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8.1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初期,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法律要求;随后,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战略环境评价在中国的雏形也在相关法律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于2002年通过使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重要部分,由此中国的战略环境评价制度逐步得到建立。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EIA)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特点,阐述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讨论了GIS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GIS技术在项目EIA、区域EIA、累积EIA及战略EIA,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重点介绍了GIS在公众参与中的应用及基于"5S"的EIA.  相似文献   

3.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亟待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1973年开始引入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并于1979年确定和推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都应当有公众参与,但在实践中有关方面的规定却过于原则,特别是没有明确公众在环评程序中的环境知情权.  相似文献   

4.
环境伦理 (EE)渗透于环境影响评价 (EIA)的各个环节 ,深入揭示两者的联系 ,说明EIA过程中的EE的作用 ,并且以正确的伦理原则指导EIA的开展 ,对二十一世纪EIA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环境影响“重大性”判断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备选方案决策中的伦理问题作了探讨 ,希望引起更多专业人员和决策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1979年建立环境影响评价(EIA)制度以来,在预防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位日益提高,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执法中存在执行力不足的缺陷却一直难有突破,究其原因,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缺乏具有可操作性执法效力的环境行动计划(EAP)。本文从介绍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入手,引入环境行动计划的概念,介绍环境行动计划的概念、内容、编制要求和制度保障等,并展望环境行动计划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推广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也是项目后评价的内容之一。结合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继续强化环评全过程监管,制定环境影响后评价办法",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应是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理论提升及为实践应用提供基础。1969年,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确立环评制度并制定《国家环境政策法》,截至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170个国家、地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通过立法或国际条约采纳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发布  相似文献   

7.
李波 《沿海环境》2003,(6):41-42
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与发展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是最早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之一。1979年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地位。经过20多年来的实践,这一制度不断完善,对于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企业的优化选址、预防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为了更好地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力求从源头上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体现“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全国人大历经4年的时间,制定出台并由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8.
继1998年国务院发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包括环境影响损益分析以来,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章第十七条再次重申,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此条款首次从法律高度确认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要求,使原本仅是环境经济学家们研究兴趣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正式进入决策过程,开始有可能发挥决策的影响力.但是迄今为止,除了上述法律法规中的要求外,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在中国并未真正被制度化,理论界和决策者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目标、方法、程序和管理规定等问题都存在诸多争论,限制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在决策中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总结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EIA)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EIA有效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分级标准和评估方法。选取1995~2002年间完成的80本环境影响报告书(EIS)对深圳市EIA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EIA有效性指数偏低,有效性一般.EIA制度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制度体系有待完善、法律法规执行不够严格、评价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最后提出改进EIA有效性的建议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战略环境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环境影响评价概念首次提出。美国在1969年通过立法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迄今,环境影响评价已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70年代中期,一些欧美国家认识到单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开始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扩展到规划层次;到80年代初期,又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扩展到政策层次,80年代末,战略环境评价(SEA)应运而生,并开始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接受。至此,第二代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逐渐形成。战略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从微观到宏观的战略转移,是指对法规、政策、规划和计划的…  相似文献   

11.
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EIA)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特点,阐述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讨论了GIS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GIS技术在项目EIA、区域EIA、累积EIA及战略EIA,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重点介绍了GIS在公众参与中的应用及基于“5S”的EIA。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12,(22):2
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是环境立法乃至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我国环境立法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环评法》不仅完善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正式确立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了从决策的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了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国家的综合决策.  相似文献   

13.
《环评法》公布历程 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969年,美国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固定下来的国家.此后,许多国家陆续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 中国从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至《环评法》的出台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x820 .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罗宏…(中国环科院)//环境与开发/江西省环保局一2仪幻,15(1)一43一44环图X一16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间题主要有:1.没有普遍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环境影响评价始终处于被动反应地位;3.评价对象仍局限于建设项目;4.没有重视公众参与;5.缺少环境影响后评估环节;6.环评委托缺乏公平竞争机制;7.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不高;8.环评人员素质较差;9.环评费用得不到保证。对策及建议:1.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3.采取新的环评单位选择方式;4.改进对环境影…  相似文献   

15.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早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就有规定,于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进行了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事前的评价,具有不可预料性和不确定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可以避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效果.本文对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进行了认识,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上海市1991~2000年间完成的36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用环境影响评价(EIA)启动时间、替代方案分析、累积影响分析、公众参与、后期环境监测管理计划、清洁生产分析6个指标构建EIA有效性评估体系,评估了过去10年来的上海市EIA有效性.评估结果表明,EIA政策体系存在一定缺陷,对一些EIA法规条例的执行不够严格;EIA导则中的一些技术方法的规范性不强,应用中的差别性较大;EIA中各行为主体的协调性不高,EIA工作的管理运作过程不够通畅.最后提出了改进EIA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境影响评价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坦  汲奕君  吴婧  张一心 《环境保护》2013,41(14):35-38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是我国环境管理"老三项"制度之一。自1979年"环保法(试行)"将其确立为一项法律制度以来,环评在我国已实施了三十几年,若加上之前作为其发端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我国的环境评价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如今环评已成为环境保护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权责、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环境管理重点、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等做出了规定,确立了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随后,通过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建立了我国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具体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总量控制制度、区域限批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环境规划制度及限期治理制度等.其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环境规划制度处于决策链前端,对于预防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后,规划首次成为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极大地提高了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通过已经10年了,"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突出又醒目的法律条款,写入此法,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赋予了法律权力.《环评法》还就公众参与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建设单位,应以听证会、论证会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2006年,环保部又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详细规定了公众参与环评的方法、规章制度. 十年一回眸,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已逐渐成为一个建设项目通过的必经程序.近十年,我国公众参与环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公众作用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20.
充分认识制定<条例>的意义和必要性 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在我国环境立法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它初步确立了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