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63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three-dimension (3D) computational model wa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ake grilles of two different fuel cell vehicles. The models of the intake grilles wer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zes of two vehicles, namely, Roewe 950 and Toyota Mirai, considering the heat dissipation unit to simplify the heat transfer model of the vehic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lative to Roewe 950, Mirai intake air flow rate was approximately 10% higher, the heat transfer capacity was approximately 7% higher, and the intake grille area was larger. The coolant outlet temperature of Mirai was lower than that of Roewe 950, which was beneficial for the long term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a fuel cell. This comparative study provided guidance for the intake grille and radiator design of fuel cell vehicles.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fuel cell vehicles on the market and conventional vehicles was that in the former,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as replaced with a fuel cell stack, which had insufficient heat transfer capacity because of the reducing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creasing the intake grille area and the heat exchange capacity of the radiator were the key iss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el cell vehicles. In this study, an optimal window opening angle of the radiator fin of 23° provided a maxim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冲击水浴喷雾式除尘器在柳钢焦化厂的应用试验情况,制作安装,调试运行后检测鉴定表明,冲击水浴喷雾式除尘器应用在冶金焦末粉尘上,不但操作简单,维护方便,除尘效率高,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廉,只有电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的20%左右。  相似文献   
3.
机载产品盐雾试验结果评定判据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当前机载产品盐雾试验标准中缺少明确、可量化评估指标,试验结果评定判据粗略笼统且以定性评价为主,已不能满足产品发展和使用环境扩展需求等现状,在总结国内外现行盐雾试验标准的结果评定要求基础上,分析当前机载产品盐雾结果评定判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提出改进试验结果评定可操作性的建议,指导机载产品盐雾试验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飞机喷洒农药的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军 《环境科学学报》1995,15(3):322-329
通过田间试验,对装配GP-81扁扇型喷头的运5飞机在水稻和棉花上喷洒农药中的药液损失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2,4-D丁酯对敏感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元三次方程Y=b0+b1x2+b2x^2+b3x^3能很好地描述药液飘移与下风距离的关系,方程中的参数具有明确的实验意义;2,4-D丁酰对700m下风距离内的向日葵类高敏感植物有明显药害,对350m范围内的大豆等中等敏感植物也有药害;药液由于飘移和蒸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喷射沉积耐热铝合金管坯经挤压变形 ,变薄旋压筒体的研制过程 ;重点论述了热旋成形筒体的工艺路线。试验探讨了耐热铝合金的旋压温度为 35 0~ 45 0℃ ,道次变薄率约为2 0 % ,累计变薄率约 5 0 % ,需中间退火 ,退火温度宜取 35 0℃。热旋结果认为 ,喷射沉积耐热粉末铝合金铸坯直接热旋成形困难 ,需经挤压比大于 4的变形致密 ,有助于热旋成形。耐热粉末铝合金挤压坯加热变薄旋压 ,应采用小压下量多道次的变形过程 ,逐渐细化晶粒组织 ,才能旋出综合性能良好的筒形件。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喷雾旋流烟气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等,根据在2.8-52MW锅炉上应用情况,对技术关键和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常温酸性腐蚀对热障涂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性盐雾腐蚀试验对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热障涂层进行了常温腐蚀,研究了常温酸性盐雾腐蚀对热障涂层的微观形貌以及高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温酸性腐蚀使热障涂层表面变得粗糙不平,产生了较大的裂纹.经过150次高温循环氧化后,顶层氧化锆晶粒排列疏松,裂纹进一步扩展,中间层--粘结层氧化速度加快,生成了疏松的TGO层.TGO的体积膨胀效应使得陶瓷/粘结层界面结合力降低,缩短了涂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0Cr18Ni9(钝化)不锈钢与0Cr18Ni10Ti(钝化)不锈钢在酸性盐雾条件下的腐蚀行为,为发动机零件选材及防护措施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按GJB150.11A—2009《军用装备环境试验方法盐雾试验》进行,调节溶液p H到3.5±0.5,以24 h喷雾润湿+24 h干燥为一个循环,分别开展2(96 h)、4(192 h)、5(240 h)个循环的酸性盐雾试验。采用目视、称量、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对盐雾腐蚀后试样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 0Cr18Ni9(钝化)与0Cr18Ni10Ti(钝化)两种奥氏体不锈钢均发生了轻微的腐蚀,主要为局部腐蚀及均匀腐蚀。结论两种金属在酸性盐雾条件下耐蚀性良好,且可满足目前海军型发动机对材料耐酸性盐雾腐蚀的要求,0Cr18Ni9(钝化)略优于0Cr18Ni10Ti(钝化)。  相似文献   
9.
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过程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模拟试验研究了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中脱硫渣再循环利用、气体参数(SO2浓度、气速、气温)及浆液参数等对脱硫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喷雾干燥塔内传热传质过程。本文结果将有助于改进喷雾脱硫塔的设计和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获取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飞行着靶姿态.方法 提出一种基于2台高速相机双光轴交汇的测量方法,即利用2台相机同步拍摄,获得各自物体的姿态角度,根据相机光轴方位、相机与目标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推导出物体着靶角的数学表达式,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获得几种特殊情形下的简化形式.结果 把该方法应用于跌落试验的实测分析,迅速且准确地获得了物体的着靶姿态.结论 该方法中相机的布置方式受试验场所的约束较小,可为跌落、高速撞击等异常安全性试验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