2(3 945.32 t/hm2)>密度1 350株/hm2(3 698.39 t/hm2)>密度1 060 株/hm2(3 484.10 t/hm2)>密度2 300 株/hm2(3 157.60 t/hm2)>密度850 株/hm2(2 915.03 t/hm2)>密度3 000 株/hm2(2 820.81 t/hm2)。3)在该研究的林分密度范围内,密度为1 550 株/hm2时林分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最佳。 相似文献
908.
改性膨润土和沉水植物联合作用处理沉积物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将改性膨润土(modified bentonite,MB)作为原位吸附材料与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V.spiralis)联合处理沉积物磷.研究结果表明,MB可以促进沉水植物V.spiralis的生长, V.spiralis可能通过根系分泌作用促进溶磷或是通过促进根际微生物群落的P代谢活性增加沉积物中的生物可利用性P含量.MB与沉水植物V.spiralis对沉积物P的联合作用效果优于MB和沉水植物V.spiralis单独作用之和.厚度5cm MB和V.spiralis联合作用对沉积物TP,IP,OP,Fe/Al-P和Ca-P的去除率可达59.8%,57.1%,67.8%,66.7%和44.7%.微生物试验结果表明,厚壁菌门Erysipelotrichaceae科的菌属PSB-M-3是联合组相比单一V.spiralis组或单一MB组微生物群落P代谢功能增强的主要贡献者.本研究还首次发现了Erysipelotrichaceae科微生物可作为沉积物中潜在的除磷菌.研究结果表明MB和沉水植物联合控制沉积物磷技术可进一步应用到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控制工程. 相似文献
909.
分析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相比较国外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政府通过政策和管辖支撑创新的体系特征,我国已形成四大类环境类科创载体,但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机制以及市场与政策协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强政策驱动性、技术验证放大周期长以及集成性强的特点,重点通过环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放大与赋能、产业拓展与推广四个方面阐述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环节:环境技术的研发由以科研机构为主的传统自发性研发、企业迭代性研发和联合应用型研发组成;技术成果的转化经历挖掘发现、技术识别与判断、知识产权评估评价后进入已成立的企业或新设公司,在这一过程中,成果转化专业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放大与赋能旨在为有创新技术的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政策、二次研发中试验证、首台套工程案例、投融资等资源的对接,以协助初创企业成长;产业的拓展与推广则通过为解决环境问题形成集成方案、孵化平台为企业背书和产业政策匹配等方式助力企业长期发展。最后从加强专业化创新平台、技术评估体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疏通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10.
基于PMF模型源解析结果分析了呼包鄂地区冬季、夏季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特征.物质重构结果表明,有机物(19. 9%~44. 6%)、地壳物质(9. 7%~46. 2%)在呼包鄂地区受体PM2.5中占有较大比重.源解析结果表明,冬季各类源对PM2.5的分担率大小依次为:二次源(26. 7%)>燃煤源(26. 1%)>机动车源(19. 1%)>扬尘源(18. 1%),夏季则为二次源(26. 7%)>扬尘源(22. 3%)>燃煤源(16. 6%)>机动车源(15. 1%)> SOC(8. 7%),可以看出二次源在呼包鄂地区冬季和夏季均为首要贡献源类,冬季燃煤源、夏季扬尘源对呼包鄂地区的影响较大.分析冬季、夏季典型污染过程,对应于源解析结果,冬季主要污染源为二次源、燃煤源,夏季为二次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