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钧伟  杨建丽  刘振宇 《环境科学》2009,30(12):3455-3460
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模拟烟气(N_2、SO_2、O_2)气氛下,气态Hg~0在V_2O_5/AC催化剂上的吸附脱除行为.考察了V_2O_5担载量、SO_2浓度和吸附温度等对V_2O_5/AC吸附脱除Hg~0的影响,并对V_2O_5/AC上吸附汞的形态进行了XPS分析表征.研究发现,V_2O_5/AC对Hg~0的吸附能力远大于载体AC.汞的吸附量与V_2O_5/AC中V_2O_5的质量分数有关,随着V_2O_5质量分数从0.5%增加到1.0%,汞的吸附量从75.9 μg·g~(-1)增加到89.6 μg·g~(-1) (无氧) 和115.9 μg·g~(-1)增加到185.5 μg·g~(-1) (有氧),远高于相同吸附条件下的AC上的汞吸附量 (9.6 μg·g~(-1)和23.3 μg·g~(-1)).SO_2对Hg~0的吸附有促进作用,主要是由于SO_2和Hg~0在V_2O_5/AC上发生了化学反应.但是当SO_2体积分数从500×10~(-6)增加到2 000×10~(-6)时,V_2O_5/AC对汞的吸附量只增加了5%.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结果表明,V_2O_5/AC催化剂在150℃左右的吸附脱除Hg~0的能力最高,汞的吸附量达到98.5 μg·g~(-1) (无氧) 和187.7 μg·g~(-1) (有氧).XPS 分析结果表明,在V_2O_5/AC催化剂表面有HgO和HgSO_4生成,证实了V_2O_5和SO_2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凹凸棒石(PG)负载V_2O_5制得V_2O_5/PG催化剂并将其用于脱除烟气中的Hg~0.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V_2O_5/PG催化剂脱除Hg~0的性能,考察了反应温度、汞浓度、空速、烟气成分等对V_2O_5/PG脱除Hg~0的影响,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逐级化学提取和程序升温脱附实验分析了V_2O_5/PG上吸附Hg的形态.实验结果表明,V_2O_5/PG催化剂在120~210℃范围内、电厂烟气净化空速和所含汞浓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脱除Hg~0的能力.烟气成分对V_2O_5/PG脱除Hg~0的影响不同,O_2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SO_2和H_2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NO和CO_2的作用不明显.O_2、SO_2和H_2O共同存在时,促进了Hg~0的脱除.傅里叶红外光谱、逐级化学提取和程序升温脱附实验的结果证实,V_2O_5/PG上吸附的汞存在不同形态,主要是Hg~(2+)的化合物,表明Hg~0在V_2O_5/PG上的脱除是吸附和催化氧化的共同作用,V_2O_5在V_2O_5/PG脱除Hg~0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混酸溶液中用MnSO4作催化剂快速测定废水COD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提出以MnS0_4作催化剂,在H_2SO_4—H_3PO_4混酸溶液中快速测定废水COD的新方法,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测定条件是:MnSO_4 0.2g;H_2SO_4:H_3PO_4=5(体积比);回流时间1小时,通过对废水COD的测定,取得与标准法相近的结果,回流时间缩短至1小时,试剂费用降低75%。  相似文献   

