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野外采集了汕头国际湿地示范区内3种红树林湿地(苏埃湾天然次生桐花树林湿地、外砂河口人工种植海桑与无瓣海桑混交林湿地、义丰溪口人工无瓣海桑林湿地)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在实验室内分析了沉积物的多环芳烃、有机碳和黑碳含量.研究了多环芳烃在3种不同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有机碳、黑碳与多环芳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环芳烃在天然次生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的累积量显著高于人工恢复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的累积量;不同红树林湿地沉积物对多环芳烃的吸附和累积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多环芳烃的组成成分相似,主要组分为菲、荧蒽、芘和苯并(b)荧蒽;除义丰溪口红树林湿地外,多环芳烃在另外2个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吸附和累积都具有林内含量高于林边缘,林边缘含量高于低潮光滩的特征;有机碳和黑碳对低环多环芳烃的影响不显著,但对高环多环芳烃影响显著,黑碳较之有机碳对高环多环芳烃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海南岛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和红树植物秋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重金属元素(Cd、Cr、Cu、Ni、Pb、Zn和As)在红树林湿地沉积物和秋茄(根、茎和叶)组织内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世界其他红树林湿地相比,重金属含量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和秋茄中均处于较低水平;7种目标重金属元素(除Ni外)在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的含量均低于生物影响效应中位值(ERM),并未达到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害的程度,但受人类活动影响,沉积物中Cd、As等在部分样点污染指数(PI)达到了高污染水平等级;红树植物秋茄体内的重金属与周围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关系密切;基于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F),大部分重金属的计算值是偏低的(<1),这说明秋茄并非一种高效的重金属富集植物。总之,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有限,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这与海南岛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工业污染相对较弱有关。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来深圳湾红树林湿地Hg、Cu累积及其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瑞利  柴民伟  邱国玉  贺蓓 《环境科学》2012,33(12):4276-4283
海湾地区沉积物在输运和沉积过程中记录了人类活动的信息.对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柱状沉积物进行测年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沉积物沉积速率为1.38 cm.a-1.沉积物容重、pH、电导率和总有机碳(TOC)在整个剖面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6~0.71 g.cm-3、6~7、2.93×103~4.97×103μS·cm-1和1.5%~3.8%.随着沉积物剖面深度的增加,沉积物容重和电导率逐渐升高,TOC逐渐降低,pH变化不明显.沉积物中Hg和Cu含量在整个剖面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2~196 ng·g-1和29~83μg.g-1,两者在14 cm以上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再往下又逐渐降低.沉积物Hg和Cu的生态危害系数随沉积物剖面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4 cm深度处达到最大,分别为39.10和13.85.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Hg和Cu的生态危害系数均属于低潜在生态危害.1960~1985年间,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1985~2000年间深圳经济的快速崛起对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的Hg和Cu污染积累及生态危害有显著贡献.2000年后,一系列环保措施的实施降低了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的Hg和Cu含量,改善了红树林的环境生态状况.深圳湾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危害较好地反映了深圳湾周边地区及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对深圳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过程和程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加之从2012年来以有孔团水虱为主的海洋污损动物在保护区内大面积爆发,使红树林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进行污染监测、污染源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诊断、评估、预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连续5 a监测和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污染状况和变化特征,探究其主要污染因子及其成因,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在近5 a的时间里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经历了从2013年—2015年污染程度逐渐减轻,到2016年—2017年污染情况再次严重的过程。根据三种污染评价方法得出近两年塔市、山尾村、三江镇区域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情况最严重,水体污染以有机质和氮污染为主。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高位池养虾数量,实施退塘还林及虾塘养殖废水处理等措施,尽快使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5.
我国红树林净化污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红树林具有净化污水的潜能,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污染生态学为理论依据进行红树林净化污水的研究.国内红树林净化污水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污水排放对红树林的影响,包括重金属污水、含油废水、生活污水等不同类型污水排放对红树林生长、生理生态、红树林沉积物、林区藻类等的影响;二是研究红树林净化污水的效能,包括红树林累积、吸收和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净化效果的研究.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红树林净化污水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红树林净化污水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有机污染物广泛并持久地存在于天然环境中,能够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红树林具有特殊的生态和环境特性,是吸收和积累多种有机污染物的理想场所。本文介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来源,总结了有机污染物对红树植物和动物的影响;评述了有机污染物在红树植物中的积累以及根际微生物对其的降解。最后,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开展并建立红树林大量有机污染物的基础数据库;(2)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同时探究其对红树植物和顶级捕食者的潜在毒性。(3)建立有机污染物浓度与生态效应的量化关系,利用模型评估有机污染物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间接生态效应。(4)加强红树林湿地微生物多样性调查,探究沉积物微生物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例评价了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结果表明: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评价功能层指标的权重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0.443) > 栖息地重要性指数 (0.283) > 栖息地环境风险指数(0.181) > 鸟类群落健康指数(0.094);9个鸟类生态健康指标的权重和赋值分别为鸟类多样性(0.094,4)、栖息地重要性(0.283,3)、土地退化(0.147,3)、噪声(0.074,1)、光污染(0.074,4)、建筑物影响(0.148,2)、重金属污染(0.089,5)、有机污染暴露(0.056,2)和生物入侵(0.035,4);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综合指数为3,处于“亚健康”状态,即当前栖息地适宜性下降,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结合深圳湾的生态现状,建议建立鸟类动态监测网络,促进科学高效的鸟类保护决策的形成,加强城市噪音管制,降低人为活动的直接影响,提升红树林湿地鸟类生境适宜性;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力度,严控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风险,整体提升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农田氮素流失对水环境污染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氮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之一,农田氮素流失是水环境氮污染的主要来源。