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5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8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6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48篇 |
综合类 | 222篇 |
基础理论 | 30篇 |
污染及防治 | 32篇 |
评价与监测 | 23篇 |
社会与环境 | 29篇 |
灾害及防治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小型管道中瓦斯爆炸火焰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自行设计了内径88mm、壁厚6mm、总长1600mm、点火孔20mm的小型瓦斯爆炸实验管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可观察性。采用高速摄录分析系统,对不同浓度瓦斯爆炸初期火焰传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瓦斯爆炸初始阶段,火源引爆瓦斯到形成明显的、大强度的火焰传播的时间约为10~30ms;随着瓦斯浓度增大,爆炸感应期逐渐变短;瓦斯爆炸的火焰传播有一个突变过程,瓦斯浓度越大,达到突变的时间越短;当燃烧波在开始移动到5~10倍巷道宽度距离后,便开始明显加速,达到爆燃;当瓦斯爆炸火焰冲出管道时,爆炸火焰速度又一次加快。实验结果验证了该实验台研究瓦斯爆炸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72.
在环境管理制度中,对应项目建设前期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两个阶段的环保审批和竣工验收制度已基本成熟,但是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尚处于探索期。从环境监理概念出发,总结了环境监理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法律法规体系,认为当前是我国环境监理的第二发展阶段。同时,以江苏淮阴发电有限公司300MW机组的环境监理工作为案例,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试生产阶段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燃煤电厂环境监理的具体实践工作,突出了燃煤电厂环境监理容易忽视的六个问题。最后对于当前环境监理存在的五个重要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建议,包括环境监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环境监理的运作模式、工程监理和环境监理的责权利划分、环境监理资质申请等。 相似文献
373.
为充分了解路易氏剂潜在的毒性和致畸作用,考察了其对大白鼠围产期的毒性特征,以w(路易氏剂)为0.650、0.325和0.217mg/kg作为高、中、低剂量组,从F0代鼠妊娠15d开始至哺乳28d停止,研究其对F0代母鼠及F1代仔鼠存活率、体质量、生理发育、反射行为、生殖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路易氏剂对F1代仔鼠的最大无害作用剂量(NOAEL)为0.217mg/kg,最小有害作用剂量(LOAEL)为0.325mg/kg. 路易氏剂围产期施毒对母鼠及仔鼠有较明显的影响. 4种战剂(路易氏剂、二苯氯胂、苯氯乙酮和二苯氰胂)对围产期仔鼠的毒性依次为路易氏剂>二苯氯胂>苯氯乙酮,而二苯氰胂对围产期F1代仔鼠的毒性与路易氏剂没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374.
对电导率法测定平流沉淀池的停留时间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实际应用,与传统的Cl-浓度测定法相比,电导率法简便易行,准确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375.
密闭空间增加了气溶胶传染的几率,开窗通风对于降低感染风险、维持人体健康需求的新风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地区人群开窗通风行为模式特征,通过电子调查问卷获取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 784名居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开窗通风频率和通风时间及人口学信息,分析了不同人群的通风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调查中99.7%的居民会开窗通风,其中有69.2%的居民通风频率大于2次/d,38.2%的居民通风频率大于3次/d,不同人群间通风频率差异显著.②各地区居民的每日通风时间在93~126 min之间,受疫情影响程度高的地区居民开窗通风时间更长;与非疫情期间相比,各地区居民的通风时间在疫情期间均大幅下降.③疫情期间我国人群开窗通风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疫情相关因素和非疫情相关因素.其中,疫情相关因素主要是小区管控措施和小区周边医院分布情况,小区实施疫情管控措施及小区周边有定点医院的人群通风频率较高;非疫情相关因素主要是居民住宅类型、楼层及环境温度,相比于单元楼或公寓,居住在平房的人群通风频率较高,居住在单元楼或公寓的人群通风频率较低.④居住在单元楼或公寓中层的居民通风时间最长,居住在低层的居民通风时间则最短.调查人群的开窗通风频率和通风时间均与环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99.7%受试者具有开窗通风行为,各地区居民的每日通风时间在93~126 min之间,少于非疫情期间. 相似文献
376.
以江淮地区典型场地资料为原型,选取不同的土层分层厚度,构造多种场地土层计算模型,选择Taft、Kobe和El Centro三条强震记录作为地震输入,采用一维频域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分析了分层厚度对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层分层厚度对场地地震动参数存在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较大分层厚度计算得到的地表峰值加速度A_(max)和反应谱特征周期T_g相对偏低,应采用尽可能小的土层分层厚度;分别采用1.0m和2.0m分层厚度计算得到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形状基本重合,A_(max)和T_g也基本一致,最小选取2.0m土层分层厚度可以满足工程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377.
为探索后奥运时期京津冀区域大气本底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在中国科学院华北兴隆大气本底观测站,对夏季大气主要污染物(NOx、SO2、O3和PM2.5)进行了连续3年的在线观测,结合气流轨迹模式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及贡献率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兴隆站大气本底夏季ρ(NOx)、 ρ(SO2)、 ρ(O3)和ρ(PM2.5)的平均值分别为(11.5±5.9)、(8.3±7.0)、(137.6±38.4)和(50.9±33.0)μg/m3;首要污染物为O3和PM2.5,ρ(O3)和ρ(PM2.5)日均值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ρ(O3)为200 μg/m3,ρ(PM2.5)为75 μg/m3〕的天数分别为102和60 d,占观测期间有效天数的39%和23%,表现为大气氧化性增强、二次污染逐年上升;受偏南气流影响,太行山沿线区域和山东半岛—渤海湾地区是兴隆夏季大气本底污染的主要贡献区域,特别是京津冀城市区域夏季高浓度O3和PM2.5,对华北区域大气本底污染物浓度的整体上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78.
广东北部丹霞盆地是中、新生代内陆山间盆地,由早第三纪红色岩层构成的丹霞山和韶石山,是丹霞地貌命名标准地区的姐妹山。韶石山因舜帝南巡奏韶乐而得名,后为韶关市命名的主山。自古以三十六奇石著称于世。近年已逐步开发和开展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379.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 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 ℃/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东北地区霜的变化受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分别在1986、1989、1986年发生了突变,各省霜的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突变后,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多年平均等值线均向北推进。 相似文献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