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三峡库区位于江汉平原和四川成都平原两大血吸虫病流行区之间。经调查,三峡库区重庆段从未发现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但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大,流速减缓,泥沙淤积量增加,库区内可形成冲积洲及滩地,加之库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很可能导致钉螺的孳生及扩散,使血吸虫病蔓延到库区。利用GIS和RS技术,探讨了在三峡库区寻找钉螺可疑滋生环境的方法。使用的主要数据包括1971~2000年的重庆市及周边气象站点的观测气象资料、长江主航道及其支流的水文数据以及4景ETM遥感影像。根据适宜钉螺生存的气象要素、消落带和植被等关键生态参数,试图找出三峡库区重庆段适宜钉螺生存的可疑滋生区域,并确定了巫山的大昌镇和开县的渠口镇为重点监测区  相似文献   

2.
血吸虫病医学地理学与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病学研究涉及到大量与血吸虫及其寄生宿主有关的生态环境知识与参数,这些方面为从地理学角度解释过去由实践经验和调查总结得到的中国血吸虫病疫区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参阅了大量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总结了血吸虫生活史中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虫卵、毛蚴、尾蚴阶段和寄生宿主钉螺、哺乳动物的生态特点与流行机理。结果认为:生态环境条件能同时满足血吸虫及其寄生宿主的生态要求是血吸虫病流行传播的基本条件,血吸虫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终宿主哺乳动物和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度过,钉螺生态条件的苛刻性是血吸虫病流行传播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钉螺的空间分异规律与特征成为血吸虫病疫区类型的划分的主要依据。最后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钉螺孳生地有关地理环境因子(植被、土壤、地貌、高程、水文、水力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论是:大的地貌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水文条件,从而形成不同的钉螺空间分布格局,结果产生了不同的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分布特点,最终决定了血吸虫病疫区的类型,与中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的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 NDVI、Landsat遥感影像及气象观测数据,应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阐明了2000~2015年丹江口库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库区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16 a来丹江口库区植被覆盖度呈增加的趋势,增速为4.73%/10 a(p < 0.001);(2)40.94%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主要分布在库周丘陵和平原地带;10.04%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减少显著,主要位于西北部伏牛山区及库区建成区周边;49.02%的区域变化不显著;(3)丹江口库区植被覆盖度受气候变化影响不显著,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中灌草地和农业用地转变为林地是库区植被覆盖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农业用地转变为水体和建设用地是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降低的重要因素,这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受造林、退耕还林、水库蓄水以及建设活动的驱动;(4)生态建设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对库区植被覆盖度的稳步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土地利用;丹江口库区  相似文献   