文章从农田氮素对水环境污染途径、氮污染控制模型、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水环境氮污染防治进行概述。综合国内外农田氮流失污染防治措施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强农田养分管理,利用平衡施肥技术,推广施用控释、缓释肥料,改进施肥方式,从污染源头控制和减少氮素流失;同时,充分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建立人工湿地、植被过滤带、多水塘系统,改变或切断氮污染物的传播途径是控制农田氮素对水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湖泊沉积物质量基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湖泊沉积物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建立切实可行的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是对受污染沉积物进行科学评价和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本论文介绍了沉积物质量基准的概念和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建立沉积物质量基准的主要方法,并对当前沉积物质量基准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当前亟待开展复合污染条件下的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研究,应注重数值型沉积物质量基准和生物响应型沉积物质量基准的有机结合,加快建立沉积物毒性试验的标准方法体系,加强沉积物污染物的赋存形态与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区域特点的沉积物质量基准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提高沉积物质量基准的准确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化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沉积环境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风险程度.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Hg、Cu、Pb、Zn、Cd和Cr的均值分别为0.034、18.733、19.393、65.317、0.235和62.940μg.g-1.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重金属分布存在区域差异,现行河口区重金属含量最高,鲁北古代黄河三角洲区重金属含量次之,废弃河口区为最低.重金属区域分布受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显著,黏土含量对重金属的富集和分布也起到一定控制作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综合污染指数为0.10~4.14,处于低污染状态,Cr是主要污染因子,均值为0.63.6种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r>Cu>Zn>Cd>Pb>Hg.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介于0.46~51.88之间,具有较低的潜在生态风险.6种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参数由大到小顺序为Cd>Hg>Cu>Cr>Pb>Zn,Cd是黄河三角洲的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介绍了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历史沿革,以及关于室内环境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及污染源的研究状况,并对国内外在室内环境污染物质的毒理学和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中国进行室内环境污染系统研究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分析综述的国内外关于室内环境污染和治理的研究进展,提出两个室内大气污染学科方面未来的研究重点;开展地域性的室内环境污染物分布情况的基础性研究;研制新的模块型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汞的甲基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汞的甲基化是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并且与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全面总结了汞的甲基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包括汞甲基化的主要场所、汞的生物甲基化过程、非生物甲基化过程以及影响汞甲基化的因素。并指出研究低纬度带(热带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中汞的甲基化机制及其环境生态影响对汞全球循环的贡献,是今后汞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
湿地土壤在湿地环境功能中的角色与作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文章阐述了湿地土壤在湿地大气调节以及污染物净化方面的角色并介绍了目前湿地土壤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进一步强化湿地土壤环境功能的可能性,希望对今后湿地土壤环境功能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化工废水对红树林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化工废水排放对红树林湿地中植物、水体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1)化工废水的流入加重了近排污口红树林湿地的水体有机污染,由于水体自净和红树林湿地净化作用,远排污口红树林湿地的水体有机污染则明显减轻;化工废水中的重金属大多沉积于排污口附近底泥中,流经红树林湿地时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已大大降低;2)化工废水没有改变红树林土壤的质地,但降低了其pH值;红树林土壤对化工废水中的重金属吸附积累能力较强,可作为重金属的沉积地;3)化工废水的排放对红树林植物的生长造成了不良影响;红树林植物可吸收化工废水中的营养元素而为自身利用,重金属元素被红树林植物吸收后大多积累在根部;重金属从根部运送到茎、叶的迁移率大致为Cu>Zn>Cd>Pb;4)研究认为利用红树林湿地处理化工废水时应进行废水的预处理,以免对红树植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挥发性恶臭有机污染物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志物技术一直是环境污染物来源识别和迁移转化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挥发性恶臭有机物作为大气环境中一类极为特殊和复杂的有机污染物,目前采用分子标志物技术研究其来源识别和迁移转化过程甚为薄弱,因此尤其值得关注。文章介绍了该类污染物分子标志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从其来源、测试技术、大气化学污染特征和源识别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污染物对我国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我国关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全氟化合物、微塑料、抗生素等四类新污染物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及相关规定,对比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环境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5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机制;三是加强监测评估,摸清新污染物污染底数;四是重视基础研究,为精准科学治污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加强宣传教育,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热情.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过程中日益严峻的土壤污染已成为制约城市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而有机物已成为土壤中重要的污染物. 在我国目前缺乏相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背景下,选择某区域土地置换开发为案例,尝试采用人体健康影响度评价法,对城市土地置换中土壤有机污染物可能给未来入住人群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进行了分析与定量评价,识别出该区域土壤有机污染物以2,4-二硝基酚、五氯酚以及PAHs为主. 需要指出的是,参与评价的有机污染物仅为被检出有机污染物总量的一部分,因此评价结果中的健康影响度可能较实际数值偏低. 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深入进行,在城市土地置换过程中应逐步加强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 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管理制度和管理政策体系整体趋向精细化工的大背景下,结合环保科研的科学性和现行管理体制下各部门与环保相关职能和政策体系设置的可操作性二者的共同需求,以典型水环境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为例,在界定污染因子范围的基础上,基于产排污强度、产排污总量、产排污浓度、污染物治理达标成本和污染物毒性等相关定量指标,提出一整套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且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的"两高一资"行业定量化判定标准体系,并以石化、纺织和轻工等行业中的典型"高污染"产品为例对此套判定标准进行了验证,证实了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今后科学地开展行业环保工作、有针对性地发挥相关政策在促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方面政策实效提供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和连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