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2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197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283篇
综合类   544篇
基础理论   12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0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71篇
灾害及防治   6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Ian Gough 《环境政策》2016,25(1):24-47
A framework is presented for thinking about state intervention in developed capitalist economies in two domains: social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within that, climate-change policy). Five drivers of welfare state development are identified, the ‘five Is’ of Industrialisation: Interests, Institutions, Ideas/Ideologies,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Research applying this framework to the postwar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tates in the OECD is summarised, distinguishing two periods: up to 1980, and from 1980 to 2008. How far this framework can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rise and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intervention across advanced capitalist states since 1970 is explored, before briefl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welfare states and environmental states, identifying common drivers in both domains and regime-specific drivers in each. The same framework is then applied to developments since 2008 and into the near future, sketching two potential configurations and speculating on the conditions for closer, more integrated ‘eco-welfare states’.  相似文献   
82.
生物浸矿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生物浸出技术由于其反应温和,能耗低,流程简单,环境友好等特点,在低品位矿物浸出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微生物浸铜、铀、金及其他金属几个方面介绍了生物浸矿技术的研究状况,展望了生物浸矿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3.
鱼吸收富集LAS的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S对鱼等水生生物均产生有害影响,会破坏鱼鳃上皮组织、影响其相关功能(如通透性等)。LAS经由鱼鳃吸收、并通过血液输送到鱼体中各组织。LAS疏水性越大,其在鱼体中生物富集系数越大。水硬度等影响鱼吸收、富集LAS。鱼体中LAS生物转化过程减小了LAS生物富集。鱼体中LAS及其生物转化产物大多是经过固相萃取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后,采用HPLC或HPLC/MS等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4.
铜锌同位素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逐渐应用,过渡族金属(Cu,Zn和Fe等)同位素测试方法逐渐成熟,测定精度可达0.04‰,使得铜锌铁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地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对铜锌同位素的测试方法、分馏机理及其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较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85.
分析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相比较国外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政府通过政策和管辖支撑创新的体系特征,我国已形成四大类环境类科创载体,但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机制以及市场与政策协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强政策驱动性、技术验证放大周期长以及集成性强的特点,重点通过环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放大与赋能、产业拓展与推广四个方面阐述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环节:环境技术的研发由以科研机构为主的传统自发性研发、企业迭代性研发和联合应用型研发组成;技术成果的转化经历挖掘发现、技术识别与判断、知识产权评估评价后进入已成立的企业或新设公司,在这一过程中,成果转化专业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放大与赋能旨在为有创新技术的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政策、二次研发中试验证、首台套工程案例、投融资等资源的对接,以协助初创企业成长;产业的拓展与推广则通过为解决环境问题形成集成方案、孵化平台为企业背书和产业政策匹配等方式助力企业长期发展。最后从加强专业化创新平台、技术评估体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疏通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6.
水生植物应用于富营养化控制的研究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水生植物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作用机理和研究现状,指出了水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水生植物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7.
鲁南经济带"城市走廊"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走廊是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空间布局方式和发展策略.鲁南经济带规划的科学、高效实施对于鲁南地区加快发展,摆脱落后局面具有重大意义.规划建设鲁南"城市走廊"无疑是实施鲁南经济带规划的必然选择,更是关键措施.鲁南经济带"城市走廊"的空间结构基本呈"之"字形态,组团式发展,可以形成区域1个核心增长极、5个圈层型中小城市群、6个三角形特色小城市经济增长带;城市走廊的轴线发展趋势为"三纵两横".建设鲁南"城市走廊",需要优化产业分工,提升区域工业化水平;优化区域空闻结构,培育核心增长极,打造小城市群,尤其需要精心打造兖州-曲阜-邹城-滕州-微山-薛城-枣庄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核心经济走廊,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发展的良好体系;尽快建设南部东西方向快速交通干线,建立区域共建互动机制,使鲁南"城市走廊"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88.
合肥市乡村旅游市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合肥市民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基础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合肥市乡村旅游市场存在着市民出游意愿强烈、出游动机凸显休闲度假、出游频率高、旅游消费能力强、乡村旅游节庆市场知名度高等特征,指出了合肥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特色不明显、淡旺季明显、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差、旅游产品缺乏深度等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9.
对近10 a来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成果作了综述。气候变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干预气候变化过程中涉及经济过程的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包括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适应措施的成本和收益、国际合作机制和涉及代际公平的折现率选取。 在研究方法上,对得到广泛运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和碳税机制作了详细的评述。在应用层面上,欧美发达国家在城市气候变化经济评估系统建立和碳税征收方面都有成功的应用,但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我国气候变化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来说,比较适合在发达省份以市域或省域为单位开展成本收益评估,发展中省份则应将更多关注放在评估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害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此外,我国也应关注在欧盟地区实施较为成功的碳税政策,虽然目前在中国开征碳税的可能性较低,但是对碳税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税率选取及立法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0.
论文首先分析和总结了影响西安地裂缝发展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随后,利用三维非稳定渗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根据西安市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预测了地面荷载的变化;以时间、地下水位和地面荷载为基本变量,建立了预测f 7地裂缝活动趋势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最后,借助MATLAB语言进行编程,利用训练稳定的网络模型,预测了f 7地裂缝的活动趋势以及年平均的垂直位移沉降量,为进一步研究西安地铁2号线安全运行和防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