4.
归纳了我国三峡工程、退田还湖及南水北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所引起水位、植被及微生物气候等生态环境要素变化对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分布的影响,分析了血吸虫病疫区的变化趋势和钉螺北移的可能性。研究表明三大工程实施区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加之我国新增有螺面积明显增多,血吸虫病疫情呈此消彼涨态势,血防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国内有关工程对生态环境及血吸虫病影响的研究,主要为局部的调查报告及在现有基础上预测工程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变化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因此,建议应用GIS和RS等技术,监测分析生态环境变化,并进一步研究社会经济变动与血吸虫病传播的关系,同时,工程实施地区应提高疫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并结合林业、水利工程建设对有螺环境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5.
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是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MODIS 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2001~2018年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度,结合植被覆盖度变化类型提取模型及分布指数,揭示了库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植被以高和中高覆盖度为主,其分别占库区总面积的65.72%和28.61%。18年来,库区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为0.14%;(2)库区植被稳定类型占总面积的79.50%,植被改善占16.71%,植被退化占3.79%。26个区(县)中,长寿区、江北区等7区的植被改善面积小于植被退化面积,存在生态退化风险;(3)高程小于500 m、坡度小于6°的区域植被退化优势显著;高程500~1 100 m的区域植被改善为主导类型;坡度6°~15°的区域无明显优势分布;高程大于1 100 m、坡度大于15°的区域植被稳定和植被改善类型为优势分布;(4)库区不同坡向上,平坡上的植被退化类型显著,当坡向由阴坡向阳坡转变(西坡→南坡,北坡→东坡)时,植被覆盖度变化优势分布类型由植被退化型转变为植被改善型。研究结果揭示了三峡库区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对库区生态环境评价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物埂治理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阐述了三峡库区耕地构成和开展针对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试图通过种植不同的生物篱笆,探求治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选择了7种不同的生物篱笆,设立小区试验研究生物埂对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机理,分析其水土流失构成机理与成因,提出了三峡库区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与措施。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应用生物埂技术可以保持水土,主要是减少土壤中养分的主要载体<\{0.02 mm\}大小的泥砂颗粒的流失,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大库区环境容量。实施生物埂技术可以创建缓坡梯田,金荞麦、百喜草等是适合库区实际的生物埂植物。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是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是我国血防工作的重点区域。近些年来,虽然湖北省的血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疫情仍时有发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目标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由于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中间环节,灭螺、控螺就成为血防工作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鉴于此,对湖北省近期钉螺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制图与空间分析,对于确定灭螺、控螺的重点区域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首先收集整理了湖北省血吸虫年报及各县市的查灭螺资料,并利用软件ArcGIS软件将钉螺螺情数据导入数据库,建立湖北省钉螺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绘制了钉螺空间分布图,然后对钉螺分布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省内钉螺及钉螺易感地带沿长江中游、汉江两岸以及与两江相通的湖泊洪泛区分布,并呈明显的粗带状;各流行区类型(湖沼垸外亚型、湖沼垸内亚型和山丘型类型)钉螺地理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江湖洲滩为钉螺主要孳生环境,总体沿两江呈不连续窄带状分布,沟港环境钉螺分布范围广而离散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5年的MODIS EVI数据,采用MVC、趋势分析和分布指数法,分析了重庆近16 a来植被的季节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减少类型冬季比例最高(6.33%),主要分布于受库区蓄水和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河谷、城镇及其周边地区;植被不变类型秋季比例最高(88.23%);植被增加类型春季比例最高(31.50%),主要分布于农业种植的西部丘陵区和中部平行岭谷地区。(2)植被变化类型优势分布区域各异,植被减少主要分布于小于400 m、小于 6°区域,植被增加主要分布于400~1 000 m、6°~15°区域,在大于1 000 m、大于15°区域植被相对稳定。(3)从春季到夏季,植被减少类型向低地形区(< 800 m,< 6°)移动,而植被增加类型则向高地形区(> 800 m,> 6°)移动;从夏季到秋季,植被减少类型向高地形区(> 500 m,> 6°)移动,而植被增加类型则向低地形区(< 500 m,< 6°)移动;从秋季到冬季,植被减少和增加类型均在向高地形区移动,在高地形区,植被减少(> 1 300 m,> 15°)分布强于植被增加(> 500 m,> 6°),在低地形区则是植被减少(< 1 300 m,< 15°)分布弱于植被增加(< 500 m,< 6°)。(4)在坡向的分布上,除了平地区域外,植被变化幅度在北、东、南、西坡向上随季节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MODIS EVI;趋势分析;地形分布指数;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
抽样设计是钉螺调查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统计推断的总体精度。目前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调查常用的系统抽样设计方法存在样本量大、代表性不强、抽样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对与钉螺空间分布上具有协同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寻找可代表钉螺空间分布的代表性样点,提出一种基于代表性样点的抽样设计方法。将本研究设计的方法应用于鄱阳湖区恒湖农场茶叶港草洲的钉螺抽样设计研究,对采集的代表性样点进行误差分析,并将抽样结果与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进行精度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提出的“基于代表性样点的钉螺抽样设计方法(SORS)”明显优于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抽样绝对误差分别为:0.440 7、1.551 4、3.565 3,相对误差分别为:1.048 1、3.689 7、8.479 6。本研究表明新方法能够获得比现有血防部门的钉螺调查方法更高的估算精度,可为优化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调查方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模糊聚类;抽样设计;代表性样点;钉螺  相似文献   

10.
针对库区移民的水质满意度问题,应用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基于满意度感知理论,构建了库区移民水质感知有序逻辑回归模型,以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情况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最高教育水平、水源、庄稼种类、日常污水去向、周期性淹没意向等要素对移民水质感知具有显著影响;(2) 上游移民相较于中下游移民对于未来水质政策更乐观;(3)随着教育水平提高,移民对未来预期更加理性;(4) 日常污水去向要素对移民的水质感知存在空间异质影响,使用明渠的群众更倾向于认为水质将会变好;(5) 移民生活用水来源获取越难,对水质变化感知越差;(6)种植主粮作物的移民,对未来的水质预期更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能够提升移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对金沙江上游梯级开发的发电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调水工程规划从大渡河调水25亿m3,从雅砻江调水15亿m3,调水对金沙江上游大渡河及岷江、雅砻江、金沙江(简称“三江”)的水电开发带来一定影响,调水减少了电站入库水量,使“三江”的可开发水力资源减少;改变了径流的年内分配过程,使年内丰平枯期发电量结构发生变化,装机规模减少;而且,上中游河段受影响大于下游。跨流域调水工程可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也将给调水地区带来生态环境及水电开发影响,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趋利避害,促进全流域,全地区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为评价水利枢纽工程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在分析该模型缺点的基础上,采用了资源产出作为生态承载力供给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江西省廖坊水利工程建成后,生态生产性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表现在灌区和下游保护区的耕地的单位生态生产力提高等方面。最后计算了廖坊水利工程兴建之前的2001年和建成后的2007年的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廖坊水利工程建成后,生态承载力有较大提高,总的生态承载力增加了79 521 hm2,其中,可耕地的生态承载力增加了74 604 hm2,由于水库淹没导致生态承载力减少了16 735 hm2。  相似文献   

