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43篇
  免费   1183篇
  国内免费   1823篇
安全科学   2462篇
废物处理   242篇
环保管理   2121篇
综合类   5603篇
基础理论   1436篇
环境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582篇
评价与监测   900篇
社会与环境   727篇
灾害及防治   660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51篇
  2022年   431篇
  2021年   525篇
  2020年   474篇
  2019年   477篇
  2018年   391篇
  2017年   498篇
  2016年   604篇
  2015年   571篇
  2014年   626篇
  2013年   839篇
  2012年   895篇
  2011年   1026篇
  2010年   659篇
  2009年   714篇
  2008年   591篇
  2007年   766篇
  2006年   658篇
  2005年   524篇
  2004年   405篇
  2003年   397篇
  2002年   339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224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3篇
  1972年   18篇
  1971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41.
为了探索非金属输送管道泄漏规律,从数值模拟和试验两个角度,对液体PE管道发生泄漏前后管道内流体与泄漏口的流动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判定管道泄漏提供了依据。运用FLUENT软件针对PE液体管道泄漏,在不同孔径、不同压力下,构建管道泄漏模型分别进行仿真,分析不同泄漏情景下压力梯度的分布规律。同时在近似相同条件下进行PE管道两点泄漏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泄漏孔处压力、流速均与管内初始压力成正相关;初始压力和孔径的增大,会导致管内压力下降速度上升,但最终会趋于稳定值。  相似文献   
642.
实验测定了林西矿肥煤样品30~900℃煤自燃全过程热动力学特征参数,得出:TG/DTG曲线显示煤样DTG初始临界温度45℃,干裂温度122℃,活性温度195℃,增速温度265℃,质量极大值温度342℃,着火温度465℃,最大热失重速率温度515℃和燃尽温度690℃;DSC曲线显示,煤样初始放热温度60℃、最大热释放速率温度511℃。结合TG-DTG-DSC曲线综合分析可知,煤温达到510℃左右时煤样反应最剧烈。由煤自燃标志气体测定实验系统得出:煤温130℃后CO,CO 2释放量迅速增加,210℃增加速度下降;CH 4,C 2 H 6含量变化具有规律性且两者变化相近;C 2 H 4出现温度为130℃;C 2 H 4/C 2 H 6比值在190~350℃有较强的规律性,呈上升趋势且上升速度较快;350℃之后,CH 4,C 2 H 6,C 2 H 4体积分数均开始急剧增大;C 2 H 4/CO与C 2 H 4/CO 2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130~350℃时缓慢增长,达到350℃后比值呈指数形式上升。经拟合曲线,得到活化能的3个突变点温度:70,180,220℃,其中180℃与交叉点温度相吻合。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了肥煤自燃全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参数,为实际生产中防治煤自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3.
为对复工企业疫情防控中的风险致因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复工企业疫情防控的风险路径,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建立宏观工效学模型,通过查阅并分析国家、地方政府、企业文件以及相关文献,从人员、技术、组织管理、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5个子系统出发,识别出16个复工企业疫情失控致因因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构建复工企业疫情防控关系网络,对各因素节点中心度进行计算,分析各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及影响程度;采用贝叶斯网络(BN)进行参数学习和推理学习,找出复工企业疫情失控的最大致因链。结果表明:复工企业疫情失控关系网络中,存在政府监督管理不力→防疫物资筹备不足→日常监管不到位,政府监督管理不力→ 防疫宣传、培训缺失→员工防疫知识欠缺,政府监督管理不力→防疫宣传、培训缺失→日常监管不到位3条最长风险路径。研究结果可帮助复工企业针对最长风险路径中的因素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为复工企业防疫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44.
为最小化灾后配电网损失量,准确描述完整维修队工作时间(分为路途时间与具体维修时间),依据台风路径对维修队所需路途时间进行分类,并利用期望概率描述具体维修时间的不确定性。建立2阶段分布式鲁棒优化模型,采用CCG算法分析国内某地区配电网算例发现:考虑维修时间不确定性可以有效减少配电网损失量。  相似文献   
645.
