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多部资源与环境法律、法规和多项国家标准。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策、法规不系统、不完善;多种资源被分割管理;各单项政策法规之间存在着重叠和冲突;一些政策法规内容停留在原则上,缺乏可操作性。我国资源与环境政策应包括以下内容:①资源产权制度及其相关政策;②资源价格政策;③资源与环境产业政策;④资源与环境综合利用政策;⑤环境保护政策等。  相似文献   

2.
1997年5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务院第56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部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并决定将这个报告提交给将于今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事务特别联大会议。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5年来,我国为执行《21世纪议程》作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制定并颁布了《环境与发展的十大时策》,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加快了环境立法的步大,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措施。我国还在国际上率先制定并颁布了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中国ZI世纪议程—…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与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良好、和谐一致的环境法律体系是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环境目标责任制、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变革与创新。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亟待上升为法律制度。因此,《环境保护法》扮演着整合性环境立法的角色,修订时应持资源、环境与生态的整体观念。基于调研和理论思考,提出6点建议:提升立法层次、增强法律权威;确立环境优先、追求社会至善;制约行政权力、明确政府责任;提倡环境自治、保障公众参与;突破诉讼瓶颈、鼓励公益诉讼;理顺权责关系、提高管理效率,以期为《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和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 ,举世瞩目 ,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 ,总库容 393亿m3 ,防洪库容2 2 1.5亿m3 ,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 ,削减中游地区洪峰流量 ,提高防洪能力 ,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 ,降低中下游平原地区 75 0 0万人口和 6 0 0万hm2 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 ,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装机 2 6台 ,总装机容量 182 0万kW ,年发电量 847亿kW·h ,能参与西电东送 ,提供清洁能源。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将淹没耕地 2 782 0hm2 ,动迁人口 113万 ,会加剧库区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 ;部分文物古迹和三峡自然景观将被淹没 ;将对库区生态与环境带来影响。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三峡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条例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做好移民安置、水质保护、物种保护、环境地质保护及施工区环境保护。真正做到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 ,保护环境 ,造福人民 ,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析中国环境执法的现状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法的生命力在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施。环境执法是最广泛、最普遍的落实环境保护法律的活动。环境执法使环境保护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使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公共等事务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依法进行。它对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我国的环境执法在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监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执法机制不完善、执法权限分配不合理、执法效果不理想等。通过借鉴国外环境执法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环境执法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地方环境执法的实践,提出若干完善我国环境执法的建议,如完备环境执法机制、合理分配环境监管权限、提高环境执法效率等,以期强化环境执法,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制定我国自然资源法典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和执法中的弊端当前我国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随着这些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明显暴露了立法与执法中许多弊端。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保产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至今已有 2 0多年的历史。 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保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 ,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 2 0世纪 80年代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 ,环保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进入 90年代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 ,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至 2 0 0 0年底 ,全国已有 1万多家企…  相似文献   

8.
70年代初期,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首次提出“污染者负担原则”以来,许多国家为制止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普遍开始向排污者征收排污费。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始建于1978年,排污收费作为我国的一项法律制度,是由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法)予以确立的。该法第十八条规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收取排污费。”1982年,国务院又颁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 ,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 ,我国矿山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土地破坏、水生态平衡失调日益突出 ,“三废”污染严重 ,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加剧 ,全国矿山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据介绍 ,我国每年因采矿产生的废水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 10 %以上 ,而处理率仅为 4.2 3 % ,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我国每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中 ,85 %以上来自矿山开采。全国国有煤矿现有煤矸石山 15 0 0余座 ,历年堆积量达 3 0亿t ,占地 5 0 0 0多hm2 。各类尾矿累计约2 5亿t ,并以每年 3亿…  相似文献   

10.
为迎接 2 0 0 2年 8月 2 6日至 9月 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根据联合国第 5 5届大会的要求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于2 0 0 2年 8月 2 1日发表了。报告全面介绍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地方 2 1世纪议程、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行动和成就 ,阐述了我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和政策措施。报告对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活动进行了评价 ,进一步阐明了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大会所达成…  相似文献   