4.
测定烟道气中 NO_x 的方法是,用含0.03%H_2O_2和0.1N 氢氧化钠的碱性过氧化物溶液吸收气体。约100ppm NO_x 被 H_2O_2迅速氧化为 NO_2或 N_2O_5,而达到完全吸收与吸收液的接触时间则需要2分钟。200ppm 以上的高浓度 NO_x,用含空气或 O 的溶液并激烈振荡在30分钟内亦能吸收。余下的 H_2O_2严重影响有色溶液的吸收率。过量 H_2O_2可用锌粉(0.5g)全部使其分解。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TiO_2-ZrO_2固溶体浸渍法负载WO_3和V_2O_5得到一系列V_2O_5-(x%)WO_3/TiO_2-ZrO_2催化剂。利用比表面积测定(BET)、X射线衍射(XRD)、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 situ DRIFTS)、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表征技术,结合脱硝性能测试,研究催化剂的表面特性、微观结构及脱硝活性;同时针对优选出的脱硝性能较好的催化剂,研究SO_2和H_2O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O_3的负载增强了催化剂孔隙结构的稳定性和Lewis酸的强度。当WO_3含量为9%时,催化剂的孔隙结构最稳定,表面-NH_2活性物种最多,NH_3的吸附量最大脱硝活性最高,在300~400℃的温度窗口平均保持在92%以上。而当烟气中同时含有SO_2和H_2O时,催化剂活性会显著下降,且中毒不可逆。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流动态体系中,烟气主要组分(O_2和水蒸汽)的含量对SO_2在活性炭上吸附量的影响;研究了SO_2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在一定空速和吸附温度下,烟气中O_2和水蒸汽含量分别为5%和8%(Ⅴ%)左右时,SO_2吸附量为最大。SO_2在活性炭上吸附动力学曲线很好地遵循Elovich方程;SO_2吸附活化能E_(?)~0为21.939×10~3J/mol以及Elovich参数,进而得出吸附活化能E_6,与吸附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皮革废水中高浓度的氯化物影响COD_(Cr)的测定。经过实验,加入等摩尔的AgNO_3,按水样中加入K_2Cr_2O_7,溶液与Ag_2SO_4—H_2SO_4。溶液体积比为30:17,改变酸度,可排除Cl~-干扰,准确测定COD_(Cr)的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可用磁分离方法进行分离回收的磁性材料CuFe_2O_4,对其进行了表征及吸附去除土霉素的研究。结果表明,CuFe_2O_4对土霉素的吸附在24h内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溶液pH值对吸附影响很大,pH=6~7时效果较好,土霉素和CuFe_2O_4表面的静电相互作用在吸附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pH=6时土霉素的最大吸附量达到483.31mg/g;增加溶液离子强度对吸附的抑制作用随土霉素吸附量的增大而变得显著,这与土霉素在CuFe_2O_4表面形成的络合物形式有关;400℃高温灼烧处理能有效再生磁性材料,材料重复使用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9.
酸碱改性活性炭及其对甲苯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寒冰  杨兵  薛南冬 《环境科学》2016,37(9):3670-3678
分别用酸溶液(H_2SO_4、HNO_3、H_3PO_4)和碱溶液(NaOH或NH_3·H_2O)浸渍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并对酸改性活性炭进行碱溶液二次改性处理,通过表征改性前后活性炭BET比表面积、孔结构、表面官能团等理化特征和测定其对甲苯蒸气的饱和吸附量,研究了影响活性炭吸附甲苯蒸气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酸改性使BET比表面积、微孔面积、微孔容积减少、表面酸性官能团增加,而碱改性呈现相反的理化特征变化.活性炭理化特征的变化可能与改性溶液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有关,并且这种相反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活性炭对甲苯蒸气的吸附.3种酸改性的活性炭对甲苯蒸气饱和吸附量相对于原活性炭减少9.6%~20.0%,而两种碱改性的活性炭则增加29.2%~39.2%.相关性分析显示甲苯吸附量与BET比表面积、微孔面积、微孔容积正相关,而与表面酸性官能团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微孔容积和酸性官能团数量是影响活性炭甲苯吸附的关键因素.二次改性活性炭甲苯吸附量与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团拟合结果则表明,—COOH、C=O和—OH都对活性炭甲苯吸附能力有影响,其中—COOH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提高活性炭对甲苯吸附能力,改性宜以提高活性炭微孔容积和减小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特别是—COOH数量为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10.
1.方法原理 1.1 将一片玻璃纤维滤膜以K_2CO_3溶液浸过暴露于大气中,气态硫,如SO_2就以下式被固定下来: K_2CO_3 SO_2 O_2→K_2SO_4 CO_2 H_2O  相似文献   

11.
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仪,设计多种进气工况的单吸附/共吸附实验,并结合SO_2中毒前后的BET、XRD、XRF表征和性能实验,研究了V_2O_5-WO_3/TiO_2-ZrO_2催化剂的SO_2中毒机理。原位漫反射红外实验表明NH_3和SO_2都可吸附在催化剂的表面,产生竞争吸附,且两者的竞争吸附能力不相上下;NO在催化剂表面无吸附,SO_2和NO不存在竞争吸附;不论气相中是否有O_2,催化剂表面都不会有吸附态的SO_3出现。BET的结果显示,催化剂在SO_2中毒前后的孔径分布结果基本相同,表明SO_2对于催化剂孔隙结构的影响较小。XRD的结果显示,催化剂在SO_2中毒前后的谱图基本相同,表明SO_2对于催化剂晶体结构的影响较小。XRF的结果显示,当催化剂在SO_2中毒后,催化剂表面会有极少量的S元素检出,表明SO_2的存在确实会导致金属氧化物的硫酸盐化。性能实验的结果显示,随着SO_2含量逐渐增加,催化剂的脱硝率逐渐降低。这些研究说明催化剂的SO_2中毒主要体现在SO_2与NH_3的竞争吸附。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铜和铜合金由于轧制加工过程产生变形硬化,需经中间退火再进入下一工序加工。退火后铜材表面产生氧化皮,为了提高产品表面质量,中间退火后的铜材需要在硫酸溶液中(含H_2SO_4浓度20%左右)酸洗,这时铜材表面的铜、锌等金属离子溶于硫酸溶液中,酸洗液生  相似文献   