Introduction: Exploratory data reduction techniques, such as Factor Analysis (FA)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re widely used in questionnaire validation with ordinal data, such as Likert Scale data, even though both techniques are indicated to metric measures. In this context, this study presents an e-survey, conducted to obtain self-reported behaviors between Brazilian drivers (N = 1,354, 55.2% of males) and Portuguese drivers (N = 348, 46.6% of males) based on 20 items from the Driver Behavior Questionnaire (DBQ) on a five-point Likert Scale. This paper aimed to examine DBQ validation using FA and PCA compared to Categoric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ATPCA) which is more indicative to use with Likert Scale data. Results: The results from all techniques confirmed the most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of DBQ, distinguishing behaviors as errors, ordinary violations, and aggressive violation. However, after Varimax rotation, CATPCA explained 11% more variance compared to FA and 2% more than PCA. We identified cross-loadings among the component of the techniques. An item changed its dimension in the CATPCA results but did not change the structural interpretability. Individual scores from dimension 1 of CATPC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FA and PCA. Individual scores from factor 1 of CATPC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FA and PCA.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CATPCA seems to be more advantageous in order to represent the original data and considering data constrains. In addition to finding an interpretable factorial structu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data is regarded as relevant since the factor scores could be used for crash prediction in future analyses.  相似文献   
646.
为有效克服FRAM事故分析中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缺陷,提出结合模糊推理技术的Fuzzy FRAM模型。此改进模型基于FRAM识别系统运行状态;依据功能输出要素的时间/精度属性利用Matlab构建2阶模糊推理系统量化功能输出质量;根据通用性能条件(CPC)及功能输入耦合端口构建功能评价体系,针对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信息融合及建模问题,采用模糊证据推理技术,通过模糊信度结构建立、数据处理、信息融合测度后获得功能的风险指数;以既有铁路危险品运输事故为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Fuzzy FRAM模型的评估结果较为精确,是FRAM分析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647.
为研究我国南海高温高压井钻完井、测试损失工时事件规律,对2009—2018年中国南海高温高压探井钻井日志进行分析,汇总501起海上高温高压井钻完井损失工时事件,并将其划分为复杂情况及事故停工、自然停工、修理停工3大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杂情况及事故停工事件数与年份无明显关联,但与地质资料准确度关系密切,修理停工事件数随年份呈现震荡下降趋势;复杂情况及事故停工总损失工时最多,其中卡钻损失工时占比最高;修理停工总损失工时最少,其中钻井设备故障损失工时占比最高;灾难天气、洋流或地质活动是造成损失工时最多的原因,不安全行为是单起事件平均损失工时最多的原因,设备老化是修理停工最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高温高压井钻完井非生产时间成本估计模型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48.
为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探讨施工组织正式网络的结构特征对组织安全行为的影响关系。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安全沟通作为中介变量,建立施工组织正式网络结构特征、安全沟通和组织安全行为的假设模型。基于91个施工组织正式网络结构特征分析,使用多层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假设模型。结果表明:网络密度、出度中心势和聚类系数均显著正向影响组织安全行为;中间中心势和平均路径长度均显著负向影响组织安全行为;入度中心势对组织安全行为影响不显著;安全沟通分别在出度中心势和中间中心势与组织安全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安全沟通分别在密度、平均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与组织安全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安全沟通在入度中心势与组织安全行为的关系中未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49.
针对研究管制人因可靠性时存在的模糊性和片面性问题,采用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CREAM)中的扩展预测法,计算10项管制通用任务的人误概率;在此基础上,以管制行为形成因子作为根节点构建贝叶斯网络,建立其与情景控制模式的不确定关系模型,对管制员在多任务中的人误概率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由相同评判者给出行为形成因子影响效应的前提下,由CREAM扩展预测法和构建贝叶斯网络的方法预测得到的多数任务的人误概率差异较大,从方法的客观性、合理性和适用性角度分析,贝叶斯网络在研究该问题时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50.
Weather variability has the potential to influence municipal water use, particularly in dry regions such as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U.S.). Outdoor water use can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annual household water use and may be particularly responsive to weather,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 expected magnitude of these responses varies across the U.S. This nationwide study identified the response of municipal water use to monthly weather (i.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ET]) using monthly water deliveries for 229 cities in the contiguous U.S. Using city‐specific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region‐specific models with city fixed effects, we investigated what portion of the variability in municipal water use was explained by weather across cities, and also estimated responses to weather across seasons and climate regions. Our findings indicated municipal water use was generally well‐explained by weather, with median adjusted R2 ranging from 63% to 95% across climate regions. Weather was more predictive of water use in dry climates compared to wet, and temperature had more explanatory power than precipitation or ET. In response to a 1°C increase in monthly maximum temperature, municipal water use was shown to increase by 3.2% and 3.9% in dry cities in winter and summer, respectively, with smaller changes in wet cities. Quantifying these responses allows urban water managers to plan for weather‐driven variability in water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