11.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提案成为热点 ,据不完全统计 ,各代表团和代表联名向大会议案组提交的议案数量已超过 10 0 0件 ,高于去年大会期间提交的 916件 ,其中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议案 88件 ,比去年多 2 0余件。目前 ,这 88件议案已转交到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初步认定其中的 45件为法律案 ,43件为批评建议案。45件法律案将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调查研究 ,确立其立法的可行性 ;43件批评建议案将转到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 ,并给代表以答复。据介绍 ,在今年代表们提出的议案中 ,关于生物安全立法、基因资源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12.
1956年 ,中国颁发《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 1 957年 ,中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 982年 6月 ,《水土保持工作条例》颁布施行。1 972年 6月 5日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中国政府派团参加。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宣言》。1 973年 8月 5日~ 2 0日 ,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方针 :“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 ,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 ,保护环境 ,造福人民。”此外 ,会议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 974年 5月 ,国务院环…  相似文献   

13.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近日透露 ,“十五”期间我国环保发展共有 10项具体目标。1.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 ;2 . 10 0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 ;3 .建设 5 0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 2 0 0个环境优美城镇 ;4.淮河流域水质按水环境功能区达标 ,海河、辽河流域城镇集中式引用水源地满足使用功能 ;5 .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力争到 2 0 0 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 2 0 0 0年减少 10 % ;6 .北京市水体、大气及声环境按功能区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城市和郊区生态环境有较明显改善 ;7.渤海近岸海域水质按海洋环境功…  相似文献   

14.
天保、退耕工程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人类生存哲学的革新,是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的具体实践。其目的在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达到人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了两大工程顺利推进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因素:(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原则;(3)加强恢复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工程评估和监测标准;(4)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5)完善工程机构建设;(6)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办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对城市垃圾处理及利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固体废物——垃圾,《辞海》中谓之“被倾弃的污秽废物”。城市垃圾,是居民生活、生产中不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对环境的污染,人类健康的影响,被称为世界公害。我国的垃圾处理及利用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近几年“洋垃圾”进口,国内也有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垃圾的情况。1995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解决城市垃圾的处理和利用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继《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之后,又一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律。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在全联邦范围内营造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国民支持"的良好创新氛围,形成了"以科技创新支撑环境产业发展,以环境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鲜明环保特色,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者协同发展、相互制衡、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值得我国借鉴.在我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薄弱、产业化乏力等问题.本文通过中加比较,探讨了我国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路,即政府应完善环保法规政策、健全环保标准和管理体系;应增加科研投入,建立政府调控下的市场化投资体系和环境科技的产业化发展;应选择重点领域实现优先发展,突破瓶颈产业;应重视合作创新,加强部门合作,科研机构合作以及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立法评估: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环境立法正进入以填补立法空白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创新为基本目标的新阶段,本文从分析我国环境立法的主要特征入手,概述了我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完善与深化以及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而论述了如何在新的经济快速增长期更新环境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政绩考核中环境保护投资统计口径和考核结果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投资统计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口径过大,导致环境保护投资与污染治理水平脱节,应将其口径调整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两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不能囊括环境保护投资的全部外延,应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和科研投资纳入统计;资源与生态保护投资的对象、效果具有自身的特点,应作为独立范畴加以统计;应当建立财政环保投入统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提出的背景和被赋予的使命,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为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生态环境阈值底线不被逾越和突破,以及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需求和要求而制定的更具刚性和约束力、且能够有效实施和执行的环境保护制度。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制度目标、制度体系、制度执行与制度考核等要素,具有阶段性与动态性、科学性与公平性、区域性与差异性、可达性与有效性等基本特征。长期来看,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是整个制度体系的刚性化和严格化,需要对当前制度体系进行整体和系统改造,对制度框架中各要素进行普遍升级,最终建立最严格的环境法治、环境管控和环境经济制度体系。其中,环境法治制度要成为统领环境保护全局的根本性制度,法律体系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环境司法要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环境监管和执法体系要体现独立性、权威性和刚性;环境管控制度要围绕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健康风险防控目标、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良的环境公共产品、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而进行设计和改进;环境经济制度要能够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促使经济活动朝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调整。长期来看,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需要结合当前的环境管理能力和需求,在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框架下,将一部分亟需建立、改进或落实的制度严格化,以解决目前最为突出的环境和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污染源是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文章通过分析环保部门不同污染源数据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指出了引入条码技术,建立污染源条码的必要性;在污染源编码规则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污染源条码与污染源编码的联系与区别,明确了污染源条码在排污申报、排污收费、排污许可、污染源普查、环境统计等多项环境管理应用中的优势;提出了污染源条码体系组成和框架及构建污染源条码体系的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