13.
NaOH-H_2O_2吸收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硫化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生  张国峰 《环境工程》1992,10(3):57-60,56
用小型抽气泵作动力,氮气或空气作载气,室温下将H_2S气体从烧瓶中随载气抽出,NaOH-H_2O_2溶液吸收。H_2S在碱性条件下被H_2O_2氧化成SO_4~(2-),离子色谱测定SO_4~(2-),换算成S~(2-)含量。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令人满意。取200ml水样,用15ml吸收液,检出限为0.005mg/L(S~(2-)),适用于地下水、地表水和污染源废水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Be—ECR—CPB法测定工业废物中的微量铍。在pH为5.7的条件下,选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PB和Be—ECR形成三元络合物,由于CPB的胶束增溶作用,使方法的灵敏度较原“污染源统一监测方法”中的Be—ECR法,提高4倍左右。本法的C.V<5%。加标回收率为100±5%。一、实验部分(一)仪器和试剂1.仪器岛津UV—240分光光度计;岛津TB—85恒温装置。2.试剂Be~(2+)标准溶液称取0.1388克BeO(基准级),用4毫升浓H_2SO_4加热溶解至糊状,冷  相似文献   

15.
采用焙烧——浸出——净化——电解工艺对含铜烟道灰泥进行回收铜锌的工艺条件研究。实验表明,烟道灰泥在650℃焙烧2小时,然后采用20%H_2SO_4在固液比(S:L)为1:3.5和温度为60~65℃条件下浸出1小时,可获得Cu浸出率89%、锌浸出率95%的良好效果。同时,在pH-2、T=100℃条件下,对浸出液采用黄钾铁矾法除铁,使净化液中铁含量小于2g/L。该溶液经电解处理后,可获得电解铜和工业级硫酸锌产品  相似文献   

16.
改性活性炭纤维对甲醛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对室内甲醛的来源和污染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甲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分别用HNO_3、NH_3—NH_4Cl、H_2O_2对活性炭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动态吸附试验发现用H_2O_2改性后对甲醛的吸附效果最佳,并用日立(HITACHI)X-65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进行了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特别是改性活性炭纤维治理含甲醛的空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废多聚甲醛的回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废多聚甲醛加入其重量0.5%的H_2SO_4,加热至100℃,可解聚废多聚甲醛为甲醛溶液,回收率可达91%,所得产品可作为化工原料,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饮用水中六价铬的富集与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价铬是有毒的,它是致癌物质之一。饮用水中ppb级六价铬,无法用一般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目前国外多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和中子活化等方法,由于国内大多数单位不具备此条件,本文采用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富集六价铬,用亚硫酸硫磷混酸作洗脱剂,以二苯基碳酰二肼显色,测定铬的含量。本法富集倍数为100,其方法回收率达94%以上,可用7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实际水样。实验部分 (一)试剂 1.0.5%Na_2SO_3溶液:0.5%Na_2SO_3溶解于0.5%硫磷混酸中。 2.0.5%KMnO_4溶液 3.20%脲素溶液 4.10%NaNO_2溶液 5.0.25%二苯基碳酰二肼丙酮溶液 6.Cr(Ⅵ)标准溶液:以K_2Cr_2O_7(G.R.)配制成200毫克/升的贮备液,用时以石英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7.树脂处理:717阴离子交换树脂,经磨细至80—100目,用1:1 Hcl浸泡24小时后,用蒸馏水漂洗,以2N H_2SO_4浸泡过夜,定型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备用。 (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含Cu-EDTA废水吸附法处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活性炭吸附法对Cu-EDTA废水的处理进行了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对含Cu40mg/L的络合剂废水,利用络合铜在酸性条件下的不稳定和活性炭表面电荷作用,在pH=5—6,采用活性炭进行搅拌吸附0.5h,铜的吸附率可达98%,出水残铜稳定在1mg/L以下。同时采用0.5mol/L H_2SO_4洗脱回收铜,且做到活性炭再生使用,铜的回收率为98%。为Cu-EDTA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0.045mol/L H_2C_2O_4—1.5×10~(-4)mol/L亚甲基兰溶液中,锡配合物在电极上吸附,其吸附溶出峰清晰。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其检测限达10pp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