13.
江汉平原水利工程密布,大型调水工程对流域用水格局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时会影响调水工程调入调出区供需水情况,从而影响流域的水资源的分配。梳理了江汉平原主要调水工程,重点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引江济汉工程的规划设计指标及实际运营状况,分析江汉平原潜在的用水矛盾。此外,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随着干旱时长和频次增加,会导致各调水工程抽水引水成本提高,从而加剧江汉平原用水矛盾。结果表明:(1)从工程设计和运行来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达到调水设计后,引江济汉工程在保证汉江下游用水需求上受限可能性很大;(2)引江济汉工程自运行以来,虽未有较长时间的泵站抽水引水,但就2018年的泵站抽水引水成本来看已经达到运行总经费的30%。如果引江济汉工程引水口长江水位下降,自流引水受限,使用泵站抽水引水时长及频率将会增加,会导致引水费用进一步增加;(3)"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济渭"、"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再叠加汉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如遇枯水年份,汉江水资源配置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对汉江流域及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洪湖演变的驱动力及其生态保护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洪湖的形成与演变历程,总结了洪湖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及其作用机制,认为地质活动和长江泛滥奠定了洪湖的成湖基础;古气候环境推动了洪湖面积变化和沼泽化过程;近代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洪湖生态环境的退化;三峡工程会促进洪湖生态环境的恢复,但也可能加剧洪湖的淤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洪湖保护的对策:完善立法,加强管理;深入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在保护优先前提下,对洪湖资源进行适当开发利用;逐步实施包括洪湖通江在内的生态恢复措施;加强洪湖生态需水的研究,积极应对三峡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城市水环境破坏严重。政府部门曾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水环境,但并未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由于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科技部在武汉市汉阳区启动“水专项”寻求有效的治理模式。由于采用新的制度安排,注重科学技术与管理制度的结合,明显改善了汉阳地区的水环境。“武汉水专项”的试验显示出市场机制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这类公益项目中同样是有效率的。构建更加有效的城市水环境治理运作机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构建城市水环境治理运作机制的核心是在确保水环境改善的公共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水环境治理投入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城市水环境治理可以成为具有广阔市场和丰厚盈利的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城市水环境破坏严重.政府部门曾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水环境,但并未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由于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科技部在武汉市汉阳区启动"水专项"寻求有效的治理模式.由于采用新的制度安排,注重科学技术与管理制度的结合,明显改善了汉阳地区的水环境."武汉水专项"的试验显示出市场机制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这类公益项目中同样是有效率的.构建更加有效的城市水环境治理运作机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构建城市水环境治理运作机制的核心是在确保水环境改善的公共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水环境治理投入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城市水环境治理可以成为具有广阔市场和丰厚盈利的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河优的下段,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涉及的20个县市称库区,总面积约5.5万km^2,三峡库区已发现853处大型文物古迹,水库蓄水后大部分文物古迹将不受影响,但少部分将全部或部分受淹,中国政府一贯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三峡工程开工后,已拔出专门经费,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加强文物古迹调查,考古勘探,加速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抢救,切实保护三峡库区文物。  相似文献   

18.
经济植物复层栽培对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和移民经济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工程兴建后,由于大量耕地被淹,移民后靠,库区的生态环境与移民经济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本文提出了经济植物复层栽培方法,对其在减少库区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和解决库区移民经济方面的作用作了全面的论述。经济植物复层栽培是解决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移民经济的基本途径,采用扩大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来解决三峡库区移民经济问题将会加剧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调节典型时段对洞庭湖湿地水情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与长江联系紧密,三峡工程运行将改变洞庭湖的水文过程,影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了评估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湿地的水文影响,选取水文情势变化大且可能对植被生长产生重大影响的汛末蓄水和汛前腾空两个时段,运用反映江湖水动力交互的水动力学方法计算了三峡水库不同调节流量下湖泊水位与流量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湖泊高程和面积关系曲线,分析了不同增减下泄流量对洲滩湿地淹没出露的影响。结果表明,洞庭湖吞吐长江,复杂的江湖水动力交互作用使得湿地水文过程变化有明显的非线性。在恒定流条件下,汛末蓄水减泄4 000 m3/s流量可使城陵矶水位降低1 m。同样抬高1 m水位,汛前腾空约需增泄3 500 m3/s。在空间分布上,三峡水库调节对洞庭湖水情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受江湖关系和湖盆地形的影响,与长江水力联系紧密的东洞庭湖、南洞庭湖东部和西洞庭湖北部受三峡水库调节影响大,而西洞庭湖南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