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发展阶段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环境道德关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它作为环境意识的核心内容,决定着人们的环境行为取向。当前我国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发展正处于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阶段。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尚须由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阶段向生存系统协调论阶段迈进。  相似文献   

2.
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及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同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特征不同。本文以沿海地区“人”与“地”之间矛盾的产生、发展以及追求协调的历史过程为线索,将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划分为混沌阶段、原始和谐阶段、矛盾发展阶段、矛盾激化调整四个阶段。影响人地关系的因素较多,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气候、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破坏性活动。从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过程,可知人地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沿海地区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以优化人地关系:①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深化对外开放;②通过生态工作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等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③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缓解陆上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从"两条主线论"考察中国文明进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审视,在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除了存在传统史学所强调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条主线外,还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主线,本文以中国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为例证,初步论证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中国文明发展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公平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关系:环境社会系统中的四种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主要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例,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演化中存在分裂的现象,并初步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被分解成两种关系,即人与夭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从系统的整体角度考虑,将涉及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人与天的关系;从自然中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此种分解亦可以作为理解"李约瑟问题"的一种视角.本文将这两种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共四种关系,统一在三种生产理论的框架内.这样的划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环境管理学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区域持续发展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协调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主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持续发展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我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新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具有综合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能力,为科学决策和实现区域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同时,地理信息系统为在区域持续发展中利用生态学方法、时序分析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我国,区域持续发展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与政府部门的重视。应该注意到,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本文主要讨论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探讨建立区域持续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整体论视角出发,从讨论文明的概念和表现入手,对"文明"和"社会"的定义进行了新界定。文明是指人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方式以及居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观。文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待,或者说是认识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类文明演变的历程和今后的走向,剖析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人群的组织方式)在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的不同样式,提出了当今人类正处于由工业文明时代向新的环境文明时代转折的过渡阶段的论断。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演变和演替的规律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人类所处时代的特点,特别是要对当今人类文明的演变与演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人类文化发展伴随生态恶化的发展历程。试图揭示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演化之间的深机制给出了二者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并刻画了人类文化循环与自然生态循环的作用过程,同时探讨了GIS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一系列具有全球性质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日益凸显,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境。无论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或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还是从消费的公平性角度来分析,纵欲享乐的消费主义方式都有很多无法回避的罪责,它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且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正是通过对工业文明消费观的反思和批判,可持续消费伦理应运而生。可持续消费通过控制自身的消费保护资源、降低污染强度实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伦理目标;通过节制过分的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生活的完善增进了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伦理关怀;通过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强化了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伦理责任,可持续消费所具有的三维伦理向度,使其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消费方式的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成为人类应对危机理性的自觉和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三种供需关系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提出在人与自然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存在着三种有决定性意义的供需关系,分析了这三者的异同与联系,剖析了它们在人类社会运行、发展中和及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从可持续发展看两大部类生产理论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大部类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它的潜在假定之一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分析传统两大部类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生产环境资源的第0部类,从而构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部类生产理论。在社会总资本重新划分的基础上,对三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以及不同生产条件下的三大部类的生产状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机制:人地关系矛盾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人地关系是非线性,非对称的关系;人地矛盾的激是人类利益 劝的结果,核心是人类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争夺。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类自觉调控和法律制约。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剖析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和谐的破坏作用。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阐明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对抗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人类征服、改造甚至掠夺自然;自然又加倍报复人类;人类与动物争夺生存环境;人类与动物相互伤害。要实现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以及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等等。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关系新认识及环境伦理学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环境伦理学逐渐兴起,它要求人类从道德的意义上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重视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The interaction of man and nature is considered in terms of classical ecology, which is becoming a synthetic systemic science based on a set of other sciences. The divisions of modern human ecology that deal with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levels of ecological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different degrees.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necessity of discrediting the mechanistic concept of opposi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ecific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man related to group adaptatio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global role of all living organisms in the maintenanc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Earth.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生态保护与天人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时代。探寻“天人合一”向“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现代性转化的途径,将有助于我们重瓤认识自然,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人类的道德责任意识及科学实践精神,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架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从把握人与自然共生的辩证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认为体系的框架主要有五个层面 :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上 ,确立经济与生态的兼容观 ;在处理各方利益关系上 ,确立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观 ;在生产增长的理念上确立集约化经营观 ;在生活方式选择上 ,确立适度消费观。在实践中 ,我们要把这种新的观念变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觉力量 ,这就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导向、责任考核、现代科技的“生态化”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等途径  相似文献   

18.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人的生存空间、活动空间以及人的生存活动、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来论述人地关系,并且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的角度讨论了人地关系矛盾的内涵与外在表现,进而提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人地关系的危机和性质及协调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危机的本因是人类意识和社会经济行为与其生存环境的潜在利用方向、可承载量之间存在的巨大不整合和全面失衡,其核心是资源问题。人地关系的性质是多种人地关系因子共同作用的区间对应的函数关系。人类应当采取“多管齐下、本标兼治”的协调战略,树立资源中心论观念,着力于改善资源利用结构和效率,改进人地关系的关联方式和复合作用效应,建立多层次的人地协调工程,推动人与自然的根本和解和全面合作,最终实现两者的整体同一化和共生协调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思考和认识的永恒主题。目前,人地关系呈现出历史性和全球性的危机,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障碍。探讨危机产生的根源,研究人地关系的性质,并从中确定调控人地关系的基本思维和方式,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测度可持续发展的资本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人地关系协调分析法与经济分析法,特别是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相结合,提出了可持续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概念,探讨了发展中人文资本、自然资本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测度可持续发展的资本指标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