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49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99篇
综合类   489篇
基础理论   232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121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71.
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作为研究区,以植被覆盖度(FVC)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的NDVI数据分析了贵州省近20年FVC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并量化了经济持续增速下维持植被恢复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近20年来贵州省FVC整体呈增加趋势,FVC分布整体水平较高,主要以中等、中高和高度覆盖为主,三者面积占比之和约为89.7%,年均增长率为0.52%,平均FVC为0.53.(2)近20年来贵州省FVC变化趋势以轻微改善、基本不变为主,两者面积占比之和为68.94%,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57.93%,西部区域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城镇周边,总体动态变化趋于稳定且向好改善.(3)FVC空间分布格局演变深受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因子的双重影响,且人类活动对于植被恢复的驱动作用更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降水是经济持续增速下维持植被恢复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因子主导驱动力.(4)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不断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积极的人类活动为贵州省实现经济增速与植被恢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72.
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法监测干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FY-1D/AVHRR数据通道1、2的反射率计算植被指数和通道4、5的亮温计算作物冠层温度,进而求出植被供水指数可监测干旱状况.本文简单介绍了利用FY-1D/AVHRR数据植被供水指数法监测生长季的干旱状况.研究表明,该方法所得结果从总体趋势看,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因此,植被供水指数法适用于生长季大范围的干旱监测.  相似文献   
673.
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压力的与日俱增以及森林过度采伐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加剧,森林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与涵养水源功能的量化及机理研究已成为各国生态学家、林学家、水土保持学家共同关注的课题。以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的6种主要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获取的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郁闭度、丰富度指数、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土壤稳渗速率、枯落物储量、枯落物分解强度、海拔、坡度等15个指标构建多层次多指标的水土保持功能评价体系,根据层次总排序结果,分别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线型评分函数求出各森林植被类型水土保持功能的综合评价值,即6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水土保持功能排序为:常绿阔叶林玉山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674.
沉水植被的重建是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而光照是沉水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根据2005年7月和2006年3月对广州市一富营养化浅水池塘水下照度的监测结果,建立水深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模型,模型通式为I=I0e-αx.其中光衰减系数α平均为0.1002±0.0097(2005年7月)和0.1190±0.0063(2006年3月).据此模型计算,监测期间每天仅有9~10个小时池塘光补偿深度大于10 cm.在2005年7月和2006年3月每天池塘光补偿深度大于10 cm的时间段内,池塘平均光补偿深度分别为29.1 cm和28.7 cm,距池塘底部分别为24.4 cm和16.7 cm.池塘底部照度在每天绝大部分时间内不足水面照度的2 %.水下照度过低是导致在此类池塘中带水栽种沉水植物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带水栽植沉水植物前,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水下光照条件,以保障沉水植物的生长需要.  相似文献   
675.
茂兰喀斯特植被演替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4种植被类型(原生林、次生林、灌木林和草地),采集0~15 cm的表层土样,探讨了土壤微生物量碳(Bc)、土壤微生物量氮(BN)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样区内生态系统在正向演替中(草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Bc、BN含量总体表现为逐渐增大,并且冬季最高,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676.
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草甸植被地理格局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森林和草地在亚高山带的阴阳坡上形成的交错分布现象,呈一弧型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本文在综合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生理生态因素之后,重点从火的作用、放牧作用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讨论了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带植被地理格局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自然生态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植被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其中火灾的作用以及气候变化造成的人口迁移压力作用十分明显.在这一弧形区域内,林线以下的亚高山灌丛或草甸多属次生类型,人类有目的的烧荒和长期放牧阻滞了植被的顺向演替,维持了亚高山(灌丛)草甸的偏途顶级状态.  相似文献   
677.
植物--实时富集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被动采样平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植物富集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机理及其在大气POPs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主要是地衣、苔藓、树叶、树皮作为大气POPs的被动采样器在大气POPs监测中的应用做了介绍,指出树木“时间隧道”作为实时记录大气历史污染状况的又一“新标本”将在大气污染“历史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78.
选择贵州典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海拔、坡向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分布、种群习性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结构随海拔的升高,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比例逐渐降低,一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是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一年生草本和灌木为辅的植物群落结构类型。(2)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中,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莠竹(Microstegium nudum)种群分别为不同海拔样点的优势种群,优势种群和次优种群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3)喀斯特山地草地不同海拔间的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均在0~0.25之间,属于极不相似水平,海拔梯度间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同时坡向对于植物群落相似性的影响较小,海拔是影响群落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9.
不同人工措施对沙质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初期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是流沙治理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4种不同人工措施干预治理流动沙地后其生态恢复初期(前3年)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并以流沙区为对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生态系统恢复变化首先始于各种机械措施所建立的稳定地面的形成,为天然植物的迅速增殖和侵入、人工固沙植物的介入、枯枝落叶的储存及流沙成土过程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枯枝落叶层的形成又为土壤-植物系统物质交换建立了介面,促进了流沙的成土过程。不同人工措施治理区0~2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与流沙区土壤含水量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土壤水分仍能保持流动沙地原有的水分平衡状态。但随着天然植被的恢复与人工固沙林生长,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由干预前的40cm加深至第三年的160cm。系统内植物恢复与流沙成土过程的前期效果表明,草沙障或土沙障 固沙林措施优于塑料沙障 人工沙蒿和封育治理措施,是流动沙地得以快速治理的有效方法。从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看,人工植被在建立后第三年其生态功能才开始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680.
利用多星遥感影像动态监测了2015年春季太湖北部湖湾沉水植被分布的变化过程,并对水生植被遥感监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了探讨。决策树方法获取的水生植被分布结果表明,2015年4月28日太湖北部湖湾发现明显沉水植被分布面积约11.2 km~2,与2014年同期相比,新出现的较大面积沉水植被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田鸡山西和锡东水厂附近。提出应及时清理打捞,避免水生植被死亡腐烂,威胁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