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简称POPs,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 (网 )积累、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我国作为化学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在减少和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最近生效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把 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列入受控名单 ,规定缔约国应禁止和消除此类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并严格控制其进出口。至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 15 1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公约。公约所列的 9种用作杀虫剂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 ,有 5种产品曾在我国大规模生产过 ,而且其中 …  相似文献   

2.
1997年5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务院第56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部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并决定将这个报告提交给将于今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事务特别联大会议。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5年来,我国为执行《21世纪议程》作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制定并颁布了《环境与发展的十大时策》,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加快了环境立法的步大,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措施。我国还在国际上率先制定并颁布了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中国ZI世纪议程—…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工业化国家将大量危险废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和倾倒,引发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面对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对人类和环境的严重威胁,国际社会于1989年通过了巴塞尔公约。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废物越境转移问题上的核心利益冲突,巴塞尔公约的实施和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文章以巴塞尔公约为例,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公约谈判过程中的观点和争议进行了梳理,为各相关方实施巴塞尔公约和掌握国际趋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选取1990—2002年中国30个省市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和环境相关数据,从定性和定量描述的角度探讨贸易、FDI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CK)的影响。研究表明:贸易对中国的ECK没有直接影响。但考虑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它在引进先进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管理思想方法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将有助于改善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中国接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地区急于吸引外资,加之环境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在某些方面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局长在《环境保护法》颁布 2 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 :我国环境法制建设走过了 2 0年的发展历程 ,已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环境法律体系框架 ,为实现我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截止到目前为止 ,我国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律 6部 ,资源保护法律 9部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35件 ,环境保护部门规章 90余件 ,环境保护地方性和地方政府规章 1 0 0 0余件 ,环境保护军事法规 6件 ,缔结和参加了国际环境公约 37项 ,环境标准 430项。这个法律体系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尤其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同年6月地球首脑会议上,155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随着公约内容的具体化,围绕缔约国之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个主议题,将展开政治、经济、法律、环境诸方面的分工协作以控制全球气候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在多边谈判和实施公约的工作中,讨论协商性谈判问题。本文探讨了该问题并就协商性谈判提出一些原则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198 5年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号召和组织下进行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谈判。通过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该公约在前言中指出了臭氧层破坏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影响 ,并根据《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的原则 ,呼吁各国采取预防措施 ,使本国内开展的活动不要对全球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呼吁各国加强该领域的研究。该公约在前言中指出 :在保护臭氧层中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要求 ,这实际上暗示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全球一半问题上的合作原则 ,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该公…  相似文献   

8.
1992年。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的《生物多样性公约》诞生了。公约是一个里程碑,它向世界昭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任务”,是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公约迅速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现在几乎已得到所有国家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只是一个概括的纲领性公约,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而《京都议定书》则是一个具体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实施计划,它具体地规定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
全球系统研究的某些动向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扼要说明了当今全球系统研究的某些重要动向,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环境管理、历史环境变化及环境过程的综合研究,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全球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此外,就地理学工作者如何参与全球系统研究及地理学本身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基于ACT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学术界对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但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文参考ACT模型,试图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从经济发展对我国环境的整体效应中分离出来进行研究。本文采用panel数据对我国1992-2004年期间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消极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远远超过了积极的技术效应,即贸易自由化使我国环境恶化。这主要归因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不完善的环境法规。要改善其不利影响,我国应采用法律和经济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从而达到减少贸易的规模效应、改变现有贸易结购以及加强其技术效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是串联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纽带,也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2℃"乃至"1.5℃"温控目标的关键支撑。多年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是否依据历史责任划分履约义务上存在根本分歧,公约资金机制面临多渠道并行、运行规则多样化、资金使用分散、运行效率偏低、绩效评估欠缺等问题。本文对气候变化公约缔结20余年来各资金机制的产生和运行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全球气候融资体系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并基于《巴黎协定》资金案文描述和履约要求,围绕气候资金从筹集到最终绩效产出全过程,就如何构建未来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进行了统筹规划和设计。在机制建设层面,通过出资分摊机制以及公约下集中式管理平台的构建,确保气候资金的充足性、可预见性以及对公约的责任性;在运行操作层面,通过各渠道重点业务领域及国别资金分配体系的优化,推动气候资金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资金使用层面,通过受援国气候资金统一管理实体和监督评估体系的建立,提高气候资金的国家主导性和环境效益。未来,公约资金机制仍将是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主要渠道,在《巴黎协定》达成、绿色气候基金正式运行、国际气候制度重新构建的背景下,利用资金机制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公约义务,切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对确保公约各要素的全面性和平衡性,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强化发展中国家集团统一立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日韩循环经济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投资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中环境保护要素的缺失导致我国工业化发展旱、中期的资源、能源约束、效率低下和浪费严重。在我国实施循环经济刻不容缓。循环经济政策是依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制定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日韩三国在地缘关系、政治传统、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彼此趋同,反映在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执行上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对三国循环经济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有益于我国的经验,无疑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采用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运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对中日韩循环经济政策演变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深入全面地考量其指导思想和举措的选择动机,系统广泛地从多方面研究中日韩循环经济政策。并将三者加以比较,以得出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经验,更好地推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气候资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产生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之下,指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来自发达国家新增的、稳定的援助资金。但随着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变迁和气候谈判进程的发展,气候资金概念与内涵,国际气候资金基础制度,资金实际运行中的效率标准都在悄然发生演化,本文在对最新的气候资金机制的法律文件、信息通报、文献资料、智库报告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气候资金概念的核心要点和演化趋势,并对全球环境基金、气候变化特别基金、适应基金、绿色气候基金等《公约》内基金以及《公约》外基金发展的最新趋势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气候资金实际运行中效率准则的内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分析指出,目前,公约框架内外资金体系在不断演化,目前多个渠道竞争发达国家有限的公共资金资源,公约内资金机制的规模受到越来愈多的资金机制和渠道的挤压;用款国在资金性质及资金运用上依然缺乏决定权;且多资金渠道使得运营规则多样化,气候资金基础制度被"边缘化"。据此,文章在最后提出我国应当反对"气候资金"与ODA相混同,坚持融资渠道特定性,并应进一步开辟其他多边和双边渠道,以获得更多资金和技术合作渠道;在确定受资计划和项目时,力争以我国自身应对行动规划和方案为主。国内的气候资金机制建设则一是坚持不断完善国内碳价格信号,形成稳定的碳价格的发现机制,二是要建立专门的气候基金,用于对外吸收、提供气候资金的统一渠道。  相似文献   

