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0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12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3篇 |
废物处理 | 18篇 |
环保管理 | 37篇 |
综合类 | 283篇 |
基础理论 | 54篇 |
污染及防治 | 64篇 |
评价与监测 | 16篇 |
社会与环境 | 11篇 |
灾害及防治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41.
相同质量污泥(3.0±0.01)g在85145℃下进行恒温干燥实验,得到污泥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干燥速率等变化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污泥干燥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污泥在干燥过程中经历加速、恒速和降速3个阶段,3个阶段的分界点固定在污泥失重率为10%和65%处而不随干燥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干燥温度下,饼状污泥的干燥速率大于球状污泥;Logarithmic干燥模型MR=a·exp(-kt)+b在各干燥温度下均最适宜表述污泥干燥过程,其参数a、b与干燥温度T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参数k与干燥温度T呈一次线性关系;饼状污泥的有效扩散系数D eff在9.21×10-6145℃下进行恒温干燥实验,得到污泥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干燥速率等变化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污泥干燥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污泥在干燥过程中经历加速、恒速和降速3个阶段,3个阶段的分界点固定在污泥失重率为10%和65%处而不随干燥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干燥温度下,饼状污泥的干燥速率大于球状污泥;Logarithmic干燥模型MR=a·exp(-kt)+b在各干燥温度下均最适宜表述污泥干燥过程,其参数a、b与干燥温度T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参数k与干燥温度T呈一次线性关系;饼状污泥的有效扩散系数D eff在9.21×10-62.22×10-5m2/min,球状污泥的有效扩散系数D eff在6.55×10-62.22×10-5m2/min,球状污泥的有效扩散系数D eff在6.55×10-61.37×10-5m2/min。且随着干燥温度的上升,有效扩散系数D eff呈上升趋势。在相同干燥温度下,饼状污泥的有效扩散系数大于球状污泥。 相似文献
542.
543.
对目前项目选址环境可行性论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政策规划的相符性、环境容量的允许性、敏感目标的影响性3个方面探讨了项目选址的环境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544.
采用盘片总面积为1.8m^2的附着生长型的单级生物转盘生物反应器,证实了同步硝化与反硝化的存在;通过提高NH4^+-N的含量,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和在有氧条件下的同步亚硝酸型脱氮。 相似文献
545.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燃煤发电机组排出的粉煤灰量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恶化。本文报导了在工业装置上采用干燥活化与回收利用的新方法,成功地解决了粉煤灰综合利用的难题,为粉煤灰的处理和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46.
Fe^2+/Fe^3+系统处理邻,对硝基苯胺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碱性条件下,用Fe^2+将邻,对硝基苯胺还原成邻,对苯二胺;在酸性条件下,上述反应生成的Fe^3+将二元芳胺进一步氧化成醒类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经Fe^3+系统处理,硝基苯胺类废水的CODcr有较大的去除,且可生化性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547.
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上碳颗粒物的催化燃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的控制 ,研制可应用于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催化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 .通过运用热分析仪 (TGA)和程序升温氧化反应装置 (TPO)对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的活性进行评价 ,研究了催化材料的组成、原子配比、催化材料与碳颗粒物质量比、H2O的加入、焙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双组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 ,Cu-Mo-O有较好的活性 ;多组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 ,Cu-K-Mo-O在原子比Cu∶K∶Mo =1∶1∶2 ,催化剂与碳颗粒物质量比为 5∶1时活性最好 ,其碳颗粒物起燃温度为 32.7℃ ,同时H2O和焙烧温度对该催化剂的影响较小 ,是能够应用于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控制催化再生的良好催化材料 . 相似文献
548.
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中188组农田总氮(TN)地表径流试验样本,基于Bayesian递归回归树模型建立了长三角地区农田肥料部分(不包括土壤本底含量)总氮流失估算模型.同时,在ArcGIS平台上,估算了2008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与安徽)1 km×1 km农田肥料总氮地表流失率和流失负荷.结果表明:基于长三角地区化肥施用量、年降雨量、土地利用现状与水系等数据构建的长三角地区农田肥料TN地表流失率估算模型是有效的,模型校准和验证R2分别达到0.820和0.744,模拟结果相对可靠.长三角地区农田TN流失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其中位值为3.36%(R50为3.09%~3.63%),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粘粒比重、施N量等;相应地,2008年流失负荷为88.1 Gg·a-1(71.9~104.4 Gg·a-1,以N计).TN流失率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淮河北部及江苏东部沿海区域,流失负荷贡献最大的市依次为盐城、徐州、阜阳、亳州,共占研究区域农田肥料TN流失负荷的41%. 相似文献
549.
为探索后奥运时期京津冀区域大气本底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在中国科学院华北兴隆大气本底观测站,对夏季大气主要污染物(NOx、SO2、O3和PM2.5)进行了连续3年的在线观测,结合气流轨迹模式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及贡献率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兴隆站大气本底夏季ρ(NOx)、 ρ(SO2)、 ρ(O3)和ρ(PM2.5)的平均值分别为(11.5±5.9)、(8.3±7.0)、(137.6±38.4)和(50.9±33.0)μg/m3;首要污染物为O3和PM2.5,ρ(O3)和ρ(PM2.5)日均值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ρ(O3)为200 μg/m3,ρ(PM2.5)为75 μg/m3〕的天数分别为102和60 d,占观测期间有效天数的39%和23%,表现为大气氧化性增强、二次污染逐年上升;受偏南气流影响,太行山沿线区域和山东半岛—渤海湾地区是兴隆夏季大气本底污染的主要贡献区域,特别是京津冀城市区域夏季高浓度O3和PM2.5,对华北区域大气本底污染物浓度的整体上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