15.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在现代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源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不断认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区别于传统的单一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自各国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一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逐渐被引入到世界各国尤其是亚太地区各国环境管理实践中.时至今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已广泛地运用于环境法领域,引起了环境法的深刻变革.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性、公益性、区域性、夏活性等属性以及有效的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科学研究与管理制度相结合、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等方法吻合现代环境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已成为现代环境立法的重要理念,且直接影响现代环境立法模式的取向.我国环境立法应当秉承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为立法理念的综合立法模式,实现目标模式和法体模式的综合、各级各类立法之间的综合以及方法的综合,以适应我国生态保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气候工程(也称“地球工程”)有潜力通过大规模、集中高效的方式减轻温升过高对气候系统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平流层太阳辐射管理在所有气候工程技术中最具备大规模实施的可行性,但其对环境和气候系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引起的“道德风险”以及对气候公平造成的威胁也引起最多争议。就实然法而言,国际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回应上述争议:第一,预防或控制该技术可能造成的重大环境损害;第二,在对该技术可能造成的环境和气候影响没有确定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谨慎发展该技术,并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或不可逆风险;第三,应对该技术因负面环境影响不均衡而产生的国家间和代际气候公平问题。就应然法而言,未来短期治理应以规范科学研究及科学家行为为主,以灵活的规制形式促进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益的气候工程相关科学研究;中长期的治理结构应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为主要平台,辅以其他具有适用性的公约,着重发展该技术的环境影响评价和风险预防机制,并推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气候脆弱国家全面参与气候地球工程的商议程序和决策过程。中国作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应当积极参与太阳辐射管理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多边主义治理,明确该技术在中国未来气候政策中的非主导地位,并强调制定该技术的国际治理规则时应充分考量气候公平问题。中国还应当就本国太阳辐射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气候公约》附属机构SBSTA积极进行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7.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首脑会议上获得通过的并已于1994年3月21日开始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所有缔约国都要制定并实施各自的“防止地球温暖化行动计划”其中要求发达国家在本世纪90年代末的CO_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在1994年9月21日前将各自国家的相关情况上报该公约组织。作为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之列的日本,出于其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考虑,在条约生效前后都比较积极和主动地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论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建国以后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变迁过程,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现行农地制度的某些缺陷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效率性、功能性、市场性制约。为此,我们应当立足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构建农地财产权新框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培育起以农地承包权流转为主体的市场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 ,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将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全球尺度的气候系统的变化 ,从而可能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好处 ,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目前 ,科学上对这个问题还无法给出确定的回答。为防患于未然 ,保护现有的生存环境和气候系统 ,联合国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世界各国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采取措施 ,履行义务 ,保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我国科学界在这一领域也…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二元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对于因环境污染所产生的环境侵权,通过保险制度来解决因环境污染所导致的损害,日益成为众多环境法学者关注的问题。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建立在侵权法和责任保险理论之上,成为解决环境侵权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环境侵权责任保险问题,国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环境责任保险予以干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环境侵权责任保险的模式。我国应构建商业保险和强制保险并存的“二元化”的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